“我总是控制不住想太多”:3个方法,让你摆脱过度敏感

你是否也常常听到这些话:
你怎么这点小事都记得;
你在纠结什么呀,这明明与你无关;
你怎么总是钻牛角尖?
别想那么多好不好?
别这么敏感……
这些话,是我的姐妹小安的“耳边风”。
最近最常对她吹这些风的,是她的老公。连着几天,老公下班之后不爱说话,不是自己静静地玩手机,就是躲在阳台抽烟。小安查了老公手机聊天记录。
还细数了这些天老公的反常,老公听完崩溃了:“你没看球赛吗?我喜欢的球队输了,我只是郁闷几天,你太敏感了……”
其实不只是老公,小安的同事、闺蜜都和她说过这个问题。
小安不明白,为什么总是自己总是这么敏感,每天心里都装一堆让自己心烦的事。

为什么有的人敏感,有的人钝感?

其实,像小安这样的人很多。
太敏感,就是缺乏了钝感力。
关于钝感力,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最小化。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即你意识到了痛苦的现实,却轻视了它。
比如:
刚被上司骂了,却不会把这事放在心上,照常和同事闲聊;
男朋友有些反常,你不去在乎他的反常,觉得不是什么大事;
好朋友之间有些疏远,你还是一如既往保持联系……
似乎这样的人,对很多话都能“左耳进右耳出”。拥有钝感力。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容易钻牛角尖,有的人却天生就能把任何事最小化,是什么导致会有这样大的区别呢?
——其实因为人们的“钝感”和“敏感”程度不同,对外界做出了不同的归因。
敏感的人容易内归因:伴侣突然沉默,一定是嫌弃她了;同事突然冷淡,一定是自己做错了。
被拒绝了,敏感的人则倾向于把原因归于自身“他一定是讨厌我,我以后再也不找他了”。

钝感的人,就会倾向于把原因归于外界,“他大概是心情不好吧,等他心情好了我再试试”。


两种归因方式并无优劣,但敏感的人,原本就心细如针,容易放大情绪,如果这情绪还内化到自己身上,个体承受的刺激和压力就太大了。
双倍压力全都攻向自己,最后造成的结果,正如那句话:“想太多成了一种病”。
钝感力的习得与好处
《高敏感是种天赋》中提到:很多人以为敏感=心理有病,其实高度敏感不是病,而是一种人格。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5个人里就有1个高敏感者。30%高敏感者是外向人士,他们喜欢聚会,却又因为容易想太多,时常感到自己格格不入。
可生活中,高敏感者似乎没有那么多,随着年纪的增长,似乎很多人都学会了钝感力。
而这种能力的获得,或许就是从他们抑制对自我的批判性判断开始。

没有人喜欢一个总是讨厌自己的人,哪怕这个人是她自己。当人们的自我批判和否定积累到一定程度,有成长意识的人会感到厌烦,试图摆脱这种“总是觉得自己有错”的恶性循环。
可是,从“我有问题”到“我不一定有问题”,看似只有三个字的区别,对敏感人士而言,却因为惯性的归因方式,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

对敏感人士来说,迟钝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但凡学会,就能拥有四种终身受益的好处:
1.将对自己的苛责分摊给多方:“我或许有错,但别人也有问题啊。”
2.用诚实坦率来表达实际情感:“我就是介意了,就是孤单了,就是伤心了,干嘛不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闷在心里多难受啊。”
3.神经系统不必总是处在刺激中
敏感人士对疼痛的反应更剧烈,他们接收刺激的过程太迅速,宛如大石头击打在身上;
钝感力强的人更“耐抗”,刺激来临时,他们的反应过程更长。大石头变成无数个小石头,即使打在身上,也不那么疼了。
4.保持身心健康:
正如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写的,
“那些高龄而健硕的人,基本上都不听别人讲话。偶尔听上几句,也是听听就过去了,这种情形可称为自我中心主义,也可以说是孤芳自赏……不过正是这种不太计较别人言语、不听别人讲话的做法,才是保持健康的秘诀。”
这也揭示了钝感的终极益处是“健康长寿”、“生活愉快”。
如何拥有钝感力?
既然钝感力好处这么多,身为一个敏感者,具体怎么做,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能力?
1.合理归因
同桌人抖腿、吃饭吧唧嘴、举止轻薄……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毛病,会让敏感者大感恼火。
觉得主动表达不适,可能对别人太失礼;忍着不说,自己心里憋屈。
该怎么办才好呢?
一个好办法是:用合理归因,将别人的问题归于别人,自己的问题归于自己。
难以忍受对方抖腿,可以当场提出“请不要抖腿”,可以不再跟他吃饭;也可以视若无睹,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因为这不是你的问题,你能做的只是解决当下情景。
难以忍受对方轻薄,可以反思自己是否言行不妥,让对方误会,然后澄清误会,拒绝对方。这可能有你的问题,但不全是你的问题,解决了自己需要负责的部分后,就不需要再为对方耿耿于怀了。
2.自我赋能
生活中那些令人不快的事情,短时间难以解决,对高敏感者来说,就像一颗情绪炸弹,时不时就要为它爆发一次。
自我赋能,是敏感者保持乐观的法宝。别人有各式各样的毛病,生活有层出不穷的困扰,可是我们活到现在,也积累了不少解决问题的经验。
肯定自己这积极的一面,告诉自己:你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问题了,上次你就处理了,这次你可以处理得更好。
这样一来,即使问题没有消失,可你从解决的尝试中,吸取了更进一步的经验,对你来说这就是很大的收获。
3.不要反刍坏情绪
“早知道我就……”“当时我应该……”“我为什么不这样做……”这些充满懊悔的想法,时常像事后诸葛一样。
这会让你下次更加聪明吗?不一定会,但它一定会让你现在情绪很糟。因为和“更好的做法”相比,现在永远不够好,这让人大感挫败。
失败的经验需要反思学习,但应该等情绪好转之后再来做,否则就会像牛吃草一样,不断反刍已经吃下去的食物,新的食物进不来,吃下的食物也没法消化。
让失败的子弹飞一会儿,再进行反思,挫败感就不会那么强。过程也不需要太久,当你觉得自己的情绪正在变糟,反思就没有意义了,不如赶紧从坏情绪中抽离。
伤口需要时间才能愈合,情绪需要缓和才能好转。
钝感争取到了“时间”和“缓和”,如同暴风雨后的一缕阳光,即使前路风吹雨打充满艰险,只要有光,就有动力成长。
就像渡边淳一所说:“只有具备钝感力,敏锐和敏感才能成为真正的才能,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点个赞,让我们一起成长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