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北宋水利设施会是超级工程?思想的前进,历史的载体|水患|灵渠|堤坝|水利工程|黄河

前言

北宋的建立实际上标志着中国封建历史发展前期阶段,一直以关中地区作为王朝统治核心的现象出现了巨变,因为北宋王朝选择定都开封,实际上更加重视对中原地区的开发和治理。因此河南地区由于王朝统治中心角色的加持,得以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封建历史发展长河中的重要区域。然而这种传统政治中心由西向东的转移,并不是在北宋建立之后才出现的。

相反,早在隋唐时期,河南洛阳就一直以王朝东都的角色备受中央政府和统治者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隋唐王朝由于诺大的疆域因而不得不选择实行多个都城制度。

狭长的东西方区域只靠一个都城长安来进行管控的话,必然会有些吃力。那些偏远地区也必然会出现由于天高皇帝远出现一些难以调控的动乱,这也是令中央政府十分烦恼的事。

而设立一个东都洛阳,则非常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河南地处天下之中,因此在该地区设立一个仅次于长安的政治中心,实际上有助于中央王朝对全国范围内进行有效而且高效的统治。而由于唐朝末期都城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出现了诸多问题,特别是气候、交通等,直接导致了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地位的丧失。

北宋王朝的建立,是通过宋太祖赵匡胤发动军事政变夺取了后周的领导权实现的。因此北宋自然也就继承了五代十国以来进行激烈争夺的河南地区,此后该地便成为了北宋王朝的政治中心。由于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使得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保持,甚至在之前封建王朝颇为重视的农业生产区出现了极速倒退的现象,这对于北宋王朝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旧五代史》载:'蔡贼孙儒、诸葛爽等争洛阳,相互攻伐,都城灰烬,满目疮痍。全义初至,与部下聚居故市,时井邑穷民,不满百户。全义善抚纳,课且耕且战。'

北宋统治者选择定都开封,除了因为河南地区自唐朝末期以来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地位的不断上升,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河南地区纵横交织的河流非常众多,这与常年处于气候干旱状态的关中地区非常不同,河南地区丰富的河流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基本的灌溉资源,由此能够为农作物的生长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另外河南地区由于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天下之中,因此对于东南西北面的交通也是非常便利的。但是虽然该地区河流众多,但是如若没有全面的河流开发,特别是水利工程基本设施的建设的话,那么这些河流的优越性便很难发掘出来。而北宋王朝自建立之初便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一项项规模宏大的水利设施的修建,开始成为北宋肇建之初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恢复的重要基础。

而到了北宋我们也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作为封建王朝重要经济来源的陆路运输此时开始走向衰落,而河运以及海运逐渐成为中央政府非常重视的创造经济的手段。除了注重对河南地区河流的治理以外,在统一南方之后,北宋统治者也开始在南方割据政权的基础上,修建了一系列大型堤坝、河道,我们可以认为在北宋建立之后,南北方出现了一股兴修水利工程的狂潮。那我们就从北宋的堤防建设的表现分析,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保障的完善!

大型水利设施的修建为王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保驾护航

黄河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喜怒无常的河流,尽管其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繁衍生息的自然环境,但是当黄河水患爆发之时,那将对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群众,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威胁。

因此,自古以来治理黄河水患便成为中央王朝统治者格外重视的一个方面。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建设家王景就曾经通过水门法,将黄河水患成功治理,由此保证了黄河将近八个世纪的平静。而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内,黄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如若不是东汉末期进入到了充满战乱、外族入侵的黑暗时期,那么当时的社会经济必然会出现了一个发展高峰。

北宋建立之后,黄河水患实际上又开始肆虐了,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封建割据军阀势力,经常将决黄河之堤作为一种消极的军事防御举措,由此导致了黄河水患愈发严重。因此治理黄河水患的工程建设重任便落在了北宋人民的身上,宋太宗主政时期,曾经对水患严重的河北地区进行堤坝建设。

《宋史》载:'諸處陂塘为防埭,長三十至五十里,闊五至八丈,高又一丈五尺至二丈。其沟渠,大者長五十至百里,闊三至五丈,深一丈至一丈五尺,可行小舟。'

这个堤坝长达600里,同时在适合的距离和地形之处设立了斗门作为控制黄河水流量的工具。南方地区大型河流众多,北宋先后在钱塘江、西湖、浙江沿海等地区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防御设施。这些都属于大型水利工程,特别是江北汉海堰长达500多里,动用了四州的劳动力才最终完成。浙江捍海石塘长300多里,高达4丈,这是防御海水涨潮之时海水倒灌的重要工程。

运用前人修建经验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在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时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经历当中总结出了非常全面、有效的经验,这对于各个王朝在技术、知识等方面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北宋建立之后,在治理河流水患、修建水利工程设施之时,同样非常注重对前人成熟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与吸收。比如前文提到宋太宗时期曾于河北地区修建相当长的堤坝,其中运用斗门的方法进行对黄河水流量的限制,由此有效缓解了黄河水患所带来的危害。

南方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民众和农业生产生活经常面临来自海上狂风暴雨般的冲击,这使得沿海局面饱受海水倒灌的冲击。对于钱塘江的治理,北宋水利工程师便充分吸取了五代时期的治理经验,将石块装入到竹笼当中,然后沉入钱塘江底,由此形成一条堤坝,然后再打上坚固的木桩,以此保证堤坝的稳定性。

《宋史》载:'景祐中,因淛江石塘久不治,人患墊溺,遣工部郎中張夏出使,置捍江兵士五指揮,採石修塘,隨損隨治,衆賴以安。时人為之立祠,朝廷嘉其功。'

就这样,对于钱塘江的治理和水利建设,实际上依靠前人的经验和技术,克服了艰难的客观自然条件,实现了对喜怒无常的钱塘江水的治理,保证了江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稳定进行以及生命财产的安全。

北宋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创新精神

除了运用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技术,并且依据因地制宜的精神进行水患治理、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之外,北宋时期还创造出了一些新型的治理方法和建筑工程。这些创新性的思路,同样对当时水患的严重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且为后世所继承。

比如在治理水患的问题上,前人一般注重运用斗门的方法进行强制性的水流限流,以此来缓解水患的发生,或者水患发生之时减小其所带来的危害和冲击。但是这种斗门限流的办法其实也有弊端,在含沙量大的河段,一旦利用斗门导致水流过缓的话,那么就非常造成淤泥堆积的现象,由此会导致河床升高,引发更大的水患。

时任北宋广西提刑李师中便发现灵渠已经完全被淤泥阻塞,严重影响了灵渠的生产生活使用。对此,李师中果断放弃之前的斗门限流方法,命人将当时所设置的将近30个斗门全部拆除,并且清理淤泥,由此使得灵渠再度充满生机,水流速度加快,淤泥便也就逐渐化解了。

《宋史》载:'桂州兴安县有灵渠,自秦、汉通舟楫,皆石底浅狭,一舟所载不过百斛,但乘涨水则可行。师中焚其石,募工开凿,废斗门二十六,役三旬而成,舟楫以通。'

此外像福建的莆田木兰陂也是北宋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这是一个顾拦洪、蓄水、灌溉、排水等多功能的水渠堤坝,对当时周边的万顷农田的丰收提供了基本保障。在质量上也是非常值得称颂,在其修建后的9个多世纪当中,历经风吹雨打、地震等冲击,依然稳固至今。

评价

一向作为东都的河南地区,在唐朝后期便开始逐渐成为中原割据藩镇的主要战场。这里成为唐后期藩镇战争集结地的重要原因,便是河南有着发达的水系运输,并且也有着非常成熟稳定的农业生产。发达的交通运输能够帮助河南地区获得更多的四方资源。

农业基础的稳定和巩固,则成为了封建政权的必要建设依据,由此五代十国时期的河南地区实际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政治、军事中心。其实这种政治中心向河流丰富地区的转移,则需要封建王朝能够建立起一个复杂稳定的交通网络,但是更重要的是建设水利工程以便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北宋建立之后先后围绕河北地区的黄河流域,南方地区的大江大河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农业水利设施修建,这为减缓黄河水患、海水倒灌等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冲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北宋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能够看出,前人的知识与经验总结是北宋进行庞大水利枢纽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北宋的建筑师又不仅仅局限于前人的经验,相反而是敢于突破前人的治水思路,依照实际情况进行合适的水利工程建设。因此,北宋的水运交通以及农业生产都是发展非常快的。

参考文献:《宋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