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田园+民俗+美食,码头镇什么也不缺(一)
码头镇地处淮安市西南十多公里,隔二河与清浦区相望。境内五河交汇、四水穿镇,历史文化悠久,人文遗存众多。
3月20日,花漾淮安联合知行微课堂,组织了30多人的徒步踏春团,前往码头镇。
虽然每个人对于码头镇都有所了解,但是,实际游历下来,码头镇带给我们的惊喜远超期待。
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码头镇无疑满足了人们的所有期待。请随我们来看。
一座漂浮在水上的文化古镇
码头因运河而兴盛,但实际上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300年前。这里的淮阴故城遗址、秦甘罗城遗址、清河旧县遗址都是古镇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可以说,淮安的城市史是从码头镇发端的。
这一次活动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市博物馆尹增淮老师,尹老师出身于考古世家,在淮安专业从事考古30多年,码头镇的考古就是由他主持的,对于码头镇的地上地下,他都了如指掌。
跟着尹队长,一场期待中的赏春踏青,变成了深度文化游。
码头镇是古运河流经之处,现在这一段运河已经废弃,成了曲折蜿蜒的一片水面,但是它在运河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小瞧。
为了运河申遗,沿着运河故道修建了石头和木板铺成的栈道,长约7公里,是非常享受的徒步路线。
码头三闸
尹队长告诉我们,码头过去是黄河、淮河、运河交汇的地方,漕船在码头镇自运河进入淮河,由于淮河水位比运河高,船只必须经过三座闸才能够顺利进入淮河。这三座闸分别是:惠济闸、通济闸(在枚乘故里附近)、福兴闸(早已废弃)。
尹队长指给我们看福兴闸原址,现在只能看到一片水面,在一个婚纱摄影基地里。他又带我们去了与惠济闸有关的一户人家,那家祖上就是看闸人,现在雄踞在堤坝的高处。尹队长非常惋惜地说,惠济闸一直保存完好,直到文革后期的1973年才被损毁,如果能保存下来,将是运河沿线非常珍贵的遗产点。
在枚乘故里,尹队长介绍了通济闸,特别介绍了清口枢纽对于运河河道畅通的重要性。以往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些细节,被尹队长三言两语说得一清二楚,也让我们对于码头镇在古代运河历史地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油然而生对于这个古镇的敬意。
这是惠济祠遗址,俗称奶奶庙,在文革中被毁,只剩下一块乾隆御碑:
老尹逐字逐句解读御碑上的题字,他讲得激情洋溢,人们听得专注投入。
老尹对这里一定有着极深厚的爱,他说他的孙女名字就是从碑上取的两个字:尹百越。
惠济祠遗址旁是天妃坝石工遗址
老尹告诉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这是又一处世界遗产点:顺黄坝。
不是因为尹队长他们的努力,这个地方可能早已被夷为平地,开发了房地产。
保护和发展,是当下中国所有城市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需要有大的智慧和长远的眼光菜能够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可惜人们往往只追逐眼前的蝇头小利,造成了很多难以弥补的遗憾。码头镇虽然借运河申遗之便而使得很多运河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但是仍旧是边保护边破坏。
周旋于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之间,考古人员和文保人员阻力重重。
感谢尹队长和他的同伴们,正是因为他们的远见卓识,我们看到了一个相对完整、还能将历史串联起来的文化古镇。
尹队长现年63岁,退休返聘,仍旧从事他热爱的考古工作。
在去码头前一天,我给他打电话,告诉他我们要去码头,了解一下那里的运河文化遗存,他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他并不认识我,对于这次活动的性质也并不清楚,一个陌生人的邀约,只是因为提到了“码头”和“运河文化遗存”,老人就欣然应允了。除非是出于对这项事业和那片土地的深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解释。
我们前一天去勘察路线的时候,惠济祠遗址和顺黄坝遗址两处遗产点都是铁将军把门。徒步当天,老尹几个电话请保管钥匙的村民事先把门打开了,让我们得以零距离地亲近这些世界级文化遗产。
老尹在码头镇考古期间,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结下深厚情谊,我们跟他着走村串户,所到之处,能够感受到人们对他的尊重。
在离开顺黄坝后,尹老师就与我们告别了,中午他将赶回市区。我们问是否有车来接,他说:你们玩你们的,不要管我。
我们陪着他等在路边,原以为是有专车来接,谁知他拦了一辆路过的出租车,便绝尘而去,留下我们30多人,在路边唏嘘感慨。
真是遗憾,一路上只是听尹老师跟我们说说说,我们甚至没能与他来一张正式的合影。
多么幸运,2016年春天的微课堂徒步之旅能够邀请到这样一位内蕴深厚的专家作为我们的向导;多么骄傲,在我们的城市有这样一位老人。
今天我与他联系,想请他作一次室内的微课堂分享,他答应了。
从现在起,我们与各位共同期待。
(考虑到大家对于韩信和漂母的故事相对熟悉,本文略去)
明天介绍码头镇的田园风光、民俗和美食。敬请关注
码头镇旅游路线:
1、公交车:淮海广场(西)乘5路车,注意末班车时间;
2、骑行、自驾:西安路转明远路,直嗤。
一路相伴 花漾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