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的人都知道,《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的冠世医著。该书总录方113首,而序列第一的就是“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按照现在的中药汤剂习惯,这个处方的剂量似乎大了些,但是如果我们认真领会了医圣对于该处方的详细服用说明,就会理解到其中的用意。伤寒论对于“桂枝汤”的服用说明是这么交代的:上五味(指桂枝汤组成),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用心阅读领悟了以上这段文字,我们就不再单纯的感觉到这个处方的剂量过大了,而是医圣意在拟此一方之剂而备多用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了解了“桂枝汤”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所针对治疗的疾病,我们会更加认识到,该方该剂,就是一款量身定制的方剂。
研究《伤寒论》的人都知道,医圣编著该医著的时代,正是政治危机、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瘟疫频发的东汉末年。生活在那时代的老百姓,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和安全都得不到保证,医疗条件的艰辛更其可想而知。很多人有了疾病根本没有条件医治,更何况那些年头又接连不断发生大规模的伤寒瘟疫。
伤寒性的瘟疫就相当于现在的高危性流感,发病急、传播快,对于老弱即抵抗力较弱的病人更是中病即危,因此每施此治,必宜速决,不容懈缓,一剂当足备需。这方面的思量用意,我们从上面医圣关于“桂枝汤”的服用说明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因为“桂枝汤”在当时所针对救治的,正是伤感瘟疫病着于身体虚弱者所导致的疾病。这种疾病被《伤寒论》称为“太阳中风”,“太阳中风”也称为“桂枝汤证”,这些正是下面我们要讲的。
学习了以上内容,我们就开始感觉到了“桂枝汤”的重要性。也开始认识到“桂枝汤”之所以被医圣选为经方第一绝非偶然,而是其名副其实。
南宋名医许叔微曾说:“仲景伤寒一百一十三方,桂枝不枉堪称冠首”。清代名医伤寒学家柯琴亦言:“桂枝名列群方之冠实为不枉,其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伍,堪为至善”。
“桂枝汤”如此受推崇,它到底是有哪些药物组成的呢?它的组方到底有什么奥妙呢?它又和我们的哪种类型疾病相关呢?解读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对照一下《伤寒论》原文对“桂枝汤”以及其所主疾病症候的描述。
伤寒论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十三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不学中医的人,读了这段文字可能会觉得绕口难解。对于学习中医研究伤寒论的人来说,通过学习认识桂枝汤证的这段文字,才真正领悟感受到了医圣对太阳病桂枝汤症的深刻认识和高屋建瓴的独到见解。接下来我们就结合“桂枝汤”的这段原文逐句进行认识学习
1、“太阳中风”是什么意思呢?
(1)“太阳”,是指人体的最先、最前、最外的防御体(依次还有“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这个六步防御,也就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以后我们会逐一学习)。(2)“中风”,这个中风就是太阳病的一种疾病形式,而这个疾病形式的特征,也就是“桂枝汤证”(这个“中风”和我们日常所说的因为三高导致的“脑卒中中风”是两个概念)。了解了以上这些,我们就知道了,“太阳中风”,就是人在遭受外感病时(感冒),身体最前最外的防御层面,在和疾病遭遇抵抗时,生理机能所表现出来的由生理到病理的变化形态,这种变化形态,往往是根据自身体质因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太阳中风证”,也就是“桂枝汤证”。而“桂枝汤症”的表现形式就是:“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2、“阳浮而阴弱”
“阳浮和阴弱”,是对人的脉象的一种描述,脉象的分辨,是中医诊断分析疾病的重要辩证依据。根据中医理论,人之脉象:外为阳,内为阴;浮为阳,沉为阴;强为阳,弱为阴。阳浮,就是指脉象浮于外,病主阳;而又见阴弱呢,就是指脉象弱于内,而内又属阴,阴又属液,故又说明病还涉及汗血津液等。
3、“啬啬恶寒”
“嗇啬”的'嗇’字,代表着一种收、敛、蜷、缩的意思,后面加上恶寒,我们就可以想像了:“恶”,就是厌恶害怕的意思;嗇嗇恶寒呢,就像是那种总闻似有冷风、总感体表欲冷的感觉,所以总是不由自主的想收缩或蜷缩一下身体,嗦嗦欲冷,嗇嗇欲寒的状貌。
4、“淅淅恶风”
“淅淅”这两个字,描述的是两种风的声音:一是轻微的小风,凉丝丝、冷飕飕;一是湿凉的小雨,如未暖的早春冷雨淋衣、似早寒的晚秋潮露漓体。身凉衣湿,体温渐低,欲避风时,又闻淅淅。这是一种病理反射,本来没有风,总感觉有风似的。
5、“翕翕发热”
“翕”字,我们从字面结构看,上一个“合”字,下一个“羽”字,这个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就是比喻把羽毛合闭起来不能打开。为什么要合闭起来不能打开呢?上面不是都说了吗,冷啊,怕风啊,所以,这个“翕翕发热”,就是因为有了外感病,体表出现了发热,因而产生的一边发着热,一边又意欲(裹衣夹被)怕冷的病理表现。
6、“鼻鸣干呕”
(1)“鼻鸣”,就是鼻子发出声音。什么声音呢?有过感冒的人可能都有过这种感受,就是鼻子通气不顺畅,时而闭塞,时而半堵半开,时而有鼻水,时而又干痒,总之是感受;鼻子难受了人就光想擤擤鼻子,用力擤鼻子而鼻子又不通畅,所以就会发出一些异常的鼻鸣音。(2)“干呕”,干呕是怎么引起的呢?人体遭遇了“太阳中风”的外感病时,首先是外来风邪中伤人的卫外,卫外就是人体的最外防御,这道防御就是人的肌表皮毛,而主司这些肌表皮毛的就是人的肺脏。因此,外来风邪中伤侵害人体时,人体的卫外皮毛肌表就会本能的出于防御而收敛闭塞。风性疏,侵袭人体意欲泄其营;卫外守,闭塞皮毛而欲固其营。如此风疏卫守相持,肺脏功能必然损耗亏虚。肺气虚,而外邪郁甚;外邪郁甚必至卫气失宣,卫气失宣必至营郁生热,营郁生热必至横逆上熏;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机热郁不畅,必使肠道郁热上窜熏蒸,熏蒸逆乱胃气,使胃失传降,故而逆泛干呕(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得了感冒,会有不欲食而欲呕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们本期讲座对“桂枝汤病症”的学习认识。桂枝汤证,是太阳中风病的集中主要表现特征,这种表现特征主要是病变过程,我们还要掌握认识其病变过程最后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伤寒论第十三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根据伤寒论六经辩证的标本理论,该病的“头痛发热”为“标”,“汗出恶风”为本。疾病的关键就在于本,因此判断和治疗“太阳中风”病的关键点就在这个“汗出恶风”上。也就是说,太阳病最终是否可以判定为“中风”,是否是“桂枝汤证”是否适合用桂枝汤,主要依据就是是否有“汗出恶风”。
好了,关于“桂枝汤”我们就讲到这里。
本期主讲:苍 松
责任主编:晨 阳
编辑制作:黄 启 琼
审核校对:黄 启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