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读伤寒

伤寒论学习已经二十年了,但是常读常新,这是公认的。因为我们初学一个理解,随着领悟进步,知识更新,在读又是一个境界。岳老每年复习一遍,伤寒论,仍然说每读都有收获。可见我们无论初学,还是学习多久的,对于经典都应该每年学习一遍。

历史不少认为伤寒论是广义的,凡是外感发热都称之伤寒。比如难经伤寒有五:风寒,中风,温病,湿病,暑病,我现在理解伤寒论讲的就是狭义伤寒论。虽然他提到温病,风温,痉湿暍等概念。纵观全书,伤寒讲的最细,后世几乎没有发展空间。但是其他疾病后世医家补充很多。比如湿热病,暑病,温病等。这些仲景有论述但是很少,不可否认事实。

大概学习伤寒开始就说这么些,希望大家有个了解。明白我们学习的这个伤寒是什么范畴。后世不少医家说仲景方治百病这也是事实,但是不能因为经方能治百病,就说伤寒包括各种外感,这是以点盖面。不负责任说法。

太阳病

太阳病是什么?初学都纳闷,其实就是外感初期症状,大概恶寒发热身痛或者瘙痒或者皮肤一些病变,或者咳嗽,咳喘,鼻塞流涕,一类疾病。

细分之下,有中风,伤寒,湿病,暍,温病。仲景详伤寒中风,而忽略其他疾病。

关于六经皆有表证问题。

表都只有一个。比如人体表面皮肤看做表,怎么会有六经皆有表的问题呢?他们这种说法无非就是把六病看做一种体质类型,体质情况下患有外感看做一种类型。

大白话说:一人平素体虚,容易腹泻,拉肚子,这种体质外感情况下,虽然身痛恶寒,也不能骤然发汗散寒治疗。必须兼顾脾胃基础发汗。选用理中汤辅助脾胃阳气,加点桂枝,加点苏叶之类,这种情况往往称之为太阴表证。再比如少阴表证,常说麻细辛黄附子汤,在辅助阳气用附子的基础,加麻黄细辛散寒。这就大家常说六经皆有表。其实表还是那个表证,只是不同体质人群感寒所采用的策略。

仲景为了区别这种情况,还有不少体质论述,尊荣人,酒家,湿家,血家,淋家等等。这些是特殊体质,不同六病体质,因此选出来大家了解一下。治疗需要发汗散寒更加注意。

好了不啰嗦了,我们学习原文,我将我的理解,逐句解读。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青龙按:这句直接点明太阳病脉是浮的,症状头强痛,恶寒。有的医家注解是太阳病总纲。有的说不能作为总纲,因为头项强痛是葛根汤症状,是一个类型。我理解无论是否作为总纲也好,一个症状也好,都是太阳病症状,这是无疑问的。所以不必纠结。

头项强痛严重明显就用葛根汤,肯定有效。不太严重你用麻黄汤也会有效,这也不要质疑。

至于为啥太阳病脉浮,感觉恶寒,头项强痛呢?前边说了,这是表证,表证就是脉浮,就是恶寒,头强痛,项也痛,甚至全身都痛,关节,腰都会痛。至于机理比较深奥可以不必深究,就像大家吃猪肉可以不必理解猪怎么生长出这么味道鲜美的问题。

笼统说法,就是人体感受寒气,必然会有反应,正邪抗争与表,故而头痛,身痛,关节痛,有的咳嗽,咳喘,流涕,打喷嚏啊这些。理解这些就行了。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 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 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 伤寒。

这两条是中风伤寒病论述,他们区别在于,中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伤寒身痛无汗脉浮紧。

关于发热问题,伤寒发热不是必然症状,因此有些家长或者医生先量体温,不热不严重,但是中医不看体温表。因为身痛关节痛,恶寒,已经病了,发不发热都是伤寒病了。比如阳虚外感不一定发热,但是临床就是属于阴证,比较严重一种。

这里在介绍温病,暑病,湿病三类。大家可以对比分辨伤寒中风。

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金匮要略痉湿暍篇15条: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熏黄也。

暍:第25条: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痛,脉弦细芤迟。

简单一说一下这三种病鉴别要点:温病发热而渴,伤寒需要化热才能口干口渴。时间上有些区别。温病较急,起病就有可能口干口渴。

湿病也有一身尽痛,类似伤寒需要注意。后期发热往往出现黄疸,黄疸病机现在来看多数也是湿热,或者寒湿。跟湿邪关系最大。

暑病,古代叫暍,也有发热恶寒,身痛。所以需要鉴别,要点往往在夏季发生多见。你不能说冬天发病叫暑病吧。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四条条论述疾病发展过程,怎么判断轻重。仲景说伤寒生病一天了,还在太阳,还是转变了入里?看脉,脉静指的,没有滑数,滑数说明化热入里进了阳明。如果出现呕吐明显,可能进入少阳,少阳多见呕。如果烦躁,脉数急,典型进入阳明。这就仲景按照六病辨证判断疾病深浅转变与否。同理,脉软,腹胀,腹泻,时腹痛说明进入太阴了。总之看伤寒病你要有大的轮廓,疾病进展到了那个病范畴,这样下手才能不错或者少错。

第五条也是此意,判断疾病进展。说得病二三天,阳明少阳不见,为不传。什么是阳明病,少阳病,这时候你脑子要有概念。阳明多汗,口干口渴,便干尿黄这是阳明。少阳口苦,心烦,喜呕,默默不语饮食,脉弦。没有这些症状,有恶寒怕冷身痛,虽然过了两三天,还是在太阳病范畴。

太阳病大家不要觉得外感才能见到。其实临床很多慢性病,都有太阳病。比如过敏性鼻炎,皮肤病,水肿,关节炎,等等。我曾经治疗一例带状疱疹属于寒证,有表证就是太阳病论治。用了五积散三剂基本治愈。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经方”大前胡汤“你用过吗?

不同角度见识“经方大家”,“温病大家”颠覆你的认识了!

(0)

相关推荐

  • 【经典自学】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释义]本文提出太阳病的基本证候是脉浮.头项强痛与恶寒.头部主要是后头部头痛,而恶寒,而字在这里是个进层连词,一定伴随恶寒 恶寒:  & ...

  • 读伤寒必须通脉诊

    脉象诊断.即脉诊属中医四诊法之一,脉诊的重要性从仲景先师在<伤寒论>中每章章名用"辨某某脉证并治",可见一斑. 一. 掌握六经病主症主脉,进行六经病辨证 <伤寒论 ...

  • 伤寒大师刘渡舟教你读伤寒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如何学好它是困扰很多中医人的问题.本文摘选自<伤寒论通俗讲话>,听听伤寒大师刘渡舟如何读伤寒? 学习任何一门科学,都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 ...

  • 再读伤寒:直击“伤寒”与“六经”的真面目

    日期:2021年01月05日 感悟:古老医学进入现代医学体系的唯一理由就是治病有效,若非如此,那就是欺骗.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

  • 人唯心静,方得从容 | 山东满玉玺医生 • 仲圣师友读伤寒68

    <伤寒论>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 东汉 张仲景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 ...

  • 伤寒大师刘渡舟教你读伤寒 !!!

    杏林讲坛 公众号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如何学好它是困扰很多中医人的问题.本文摘选自<伤寒论通俗讲话>,听听伤寒大师刘渡舟如何读伤寒? 学习任何一门科学,都要掌握良好的学 ...

  • 伤寒大师刘渡舟教你读伤寒 !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如何学好它是困扰很多中医人的问题.本文摘选自<伤寒论通俗讲话>,听听伤寒大师刘渡舟如何读伤寒? 学习任何一门科学,都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 ...

  • 《伤寒杂病论》用户说明书(读伤寒前必看的说明书)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为什么要学「伤寒杂病论」 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心机教授说过:学习「伤寒论」就是为了学会和掌握三种方法:1.是学会和掌握读懂「伤寒论」的方法.2.是学 ...

  • 读伤寒第6条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尤在泾]此温病之的证也.温病者,冬春之月,温暖太甚,所谓非节之暖,人感之而即病者也.此正是伤寒对照处,伤寒变乃成热,故必传经而后渴;温邪不待传变,故在太阳而 ...

  • 中医知识每日一读伤寒百证歌 阴阳两感歌,阳证阳毒歌,阴证阴毒歌

    阴阳两感歌 伤寒热甚虽不死.两感伤寒漫料理.(仲景云.凡伤于寒则发为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又曰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故漫料理可也.)一日太阳少阴病.腹痛口干烦饮水. ...

  • 返璞归真读伤寒金匮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

    返璞归真读伤寒金匮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