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兆军:《天津文献集成▪张李二君诗存》成书始末

2017年,《天津文献集成》完成。本套文献丛书是天津图书馆与天津市问津书院合作编辑。主编是李国庆、王振良二位先生,由冯骥才先生题签,著名文献学家杜泽逊先生作序。全书精装16开50册,收录各类天津地方文献80种(各类总集只按1种计算)。本套丛书的面世将对天津人文历史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张樾荫、李庶二人的诗集《张李二君诗存》就被收录其中。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合集。如果二位先生泉下有知,一定会欣欣然,因为生前二人并不相识,没想到死后还能“互相结识”。替二人出书的非亲属后代,而是生前好友周学熙。

正式介绍本书成书经过之前,首先将张樾荫、李庶二人的生平介绍如下:

张若村,名樾荫。清末天津人。能诗善画,山水鱼虫无不精工,尤长墨竹。《清朝书画家笔录》、《津门杂记》说他“兰、竹、木、石,淡荡秀逸,书生本色”。著有《般若村诗集》。

李庶(1861—1909),字晴可,直隶宝坻人(今天津市宝坻区),宝坻科举世家“李半朝”家族后期代表人物。早年投靠伯父李桂攀在山东济南生活。他与族兄李黯、李熙驰名济南,是“明湖过客”重要成员,有“宝坻三李”之美称。李庶是性情诗人,奈何天妒英才,三十八岁时去世。著有《頱斋诗存》。 诗如其人,李诗多感慨悲凉语,如“天涯知己同迟暮,斗室狂歌破寂寥”,“偶为新愁惊鬓发,不堪挥泪对河山”等等;自比司马相如和阮籍,一取其才,一取其狂。其词又不乏缠绵悱恻之韵致,“清歌水上,美人花里,十载湖风湖雨”,“软红我亦十年梦,有清游俊侣,风雨萧晨”等等,透出作者曾有一段诗酒美人的放浪生涯。

那么原本没有联系两个人,为什么死后诗集会合在一起呢?这源于周学熙与陈琪一次吃饭饮酒。对于周学熙,天津文史研究者一般比较熟悉,陈琪就相对陌生一些。陈琪主要活动在山东,和李庶一样是当年济南知名人士。

陈屺庐,名琪,湖南祁阳人,生年待考,卒于1935年。据《明湖客影录》一文中所述,陈琪曾长期客寓济南,先后在山东官报馆司校理六年、于调查局供职两载,然后又任山东法政学堂庶务。他十分好客,在山东官报馆司校理期间,每每“以客至倾谈为荣”,再加上当时其所供职的山东官报馆位于大明湖之西北隅,“旧名小沧水榭,临流比屋,风烟纳于几席”,故每当“四时佳日”,到访之客“联裳接屐”,无客之时罕有。陈琪在小沧榭住了六年,将自己与访客唱和之诗辑刊为《明湖载酒集》。其后,陈琪“移砚调查局,客亦随之”。两年后,陈琪又复将这两年间自己和众客唱和之诗辑刊为《明湖载酒二集》。再后来,他又转任山东法政学堂庶务,但“宾客仍如前盛。湖滨三五,集中人月必数过”。辛亥革命发生后,陈琪离开了山东法政学堂,众客也如云散,每年偶尔见上一面,也多为嘘寒问暖之词,不复有吟诗作对之雅事。

周学熙与陈琪是老交情。周学熙之父周馥曾在晚清时期做过山东巡抚。周学熙本人也在山东做个官,办过实业和教育。

1913年1月1日(壬子年腊月24日),周学熙来济南办事,陈琪来找他,两人饮酒过半,说起往事如昨,感慨不已。“话及十年来朋友之聚散光景之不常,所谓人间日日有沧桑者,殆非虚语也。”

期间周学熙深情回忆起与李庶、张越荫的交往。周学熙与张樾荫是忘年交。“辛丑之后,余交先生于京师,挑灯煑酒,深夜谈诗,至漏尽不倦。先生年近七十矣,称余为忘年友。”周学熙对这位老先生评价非常高:“张先生若村名樾荫,直隶天津布衣也。善绘事,精于山水竹石,终身衣食于笔砚,以应举求官为深耻。其高情远韵,如白云千仞,孤鹤翔霄,可望而不可及也。”

周学熙与李庶是好朋友。周学渊跟李庶相识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人从“粤之历下”,广东到济南,朝夕同游者,一起五百多天。对于李庶的去世,周学熙很伤感。他回忆起当年在济南交游的情景时说:“忆当时春游明湖,放棹弄歌,秋栖佛峪,烧红叶以斟酒,与屺庐、忆罗、微尘、秋门诸公,傲聣于湖山岩壑之内,诵古人文章以摅胸中不平之气,往往为俗子所诧目。或有时造晴可寓居,张灯呼酒,麤粝当前,纵谈天下事,或举古人奇词妙句,长哦短咏,互相诘难,至参横月落而不归。”

斯人已逝,其文尚存。面对故友诗集,周学熙感慨万分。他的担忧进一步加深,他怕二人的诗文无人能解。“二公诗词,往往多寓言指托之事。余与屺庐,与二公交之深者,同游共钓,忽忽焉如昨日事,尚有知有不知者。况乎渺然出于毫端,而愀然入于寸心,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者。求之他日,人固不能识;即求之当时与殷勤共杯酒之人,恐亦有事过情迁,而有惝恍依稀、如梦如尘之叹也;况以望未来之后世不知谁何之人乎?”

这时候,陈琪就说“曷不将二君诗录印于人,以告夫知二君之志者?”意思是说,为什么不将两个人的诗刊刻发行,让后来人知道两个人的志向呢!

根据目前资料,笔者推测陈琪应该不认识张樾荫,也许他从老友周学熙那里听说过张老先生。但是,他与李庶却是莫逆之交。

早在“明湖过客”时期,陈琪就与李庶相好。陈琪与李庶订交十四年。“此十四年中,无三日不见,日或再三见,旁观者或嗤或怪,亦不顾也。”本年的正月,陈琪专门为李庶的遗作《頱斋诗存》写序。序言说明了他与李庶的交情。“曩刊明湖载酒初二集,收入诗词若干首。无角居士追念良朋,珍重篇什,重为印行。余摩挲此编,凄然欲绝。时则前楹月落,炉火不温,风引户扇,恍形影之来我侧,竟涕泗横流,把卷不能卒读。幸遗孤年将成立,俟其能读父书,当凿楹以斯编授之。然则他日者报君地下,舍我其谁?呜呼痛矣!”

陈琪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周学熙的认同。周学熙于是请刘宪廷先生校对二人文字。刘宪延也是李庶生前好友。书稿全部校对后,就由周学熙为二人作序。周学熙渊作序时间为“壬子除夕”即1913年除夕。

就这样,两位素不相识的诗人的诗集就合刊面世。当然今天二人不仅有共同好友周学熙,还有共同身份——天津诗人。这本诗集不仅仅是二位诗人生命历程的记录,更包含着周学熙、陈琪、刘宪廷等友人的心血,可以说它是清末民初文士交往的缩影。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欢迎转发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