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渐渐丧失?90后宅男谈谈自己印象中的“过年”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今天是大年夜,偶尔聊聊其他的话题。自从做起一个自媒体人之后,笔者的生活就是为这个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因此每天醒来就是考虑“今天到底写什么好”,也因为自己的爱好所以不会觉得厌倦。但是也因此,“过年”这个概念都慢慢从我脑海中消逝。是的,不是“年味”不够浓,是连过年的概念都快消失了。
我是90后,的印象中,最有年味的还是小时候,在奶奶家的弄堂里过年,准确说是小学的时候,家里人全聚在弄堂的老房子里,吃年夜饭。感觉那时候,过年绝对是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作为一个正太的笔者自然极为兴奋,比过生日还开心。
90年代的时候,国内还流行红白机,那时候是笔者就透露出了一个宅男的潜质,对电子游戏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家里也买了红白机,但是因为家里的管理严格,只有偶尔能玩,玩也只能玩上1-2个小时。但是过年这个时节,寒假,没有任何限制,可以一整天都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痛玩一整天也不被大人责备。
过去的“过年”最大的特点就是热闹,除夕总是伴随着炮竹的声响,鞭炮噼里啪啦,还是小孩的我总是有爱又怕,有鞭炮的响声有过年的实感,但也因为响声和爆炸而脱不开这么几分敬畏,这就是孩子与鞭炮。而我们小孩,虽然不敢放那种百响的炮竹,但是那根烟火玩玩还是很自在开心,对着墙上烫出一个窟窿,也不会被骂,是小孩子的特权。
大年夜临近午夜,才是炮竹火力最大的时候,那时候真是叫又是欣喜,又是害怕,弄堂里放炮竹,小小的弄堂里溢满了鞭炮的声音,比在现在那些小区里放,火力猛太多,我躲在被窝里,使劲儿塞住耳朵,都没有任何效果,鞭炮声可以冲到脑门里,哔哩吧啦的没完。
第二天起来,大街上大概是这样的,苦了清扫的阿姨师傅们,但是却乐了全城,喜气洋洋的,走亲访友,感觉都不一样。
看春晚,也是孩童时候的春节必备项目,毕竟连播近4个小时的春晚,对于那个时候,娱乐还主要靠电视的我们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各种缤纷的节目,不仅看了直播,还看重播,重播还能品得津津有味。
我们这边吃春卷,芯子是白菜猪肉馅的,还会混着笋丝和香菇,虽然做不出店里的味道,但是一家人一起品尝,热热呵呵的,别有过年的味道。这都是小孩时候的记忆和味道
而这样的过年,也只在回忆中了。现在日子好了,不再住简易的弄堂老房,住上了规范的住宅小区,吃年夜饭,亲戚还是那些亲戚,但大家都看着手机,发着朋友圈,吃完饭也聊不上几句就散了,“年夜饭”都只是走个过程,因为大家天天都在见面,在网上见面,在朋友圈点赞,哪天不是0距离的,还能聊得上什么话题?
而当自己工作,父母早已经不再管着自己,爱玩多久游戏玩多久,有钱了什么游戏都能自己买,想玩什么玩什么,自然没有儿时那种获得解放的感觉。而春晚也不知道从哪年起不再看了,小品也觉得越来越套路,笑点也越来越低,似乎有这点时间,刷刷微博微信,看看网上的事情,更有意义,才懒得开电视。
再加上去年炮竹声的消失,过年比以往更加的冷清,最缺少的就是“热闹”,物质生活早已经满足,过年只是盼个福气,祈个祝福,至于年味,早已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