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零四首《边思》(李益)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边思

     【中唐·李益·七言绝句

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拼音版

yāo chuí jǐn dài pèi wú gōu,zǒu mǎ céng fáng yù sāi qiū。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mò xiào guān xī jiāng jiā zǐ,zhǐ jiāng shī sī rù liáng zhōu。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作品介绍]

《边思》是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诗。但并不单纯描摹外在的形貌装束,而是在潇洒风流的语调中透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注释]

1、吴钩: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

2、玉塞:指玉门关。

3、关西:指函谷关以西。

4、凉州:指《凉州曲》。

  [译文]

腰间垂坠着锦带佩戴着吴地弯刀,曾经参加过防卫敌军、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

不要嘲笑关西的将家子弟,只将那满腔思念倾注在《凉州曲》中。

  [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一说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年)登进士第,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初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间。后官至礼部尚书。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长于七绝,以写边塞诗知名。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赏析

壹/

这首诗颇象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但它并不单纯描画外在的形貌装束,而是在潇洒风流的语调中流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第一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分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寥寥数语,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露出来。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承上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至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先加以防卫,故称“防秋”。玉塞,指玉门 关。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骋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往深里看,尤其是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位“关西将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涌动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味道,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可见,该诗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
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耐人寻味之处。
佚名

赏析

贰/

李益

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祗将诗思入凉州。

所谓“边思”,就是在边地作(有关自身)的思考;这是诗人对其自身作为所作的一次深刻反省。

首句写装束。“腰悬锦带”,表现了打扮的华贵。“佩吴钩”,则既是一种身份的标志,又说明了其身姿的威武。“吴钩”,宝刀,为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制造(见《吴越春秋》)。

次句叙其经历。“走马”,驰马。“防玉塞秋”,实即“防秋于玉塞”。“玉塞”,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防秋”,即秋防,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每当秋高马肥之际,常常入塞侵扰,所以秋季就需格外加强防范,因之特称其为“防秋”。诗人颇为自负地说:“我也曾经在边疆‘防秋’战事中纵马驰骋!”

三、四句写其并非只会写诗,而是文武兼备。“关西将家子”,《后汉书·虞翻传》:“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关”,系指河南灵宝县南的函谷关。李益祖籍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是凉武昭王李暠(gǎo)后代,所以就以关西将门之后自居。“祗”(zhǐ),仅仅。“凉州”这里指边境。诗人说:“不要嘲笑我这个关西将门后代,仅仅只是将诗情带到了边塞,其实我首先还是一个驰骋疆场的军人。”诗人是非常看重他的军旅经历的,曾向朋友卢景亮叙说过:“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或因军中酒酣,或时塞上兵寝,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气。”诗人所以不惮其烦地指出其不单单是一个诗人,足可见其远大的人生追求。

这首诗前后属于因果关系,前两句是“因”,后两句为“果”,即“我也曾腰佩宝剑驰骋疆场,因此请不要轻薄地讥笑我仅仅将诗情带到了边疆,好像我只是一个会摇笔杆的文人。”而诗人将其军旅生活的经历置于诗歌开头,其自我强调和申辩的意向是很明显的。

佚名

赏析

叁/

这是诗人的一幅自画像。他在抄录自己的从军诗送给友人卢景亮时写道:“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或因军中酒酣,或时塞上兵寝,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气。” 《唐才子传》也说他从军十年,“往往鞍马间为文,横槊赋诗,故多抑扬激厉悲离之作”,与高适、岑参相近。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评述是很切合实际的。

首句写装束,垂锦带以见华贵,佩吴钩(吴钩,宝刀名)以示英武飒爽的风姿。次句写行动,走马边塞,防秋玉门(玉塞,即玉门关。汉时,匈奴每当秋高马肥,就入塞侵扰,所以秋季就要加强防卫,称为防秋),是豪迈的气概。他虽然佩宝刀,参加战斗,是个战士,但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在军中仍然不废吟咏,因此后两句便说,别笑我这个关西将门之后(《汉书·虞翻传》)。“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关,指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县南的函谷关。李益是姑臧即今甘肃省武威县人,在函谷关以西,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只把诗情带到了凉州,而别的却什么也没有吧。寥寥几笔,便突出了一位从军诗人精神风貌的特征。在部队生活中,作战是普遍的,而吟诗,则是特殊的,要画出一幅从军诗人的肖像,就必须将个别与一般统一起来,体现普遍中的特殊,此诗正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佚名

赏析

肆/

这首诗是作者步入老年,寻梦故乡,自叙经历,抒写感慨的佳作。

“腰悬锦带佩吴钩”,作者回想少年时腰悬锦带、身佩吴钩。当年风流倜傥、英勇英俊的“关西将家子”,形象鲜明,跃然纸上。“走马曾防玉塞秋”,第二句紧接着回忆自己驰骋边塞,足以自豪的战斗经历。当年边境多事之秋,每遇秋高气爽,牛马骠肥季节,北方游牧民族就来扰乱掠夺,诗人跃马扬鞭,参加玉塞防秋战斗,保境安民,义无反顾。最后两句,“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这才触及到诗人要点的题意。表面上看,这两句语调轻松,风流洒脱。意思是说,别笑我这个关西将家后代,晚年只是将诗意带回故乡,似乎是略带调侃,孤芳自赏。深入思索,作者另有寓意。“关西”,指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农涧王垛村)以西,古代素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之说,诗人文武双全,将相之才,素有抱负,久经沙场、南征北战,希冀建功。然而,现实残酷,壮志难酬。李益虽二十一岁即登科进士,但仕途颇为坎坷,早年仅任郑县尉之类小官职,其后弃官而去,游历燕、赵之间,在藩镇帐下任幕僚长达十八年。待到宪宗即位,召他进京,李已年将花甲,夕阳虽好,只是黄昏,难有作为。平生一腔热血,换来的是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最后,他终于认识到,究其一生,也只有“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从军北征》)“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暮达回乐峰》)“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听晓角》),将自己那些雄壮的边塞诗留传后世,留给凉州了。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