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马由缰话当年 · 我的生活琐记(十七)

本文作者:张孝


在清华长庚住院

三个多月前,一天早晨起床,突觉右下腹部撕裂性剧疼。咬牙坐起来,过一会儿疼痛消失。手摸疼处,并无异常,没当回事。第二天起床,又是一阵剧疼。部位与昨日相同,疼痛更甚。坐起身来,一摸疼处,不好了,鼓起一个鸡蛋大小的包来,软软的,上下可以滑动。我把情况告诉老伴儿,她不假思索地说,疝气。后向医生咨询,查阅相关资料,确认为右侧腹股沟疝无疑。

我与住同一小区的三弟商量,他说,先保守治疗,买个疝气带戴上,过些时日看情况再说。于是,我网购了两套疝气带,白明黑夜戴在身上,脏了也好清洗替换。不久,儿子让我们照看孙子,老俩口就到了北京。伏天的北京,酷热难耐,每天三十多度的高温,开着空调也误不住出汗。疝带处更是出汗不止,痒痒不说,还起红疹。在白天的活动中,疝气带的硬块常常移位,未能有效阻止疝包的下坠,疝包由原来的鸡蛋大小发展到鹅蛋大小。白天疼痛不止,虽不剧烈,但也十分遭罪。面对这种情况,我与子女商议,还是做手术一次性解决为好,决定等9日8日幼儿园开学后进行。

异地住院,得在旗医保备案。我把医保卡和身份证通过微信发给办事认真、和我关系十分要好的朋友樊凯。他很快回话说,还需要北京市居委会的证明。我到居委会问明情况后,带着儿子的身份证、房本和我的身份证前往。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为我及时办理了为期半年的“北京市居住登记卡”,并出具了居委会的证明。我把这两份资料又通过微信发给老樊。这天是9月2日,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老樊回二道沟给父母上坟回来,看到我的微信,马不停蹄冒雨赶到政务大厅,为我办妥了备案手续。

接下来就该选择医院了,这让我想起2014年腊月的一件事:抱孙心切的我们,为了照顾怀孕的儿媳,大腊月赶到北京。临近春节,室内大扫除是必不可少的。又洗又擦,忙忙碌碌,身上免不了出汗。过了几天,觉得肚脐又痒又疼,一看颜色鲜红,几近出血。心想,不就是汗淹的嘛,让儿子买点药,一抹就好了。哪想到,责任心极强的药店售货员说啥也不卖,让到医院看去。没办法,我与老伴到了附近一家私立医院,挂了皮肤科的号。一进诊室,就见到三位穿白大褂的。我撩起衣服,让坐诊大夫看。他瞅端了一眼说:“今天你可来着了,赶巧我们专家会诊。你这个病很严重,肚脐红只是表象,它与内脏相连,恐怕有深层次的问题。做个CT,探测一下!”边说边用老来粗的黑笔,绕着肚脐画了个大圆圈。很快开出CT单,告诉我:“拿着CT结果,再来确诊!”另两位穿白大褂的一言未发,不知是同意坐诊大夫的意见而默认,还是各有己见,碍于情面,不好直陈,亦或是另外一种情况。我们本以为小毛病,没多带钱。到划价处一听,钱不够。就在走廊拨通儿子的电话,他说:“别看了,等我回去再说!”次日,他向单位请假,带我到了离家不远,位于天通苑北区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院刚开业不久,医保手续还未办下来,看病的人不多。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全院上下从大夫到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一个赛一个的好。门诊大夫看了我的情况,和蔼地说:“老爷子,小毛病,开点药,回去抹几天就好了。”带着花几块钱开的指头粗细的一管药膏,回去抹了三四天,病症彻底消除。自此,我们与这所医院有了接触。后来,家人多次来此就诊,印象越来越深,了解越来越多。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是北京市政府投资,由清华大学与北京市共同管理的大型综合性公立三甲医院。有四十多个科室,一千多张病床。他们引进并借鉴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的先进管理模式,大力提升医疗服务品质和运营管理水平。医院2014年11日28日开业,2015年11月13日开通医保服务。基于以往就医的良好印象及交通等其它因素的考虑,我的手术就定在长庚医院了。

为了尽量少影响儿子的工作,我让他网约了9月6日(星期日)普通外科的门诊号。接诊的刘安阳大夫为我做了认真检查,赞同我们手术治疗的意见,初定9日9日住院。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做肺部CT、抽血化验和鼻咽拭子三项新冠肺炎筛查。9月7日按预约做了三项检查没有问题后,9月9日上午按异地医保办理了住院手续,住进6B病区。这个病区基本上都是需要手术的患者,我住6号病房C床。病房面积很大,平行摆放3张病床,间隔约有1米。中间顶棚挂有道轨式长度及地乳白色的厚布帘,拉开是通透的场所,拉住就是私密的空间。床的对面墙上有嵌入式大壁柜,储物十分方便。每个病房都有单独的卫生间,坐便器、洗漱台和洗澡喷头,一应俱全。病床的床头、床尾和整个床体分别有升降按钮,可以自行调节。床头伸手可及的地方,有一个紧急呼叫按钮。每床配有一个床头柜,一门两抽屉,最上面的抽屉拉出来是一块平整厚实的木板。纳闷间,护士端着一个小篮进来,拉开上面的抽屉,把小篮放在木板上,熟练地从我左臂抽了4管血。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平板抽屉的功用。每床还配备一把高靠背折叠椅,拉开就是一张比较舒适的单人床,是为陪护人员准备的。我打听了一下,这样的病房,每人每天60元,异地医保自费10元。

这是为陪护人员准备的折叠式高靠背椅

住院前两天,主要是进行一系列检查,为手术做好充分准备。先后进行了大小便、血常规、B超、心电图、心动超声等诸多检测化验。量血压,测体温,更是隔几小时就进行一次。我住院的当天下午,一位穿白大褂的走到床前,他中等身材,四十岁左右,戴副眼镜。自我介绍说:“我是霍大夫,你的手术定在11号上午,安排在第二台。”说着打开手机,边放视频和图片,边就疝的形成、手术治疗、术后护理等进行了系统讲解。末了,拿出一张表格,让我在患者一栏签了字。一听是霍大夫,肃然起敬,我在百度上看到过他关于疝的学术文章。今日得见其人,而且是我手术的主刀大夫,心里暗自高兴。霍大夫名叫霍东方,主治医师,201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临床博士学位。擅长微创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成人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和造口旁疝等。手术前一天晚上,霍大夫反复叮嘱,术前一定要把尿液排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还告知,12点以后不准饮食。还有位年轻的李大夫,多次来到病房,询问病情,了解情况,通报信息。

手术当天早晨,护士吩咐,自己的衣服一件也不能穿,只穿病号服,上衣前后反着穿,纽扣在背后扣好。李大夫生怕我紧张忘记手术在哪一侧,在我右手大姆指画了个黑圈。十点多钟,一位护士让我坐上轮椅,推出病房,坐电梯下到4楼。到了手术室门口停下,按要求把眼镜、手机、手表和鞋全部留给儿子,上了平板车。进入手术大厅,将我推到13号位。接下来是一连串的问答:“你叫什么名字?”“张孝。”“出生年月?”“1948年1月3日。”“患什么病?”“右侧腹股沟疝。”“手术在哪一侧?”“右侧。”说着把李大夫画黑圈的右手举起来示意。“手术医生是谁?”“霍大夫。”停顿了一会儿又问:“有高血压吗?”“有糖尿病吗?”“有心脏病吗?”“服没服降压药?”“服没服阿斯匹林?"“有假牙吗?”我逐一作了否定回答。

过了一会儿,把我从大厅推进一条走廊。没了眼镜,看不清楚,只觉走廊很长。没走多远,拐进右侧一间手术室,我从平板车上了手术台。手术台有一米来高,两米多长,四五十公分宽。躺在上面,需双臂紧贴身子,要不然两条胳膊就耷拉下去了。迎面是一大一小上下错开还未开启的无影灯。一男一女两位大夫分站在左右两侧,应该是麻醉师吧。男的手持一个刚好能罩住口鼻的面罩,放在我脸上,告诉女的药物配比与剂量。然后对我说:“深呼吸——”那面罩贴得越来越近,不一会儿要求我:“呼吸急促点儿!”我便加快呼吸的节奏。就这样,不知不觉睡着了。等醒来,已经回到病房,躺在床上,时间大约是中午十二点多。护士把手机、眼镜等物品交到我手上,我及时告知家人,已经醒来,一切都好,让他们放心。术后6小时内不准进食,等到能吃饭的晚上,又觉恶心,没有食欲,定好的美餐只得送人。术后头两天,主要感觉就一个字:疼!当天晚上主要是刀口疼,尽管是微创手术,肚脐下的3个小眼一起作用,也够你忍受的。第二天,刀口疼退居第二位,它毕竟是表皮疼,疝部位的疼凸显出来,这是内里疼,这一晚我似乎感觉到自己在睡梦中低低地呻吟。一觉醒来,疼痛大为缓解。

作者在病房

住院6天,除手术中输一袋营养液外,做到了四不:不吃药,不打针,不输液,还有就是不送红包。住院期间,接触最多的是护士,她们白鞋、白裤、白半袖,彩纱包着秀发,干净利落,得体大方,彰显了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成为病房靓丽的风景。因为鞋是胶底,走起路来轻盈洒脱,悄无声息,没有噪音。她们态度温和,彬彬有礼,没有一个高吆二喊,哼五喝六的,真是一个优秀的团队,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出院前的13日下午,3名护士召集就要出院的疝病患者开会,详细讲解了术后护理,发了文字材料,并告知已预约了出院后复查的门诊号。14号出院的一大早,霍大夫又给我检查了一次病情,帮我上了“好大夫在线”微信公众号,以便今后咨询联系。当我知道复查是9月22日时,找到李大夫说,我已预定了20日回呼和浩特的高铁车票,看复查能否提前。没多大功夫,李大夫查阅霍大夫的排班,改为17号下午,把排序为第1号的预约单递给我。上午10点多钟,结账后走出病房,儿子夫妇俩接我回到家中。

住院的五六天里,我感悟到,医患双方应当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谅解,正应了那句老话:“两好合(ge)一好”。就在术前的10号下午,从肺部CT看到我有尘肺病,医生决定做动脉血氧量测定,李大夫亲自来病房抽血。哪知动脉血不像静脉血那样好抽,左胳膊抽了好一阵没有成功。我安慰李大夫:“别紧张,慢慢来!”改到右侧仍然未果。他抱歉地说:“让护士来吧,还是她们专业!”李大夫刚走,来了两位护士。她们改从腿上抽,从左腿只抽了1毫升就抽不出来了,改到右腿顺利抽足了所需血量。为此,她俩很不好意思。我说:“没关系,神枪手也有脱靶的时候!”她们听了,带着微笑走出病房。


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48年出生,察右中旗人。集宁一中1967届高中毕业生,返乡知青,现定居呼和浩特市。

【本期幕后】

策划:楚楚

编辑:王丹

校对:敏敏

(0)

相关推荐

  • 【西散原创】郭凤鸣作品丨午夜电话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明天就是冬至,离开医院前,住院的婆婆安 ...

  • 凄风苦雨的日子里【054】

    〓 第 1447 期 〓 文|王成海 2016.11.9 一夜倒了三次,算早晨应该四次了,坐浴排出的仍然是血糊糊.一夜睡得也较好,尽管刚换上袋子有点疼,早晨七点半之前要到医院抽血,下午还有多项检查,心 ...

  • 爱人患病的日子

    一.病起 爱人近几个月来行为有些异常:具体表现是:开始时连续咂几下嘴,接着就说出一些没头没脑的话,例如说:好,好,谢谢!好像在与谁对话.这症状看似不厉害,一两分钟就过去,但发作越来越频繁,由原来的十天 ...

  • 戒烟日记(305~310)

    戒烟日记305 2021.3.22    周一     晴     戒烟第305天 周四挂了号,大夫说让今天办理住院.本想省个30元的挂号费,早上八点就去了医院.结果一问,只有当天的才能复诊,第二天再 ...

  • 信马由缰话当年 · 我的生活琐记(十六)

    本文作者:张孝 信马由缰话当年 · 我的生活琐记(十五) 信马由缰话当年 · 我的生活琐记(十四) 有趣的童年(下) 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玩耍中一步步认识世界,熟悉环境,结识朋友,增长知识,锻炼身体 ...

  • 信马由缰话当年 · 我的生活琐记(十五)

    本文作者:张孝 有趣的童年(中) 童年的后大滩,冬天似乎雪比现在多,天比现在冷,室内取暖成了人们的一大难题.入冬不久,家家户户窑洞的后墙和与之相连的弓型窑顶就开始结冰,说它是冰,又不像地面上的冰那样光 ...

  • 信马由缰话当年 · 我的生活琐记(十四)

    本文作者:张孝 有趣的童年(上) 我的籍贯是凉城县永兴镇板城村.3岁那年,父母决定带着爷爷.姐姐.哥哥和我一家6口人,赶着牛板车上后山.当时后大滩地广人稀,主粮是小麦.莜麦和山药(土豆),吃的比前山好 ...

  • 信马由缰话当年 · 我的生活琐记(十)

    本文作者:张孝 师生聚会 近些年来,"聚会"一词使用量陡增,参与者日众.诸如师生聚会.战友聚会.工友聚会.知青聚会.老乡聚会,等等.这些聚会目的基本一致,不外乎怀旧续新,增进友谊. ...

  • 信马由缰话当年 · 我的生活琐记(九)

    本文作者:张孝 走进集宁一中 1964年,我考入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中学.享受处级待遇的集宁一中.那时的大乌盟共辖18个旗县市,300万人口,包括后来划归包头市的土右.固阳.达茂和划归呼市的土左.托县.和 ...

  • 信马由缰话当年·我的生活琐记(八)

    本文作者:张孝 疮疤勾起的回忆 每当我晚上脱衣睡觉,特别是洗澡的时候,就看到身上的一处处疮疤,大腿有,小腿有,左腿有,右腿有,就连后背虽然看不见,但用手指也能摸到一个深陷的小坑,那也是留下的疮疤.这些 ...

  • 信马由缰话当年·我的生活琐记(七)

    本文作者:张孝 我的小学时光 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巴音乡的蒙独脑包村度过的.我家在村的南头,再往前二三百米是一所一至四年级独人班初级小学.除本村学生外,周边喜家卜.黑土坡.南梁.脑包洼的学生也在此就 ...

  • 信马由缰话当年·我的生活琐记(六)

    本文作者:张孝 夜传最高指示 我是集宁一中1967届高中毕业生,赶上文化大革命,在校多呆一年,1968年夏天离校返乡.回来后挺受社员欢迎,说村里多了个文化人.由于年龄适合,成分又好,理所当然地被列为基 ...

  • 信马由缰话当年·我的生活琐记(五)

    本文作者:张孝 爱开玩笑的父母官 我的家乡乌素图公社有个父母官叫韩礼,兴和人,中等身材,紫棠长脸.他是前任公社党委书记冯世礼调走后,由副扭正,成为党委一把手的.他工作能干,待人热情,善于联系群众.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