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静桩功 -太极拳修炼的不二法门(二)
黄震寰 |2013/8/5
老子道德经是太极拳
修炼的理论基础
贰
中国的道学文化始于伏羲,相传于炎帝、黄帝,集大成于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中既讲了修道养寿的大道学问,又讲了用兵的大道学问,既讲了治国的大道学问,又讲了修身的大道学问,所以麦小舟在《再生的老子》一书中说:“老子是哲学的巨人,道德的高峰、政治的先知”,老子文化具有普世价值。
《道德经》第一章是全经中最重要的一章,被称为全经的总纲,读懂它就能悟出大道的概念,老子所讲的“道”不是平常普通的道,例如茶道、酒道、拳道、棋道等,而是关乎宇宙万物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道,这个大道表述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归于无而有无相生”,人类生存发展之道,归根到底就是长生久视之道,这个长生久视之道要通过老子所说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方法来达到,修之于身的方法就是根据《道德经》第一章有和无的理论,即“修有”与“修无”的关系,“修无观妙有,修有观返无”。无论是修有修无,或者有生无,有归无,或者有无相生,最终都落到了“无”字上,无怪乎历代道学修炼家都理解为“道就是无”,“道即虚”、“道即空”。由此可知万事万物只要都能归无,就可创新,就可发展。人修了无,回到无,就可创生出新的生机,就可以夺造化,就可以再生而返老还童,延年益寿,这就是道家逆修的理论依据。现在明白修有就是正修,修无就是逆修,所以道学专家说“要修仙道,先修人道”。可知正修是筑基功夫,是养身健体、养性炼精、强身补脑。逆修是内修精气神,由三返二、由二返一、由一归无的修炼。
因此,练太极拳者必须由一般的武术锻炼进而为具有道学修炼的过程称为“大道之修”,这个大道之修主要体现出修无的过程,即“归无、还虚、返空、回零”的修为。
综上可知,太极拳的上层修为要以老子《道德经》为理论基础,以太极之理修道,以太极之术练拳,修道为了养寿、明理、悟道,是体是本;练拳是为了强身防身,是用是末。道为本,技为末。
太极拳修炼中的太极拳推手的形式,已将其原推手技击的形式转化为武术艺术的形式进行接触交流,相互体会并验证修为达到的层次和境界。同时通过这种艺术推手的切磋来体验上层功夫的效果并获得理趣性,此时的推手不反映胜负和输赢,故称为推手修炼或养生推手。
太极拳锻炼和太极拳修炼的区别在于:由外形形体之动带动拳式进行的任一动作皆锻炼,其结果是意形双重的,练法是后天的。由神和气主导,带动拳式进行的,任一动作皆修炼。其特点是“神主明、气主动、腰主形”,这种形不妄动、心无妄相,由神主导,由内气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进而返无的过程称为修炼,将一般的太极拳锻炼由练“形、术、招、内劲、意”方式进而为修心积德、修心养性,而进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还虚”的过程称为修道。
太极拳修炼之模式
叁
上述对太极拳修炼理论、修炼的重要性、修炼的内容都已讨论清楚,现在重要的是太极拳修炼该按照什么样的模式进行呢?模式不清楚,或者模式选择有误将直接影响到修为的进程及成果。
在太极拳修为中,正确的修炼模式是“无为入、有为练、返无为”,这个修炼的程序是不能错乱的。这是道家先贤们在修炼中体悟到并告诫后人的。张伯端先生在《悟真篇》中指出“夫修命主要在乎金丹,始于有作,终于无为”、“但见无为为妙药,岂知有作是根基”,意思是说讲到修命,主要任务重在修炼金丹(内丹),修炼金丹要从有为有作开始,最后归到无为修炼。大家只见无为修炼是妙药,而不知有作有为的修炼是根基。张伯端还在《金丹四百字》里曰:“不可执于有为,不能形于有作,不可泥于存想,不可着于持守,不可枯坐灰心,不可盲修瞎练”。
张三丰先生在《道言浅近说》中说:“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侯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即有为,有为之后复还无为而已”。张三丰又在《玄机直讲》中说:“夫功夫下手不可执意有为,有为都是后天的,今之道门都流于此弊,故世罕真传;也不可着意无为,无为变落空,今之释门,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也”。《金刚经》曰:“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何为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主观而为,不忘为,不强为之意;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自然而为,是先天性的,是无知无欲的。清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卷三》中说:“但下手之初,务将杂念杂尘一切扫除,庶有混沌之象,所谓无为者也”,“无为入”是“静功”的层次,也是“静功”的修炼方式,所以无极静桩功的修炼是最佳的选择,其他的静桩方式,如马步桩、混元桩、三体桩、提手桩等桩式都体现出有作有为。
静功一旦静定之后,由太极原理可知,进入“无极而太极”,也就是说无中生有,静极触动,此时在身上生出真炁,真炁如原始星云般旋转,中心一穴,称为气穴,这时就要转入有为练的层次,在这种高度宁静的状态下,一灵独现,而凝神入气穴之中,让阴阳交合,神气相合,然后进入丹道周天的修炼,这种修炼在道家称之为“炼丹”,这就说明“无为入”阶段是专修静功,无非一静而已、一松而已,属于性功修炼。
以后又为什么要立即转入“有为练”的阶段呢?因为“无为入”在“了性”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命体之固的修炼,一旦性功未了,而命体已坏,就前功尽弃了,所以要由“无为入”的性功修炼层次立即转入“有为练”的命功修炼的层次,是极其正确的。正如张三丰先生在《大道论》中提醒我们说:“伯端翁云,闭息一法,若能忘机绝念,亦可入定出神,奈何精气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有迁徙之苦”,说的是静修静心闭息无为之术,进入无我无人、无天无地而忘机绝虑的大静大定时,修炼也能出神功,可是这种功法对精气神还没有锻修,这种神功属于阴神之功,而不是阳神之功,终归要坏的;所以一旦命功修炼有成,在了命之后,必须立即进入返无为的高层次性功修炼。正如清刘一明先生在《悟真歌》中解曰:“古真云,性命必须双修,功夫还要两段,盖金丹之道,为修性修命之道,修命有作,修性无为。有作之道者以术延命也,无为之道,以道全形也,故金丹之道,必先有为,于后天之中,返先天,还我本来的命宝,命宝到手后,不为造化所移,于是要抱元守一,行无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直超最上层妙道矣”。此时又如石泰所言:“镇日玩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