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魏晋风采,浅析祝允明行草书法特点
作者:杨利
祝允明, 字希哲, 号枝山, 因多生一指, 又自号枝指生, 长洲 (今江苏苏州) 人, 生于明天顺四年, 卒于明嘉靖五年, 享年67岁, 是中国最具灵性的草书大师之一。
祝允明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 而且风格多样。他诸体俱精, 尤长于楷、行、草, 其小楷笔法精谨, 意态冲和, 得魏晋风采, 博采众家之长, 有“转运遒逸, 神韵俱足”之评。他对“韵味”的追求不只停留在用笔上, 同时点画的曲直长短、大小和斜正疏密, 又结合了不同字的结构加以运用, 显得变化多端, 结体以扁为主, 风格上以朴茂自然为主, 这是对明初以来刻板的“台阁体”的猛烈冲击。祝允明在这种书体上发展的笔法, 成为他草书特别是章草笔法的基础。
祝允明的行草风格鲜明, 却又变化多端, 糅合了章草深穆古雅的意境、王羲之矫健妍美的笔法、张旭雄奇诡异的意态、怀素奔放狂纵的气势, 以黄庭坚纵横奇法为己法,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在沸腾着前贤名流的大合唱中, 奏出自己的华彩乐章。王澍对祝氏的书法赞美之至:“有明书家林立, 莫不千纸一同, 惟祝京兆书变化百出, 不可端倪, 余见京兆书法以百数, 莫有同者, 信有明第一手也。”
祝允明的行草书,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字行草书, 另一种是大字行草书。
第一种以“二王”之法为衣钵, 多写得清逸潇洒、自然生动, 行书《在山记册》、《陈玉清墓志稿》可谓其代表。前者写得圆润媚秀、淡然逸脱, 透出一种蕴藉渊雅的气息;后者是为其母写的墓志草稿, 和前述之楷书《先母陈夫人手状》乃同一年所书, 结体用笔极其相似, 起笔方厉, 撇捺沉着, 行笔动墨之间尽哀思孝慈, 于胸臆自然地表露出来, 情深而不专致于法度, 而法度自在。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五律扇面》、《致敬心老弟茂异尺牍》与上海博物馆的《怀知识诗卷》, 可说是其小字行草的两种类型。前两者是以“二王”之法为宗, 写得清劲流畅、意气飞扬、风骨纵逸, 用笔急速, 流转之中有波动, 连带之中见断笔, 具浑然天成之妙;后者浓重浑厚, 笔法结体却多出自钟繇, 笔力沉着, 线条丰满, 体势奇崛。从这些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出, 祝氏书法创作的功力之深厚, 内在情感多自然地表露在笔端, 将充满理性色彩的线条与浓烈之情感配合得天衣无缝。
第二种是大字行草书, 可以说是祝氏书法的代表, 这类作品含有一种创作意义, 这种书体更能表明祝允明对明初“台阁体”书法义无反顾地彻底反叛, 以及对前代书法规范有意识地突破和尝试。该书体纵逸豪放, 如矫松苍虬, 挥洒自如, 长卷巨帙, 一气呵成, 大有“奔蛇走虺, 骤雨旋风”之势。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将归行诗卷》,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大草《前后赤壁赋卷》、《春江花月夜》,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祝允明七言律诗卷》, 可算是这一类书体的代表性作品, 这些作品强烈的运动感和狂飙式的气势震慑心灵, 然而又有古雅之气照人眉睫。
清朱和羹在《临池心解》里曾说:“草以神 胜。”祝氏的此类草书正是在“奔蛇走虺”式的线条中显露其神韵的。首先, 祝氏书法表现为气满神足, 他以其书法的雄强阳刚之美, 震撼了明代书坛, 唤醒了书法的艺术精神和人们的创造意识。在长幅的巨帙中, 祝氏书法用笔自然奔放, 刚健婀娜, 自首至尾无散缓之笔, 充满神气, 闪烁着奕奕神采。
明文嘉跋其大草《前后赤壁赋卷》:“枝山此书, 点画狼藉, 使转精神, 得张颠之雄壮, 藏真之飞动, 所谓屋漏痕, 折股钗, 担夫争道等, 法意咸备。”其次, 我们可以看到祝氏在书法创作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开拓精神。张旭的《古诗四帖》充满更多的非理性因素, 而怀素的《自叙帖》技法纯熟地表现一种简淡境界, 黄庭坚的《李白忆旧游诗》笔墨技法充满理想精神, 而祝允明的草书有一种超越——在技法的基础上, 将人性、人情、人格的力量, 更充分、更完美、更富有形象魅力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