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口中的熊孩子,才更需要关心和爱,智慧型家长看过来
父母口中的熊孩子、坏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脆弱、敏感,他们用调皮捣蛋甚至激烈对抗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他们并不是不懂事、不讲道理,只是渴望父母的“理解”。
比起用武力“训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才能让孩子放下防备拥抱你。
1.用心倾听孩子
公益短片《语言暴力》一开始,屏幕充满了父母对孩子责备的话语。
视频中一个孩子弄撒了杯子,引来妈妈不由分说的一顿责骂“整天就知道添乱!就不能老实待会么?”妈妈不知道她的语言暴力给孩子带来的后果:孩子用更暴力的行为,把心爱的玩具熊撕碎了。
当妈妈意识到自己的不对,温柔的问孩子:为什么会打翻杯子?孩子说“原本是打算给你喝的。”
每一个父母在想发脾气的时候,低下身来听一听孩子的声音,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常常缺少一份耐心,大人有很多排解和倾诉的渠道,可是孩子的世界只有你。很多孩子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可能是长时间以来很多情绪的积压,无从发泄只能用拳头“说话”。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真正了解孩子的机会,把孩子看作一个成熟的少年,用认真聆听的姿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信任,孩子才能在被理解的氛围中,塑造健康、开朗和乐观的性格。
2.用智慧引导,而非用情绪教育孩子
中国刻板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总是不懂得如何跟孩子沟通。
有网友分享自己与父亲相处的经历,他说他与父亲正常说话超不过三句,只要他表现的不顺从、不听话,父亲就会用武力和谩骂来制止他的行为,他说那是一段充斥着昏暗的童年。
良好的情绪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当孩子无法更好的完成情绪转化时,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疏解情绪,管理情绪,而不是以暴制暴的扼杀孩子的情绪。
国外有一位爸爸,面对女儿的无理哭闹,采取了一种特别的方式“抚慰”孩子的情绪。
当女儿哭泣发脾气的时候,这位老爸并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跟女儿玩起了游戏,游戏就要有游戏的规则,先立下规则:我们轮流哭,我先哭,我哭完了你再哭。
这位爸爸对着镜头模仿女儿哭泣,然后说:到你了,现在是你哭的时间了。两轮下来,孩子情绪稳定下来不再继续哭,面对爸爸的要求,一直说着:No,No,No。
网友都对这位爸爸竖起大拇指!
一味地制止孩子的情绪,只能培养出性格偏激的宝宝。教育孩子,不是靠吼,而是需要父母的情绪智慧,在孩子情绪不好时,他们更需要爱和温柔的力量,要想孩子变成性格好、情商高的孩子,首先自己要不断提升,做一个智慧有爱心的父母。
编辑
3.父母有好情绪,孩子才会有好性格
曾经,有这样一段“暴躁女儿训爹妈”的视频走红网络。
视频中四五岁的小女孩挥舞着羽毛球拍,像个小大人一样“训斥”着自己的父母:
为啥你们两个人吵架,却说是一个人的错?
为啥你们吵架时说走就走,没看你姑娘还在客厅玩呢!
去哪啊,大半夜的!
……
言语间我们明白,原来是爸爸妈妈吵架没有顾及女儿的感受,遭到女儿的“严厉”批评。
网友评论:孩子太可爱了!
Professor却认为这不是一次萌娃的萌语,孩子暴躁训话的背后,隐藏着些许担忧和不安,她不明白父母为什么会吵架,也害怕半夜里自己会被独自留在家中。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就如同孩子身边有一枚随时准备爆炸的炸弹,那他终日战战兢兢,也会变成“父母的样子”暴躁易怒。
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要在面对情绪化的孩子时,找到良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1)接纳孩子,了解诉求
当孩子情绪暴躁的时候,一定是因为他的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此时一句呵斥远不及一句温柔的询问更能抓住孩子的心,耐心的倾听孩子,与孩子共情,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理解。
2)给彼此空间,适当的冷处理
有的父母会说:“我也知道发脾气不好,但是控制不了。”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的研究表明,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控制这十二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当情绪来临时,给彼此一些时间冷静,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无理取闹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会自然而然停下来,父母也会以一种更好的心态对待孩子。
3)及时鼓励,巩固良好行为
适当的鼓励是一种很棒的教育方式。通过正强化方法,可以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而这种方式越早实施越有效。可以通过物质的鼓励,或者精神的鼓励,当孩子展现他特别暴躁的一面,可以通过“延迟满足”的方法,让孩子学会耐心等待,学会克制。
4)父母以身作则,学会疏导自己情绪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平时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一个好情绪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依靠,也会让孩子学习到正确的沟通方式。
情绪是一个家庭最稳固的容器。父母积极的情绪是给孩子最温柔的呵护,这样的爱会给孩子探索世界的力量,能让孩子看到一个最好的未来,给孩子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