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山水画写生高清图快收藏吧
徐义生写生教材序
文\李永红
赏读徐义生先生的最新一批画稿,让人颇为惊讶。一百余幅描绘树木和岩石的技法作品,皆为写生得稿,既有描绘秦岭、黄山、桂林等南北岩石之异态,亦有图写松柏、桃杏、椰柳等四时树木之殊姿。每幅作品均将创作技法要领题于画面,以行笔迟速苍柔之别、用墨干湿浓淡之分,构图之繁密疏简、意趣之幽深淡远,解析山水树石图绘之机要,述论中国画学精神之神髓,实为学画者不可多得之宝贵资料。画过技法类作品的画家都知道,完成一百多幅此类作品的工作量有多大!而徐义生先生已年近耄耋,却如此“费心劳神”,既让人惊叹,又让人敬佩。
山水画写生是徐义生先生在中国山水画领域除青绿山水之外的另一重要贡献和成就。如此说并非是其他画家不写生,而是说徐义生的写生有其独到之处。徐义生先生的山水画写生秉承了其恩师李可染先生提出的“对景创作”。李可染先生就“对景创作”这一理念的提出具有开创性,并做出了成功的尝试,但是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他并没有将这一理念具体化、深入化。而徐义生则是接过这一艺术理念的旗帜并将其推向历史高度的艺术家。他在将这一艺术理念付诸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了其深度和广度,经过数十年的经验积淀,逐渐达到关于“对景创作”技法体系的成熟以及理论方面的探索、拓展与总结。徐义生的这一艺术成果,为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发展开拓出新的途径,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徐义生《谈艺拾零》中的艺术散论窥探其堂奥。徐义生说:“中国画要求以形载神,以神完形;以意度象,以象尽意;以情取物,以物言情。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以意度象’'以情取物’,肯定了主观随意性和趣味取舍性在艺术创作中的积极意义,给创作者和观赏者提供了驰思抒怀的广阔天地。而'以神完形’'以物言情’,即对创作者本身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有,在徐义生眼中自然万物皆有性格,精神气质各呈其态:“湘西诸胜,英锐抱秀;黄山嵯峨,飘飘欲仙;华岳峥嵘,彪悍雄壮;黄土高原,绵邈宽厚……”“杨柳喻美人,以其柔且多姿也;松柏喻英杰,以其伟岸刚直也;流水多变,以喻智者之圆滑;大山巍峨,以喻仁者之宽厚……”“一块石头,千折百皱、委曲顿挫、残缺坚硬、复杂多变,一如人生之写照。”由此看出,徐义生以他通灵感物的艺术本能进行对景创作时,便与写景图真、描摹自然、锤炼笔墨、搜集素材为目的的写生方式拉开了距离。徐义生通过“以意度象”“以情取物”,使创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趣与客观物象进行对话与神会,以此确定契合物象性格特点与精神气质的笔墨形式,继而完成对物象之“神”的准确表达。通过对物象形神的表达,来完成自我审美价值和艺术精神的追求,从而达到艺术形式与思想精神互为表里、高度统一的境界。
徐义生的这批树石技法作品即在他的这一创作体系中完成的。他没有从初级教材的技法步骤入手,而是从整体谋篇,以全局的眼光观察物象,深入解析不同地域的岩石结构和不同季节的树木风姿,将笔墨技法、审美意趣、精神价值一同融入创作过程,使画面饱满而生动,经得住细品且富有感染力。
徐义生先生已近耄耋之年,于艺术、于身心,他本可以兰竹相伴,读书澄怀、作画遣兴;品茗谈艺、执杯论道。但他不,如苦行僧般在艺途跋涉数十载的他,似乎未曾想过这些,今年春天他还带着学生到重庆大足一带去写生。徐义生先生既要将他探索出的山水画创作体系在艺无止境的追求中继续深入下去,还要做学画者的垫脚石。多年来,他开设山水画研究生班传道授业,且为很多经济拮据的学生无偿教授技艺。徐义生先生精深之艺术、可贵之精神在这个物质至上和个人主义风靡的时代是极为难得的。
此画稿正是徐义生先生近年来深入自然山川为山水画研究教学所作,今编辑出版,以期惠鉴同道,垂范后学。是为序。己亥之春于如虹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