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涛老师,为什么上你的课没有积分?”【918】

很多学生都问过我这个问题:“涛涛老师,我们上其他老师课都有积分,为什么上你的课就没有?”

而且,不止学生,也有家长这样问过我。

今天,我就来认真回答一下。

很多老师都在用积分的形式来鼓励学生认真做作业,课上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我自己也曾用过一段时间积分,但后来我停止了。

我让学生做题,读课文,背单词,他们问我:老师,做对这道题能给我加几分?读一遍课文加几分?背一个单元的单词加几分?

积分的形式的确让很多学生变得比从前积极,课上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把小手举得很高,然而遗憾的是,他们举手并不是思考出来了问题的答案,而是为了能得一个参与分。

我越来越觉得,积分不仅帮不到孩子,反而削弱了孩子本身的学习动力,变得和老师及父母讨价还价,给的积分高了就做,低了就不做,哪天不开心,积分不要了,习也不学了。

仔细想想,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当然不是,所以,我果断去掉课堂积分,换其他形式来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著名行为经济学家、杜克大学教授丹·艾瑞里写过一本书,叫做《怪诞行为学》(Predictably Irrational)。

他讲到了两个概念:社交规范和市场规范

社交规范(social norms):约束人类行为的无形力量。

市场规范(market norms) :有支付、债务、合同和顾客的系统。

实验发现,当同等情况下,两种规范同时存在时,市场规范会占上风,占主导。

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托儿所,为了减少家长接孩子迟到的现象,制定了迟到罚款的制度。原本以为,有了罚款,迟到现象就会减少,结果发现,迟到的家长反而更多了。

这是为什么?

原来,在没有罚款制度的时候,家长们迟到会觉得不好意思(社交规范),而当情况转由罚款制度控制(市场规范),很多家长则更愿意交这个罚款,因为付了罚款就可以心安理得了。

这是典型的市场规范战胜社交规范的例子。

同样的,家长和老师为了追求孩子的好表现,把市场规范引入了具有一系列社交规范的家庭生活以及课堂学习,这样市场规范势必会变成主导。

积分给家长和老师提供了一个短期满意的解决方案,但是代价很有可能是孩子们把自己在家里以及在课堂的存在当成工作。

孩子对积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当你不能满足他的时候,他随时可以选择不做。

如果现在不停止,等你老了,说想孩子了,想让他回家聚聚,他可能就会问你:回一趟家加多少分?给多少钱?我能得到什么?

可能会有老师或者家长说,这个积分我用的很好呀,我的孩子/学生比之前积极主动了很多呢。要知道,你现在看到的,是表面或短期的“成功”,长远的负面影响在后头。

不用积分,用什么呢?

就我自己而言,我尽可能让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开心,让他们感受到来上课是一件很欢乐、很幸福的事情。

我准备了很多益智游戏,最近一段时间,我还专门学会了魔方,学生课间休息就陪他们一起玩。

任何事情,只要能感受到快乐,孩子就愿意去做,哪怕有些难度,哪怕有一点枯燥,你鼓励他一下,他也愿意去突破。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

2019年2月21日,我开启了每日录视频+写文章打卡,开始之后,从未有一天中断,今天是第918天。

我把我的故事分享给学生们,他们都觉得我很了不起。这时候,我就会说:“老师能做到的,你也可以,而且还可以比我更好。”

于是,他们信心倍增,每天认真打卡做作业,现在有三十多位同学每天打卡给我。

有不少家长告诉我:“孩子现在每天的打卡记得可好了,都不用我操心。”

告诉我,这样调动起来的积极性,与积分换来的积极性相比,作为家长,您更喜欢哪一个?

文章最后,我们来做一个小调查,你用过积分吗?对于积分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参与,也欢迎大家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