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形容地域人文特征的顺口溜几则
北京方言中大量使用着歇后语、顺口溜一类幽默生动的草根语言,特别在说到与地域人文有关的话题时,顺口溜往往既准确又精炼,还体现北京人的幽默和智慧,因而这类经典语言长时间在民间流传,有些直到如今仍然有人在用。
例如说到老北京四九城居民成分时会说“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当然,这东西南北的划分是在城墙以里,也就是今天的二环路范围内。东城约指崇文门往北到北新桥两侧的区域,这一带不仅皇家仓库多(禄米仓、缎库等),商户店铺也多,商业发达。崇文门过去是“税务局”,进北京的货物要在此征税,纳完税有些货要就近批发出去,减少流通成本。而东四牌楼更是商业服务业中心,自然也显得富。西城则从宣武门往北到护国寺、新街口两侧,这一带府邸宅门多。如醇王府、郑王府、恭王府、李阁老、石驸马、武定侯等。贵人多,西边就贵了。南城过去指宣武门外往东,习惯上不包括崇文门外。住那里的自称“哈德门外”,明清时代那里的居民没有宣外多。因为元代的大都城在北京的西南,明朝建都北京后,原来的大都与北京的联系要通过广安门、右安门一带,所以沿途居民较多。南城居住的大多是平民及小商贩人家,与东西城相比,当然贫穷。说到北贱,贱到什么程度呢?还有个顺口溜:“穷德胜门,烂果子市,不开眼的绦儿胡同”。指的是德胜门到安定门一带地区。德胜门外过去是粪场,又脏又臭,附近还有水果批发市场,好果子批发出去了,剩下烂果子堆在那儿招苍蝇。此处卫生状况可想而知。绦儿胡同在临近城墙一带,最穷的是西绦胡同。过去那一带是捡破烂儿的聚居区。所谓破烂,都是别人不要扔了的,他们低价买来或捡来,洗洗涮涮再卖出去,可不是不开眼么?
过去在说到北京周边各省县时,也有一些顺口溜。例如“京涿州、怯良乡,不开眼的房山县”。这是指当地人说话和做派的。涿州和良乡、房山县虽然都在北京南边,相距不远,但是涿州人不仅说话象北京人,没什么口音,办事也大气;而良乡就不同了,显得“怯”(土);房山县就更土一点儿。其实真实情况也未必如此,房山人招你啦?别较真儿,北京人就是爱有些“天子脚下”的自命不凡罢了。更何况因为涿州是进京要道,有些涿州人本身就是北京人,不过是在涿州上班当差而已。
还有对其他地方人评价的,例如“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斗不过通州小鬼子”。一句话概括了四个地方人的特点,不过今天看来有点儿太伤众。北京人机灵、见过世面,显得油头滑脑;天津人开朗幽默,爱说笑,嘴皮子功夫强;保定一带尚武,练家子多,有不少当看家护院的;通州临近运河,当地人见多识广,机敏善变。当然,民间语言,为了合辙押韵,有时用词不太好听。
另有一个类似的顺口溜就需要仔细解释一下了:“山西人驴驮轿、山东人大被套、河北人瞎胡闹”。这是说过去外地人来北京学徒,学手艺或是学买卖。几年过去,出师了,回老家探亲。由于山西、山东、河北三省人的性格不同,因而遭遇不同,回家时的风光程度也不同。山西人能吃苦,性格又节俭,所以攒下了一些钱,能够雇一乘由两头驴驮着的小轿,体面地回归。山东人虽能吃苦,但性格倔强,容易得罪人,没攒下多少钱,但是总算还背回一套挺大的行李,没白混。河北人就惨点儿了,什么都没攒下,瞎胡闹了。
这种顺口溜似的地域划分一直沿用下来,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还产生过新顺口溜:“东里穷,西里阔,南里没有合作社”。这条说的是建国门外永安里的格局。当年为了建造人民大会堂,原址的居民大多搬迁到建国门外,在永安里东面新盖了一片楼区,称为永安东里。之前建造的永安西里是国家机关部委宿舍区。由于职业和经济条件不同,自然分出“穷”和“阔”。南里则大多是当地原住民。
合作社又是怎么回事儿呢?还得多倒回几年。五十年代初,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原有的副食供应系统(私营个体小油盐店)跟不上发展了,于是出现半公半集体的“合作社”。合作社采用公家与社员(市民)集资合办的方式,愿意参加的交五毛到一块钱,发一张“社员证”,油印的,盖着红章。到合作社买东西要出示社员证,非社员不卖。后来改成社员优惠价,非社员不优惠,大概一斤酱油差一分钱。这种合作社持续了好几年,直到公私合营,油盐店变成副食店才告结束。善后工作比较仁义,原来的社员交了多少钱凭社员证如数退回。从内容看,上述顺口溜诞生时合作社还存在。当然不排除群众对新的副食店依然沿用过去的老称呼,还叫合作社,既顺嘴儿,又显得亲切。这种名称沿用的滞后还有不少,例如北赵登禹路改名多年,但是有些当地的老住户(不仅是老年人)还称其为“沟沿儿”。又如过去老北京的派出所叫“段”,即管段之意。有些年纪大的老人有时顺口还会说出“段上”之类的话。
其实地域人文划分各地方都有。过去到丰台要问你住“桥南”还是“桥北”,“桥”就是跨铁路天桥。桥北比桥南条件相对好些。到河北定兴会问你家在“路东”还是“路西”,“路”指铁路,而路东与路西有别,一边摇煤球儿的多,一边开澡堂子的多。过去广州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之说,也是“西富东贵”之意。上海就更有意思了,“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浦西地方大了,过去也有租界华界贫富之分。如果是住在徐家汇(原法租界)的,会十分响亮地说“细嘎伟”,以区别其他地方。
由于各种原因,北京现在成片的百年以上原住民聚居区已经不太多了。而由于外来人口与当地人口交织融合,更是出现了新的人文特点。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单纯说东城西城已没有意义,原有的“大院”、“宅门”、“胡同”三大文化格局更是早已被打破。
(笔者文中涉及的,过去北京人对其他地方人的带有偏颇甚至不友好的看法和评价,均已属过去,希望大家能历史地看待这些民俗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