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从贾雨村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
林黛玉从贾雨村老师那里学到了什么?
文/刘永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冰清玉洁,孤标傲世,是个“极聪明、极尊贵、极清净”的女儿,然而她的老师贾雨村却是书中一个坏到极点的男人,他趋炎附势,忘恩负义,落井下石,丧尽天良。一个神仙般的妹妹,为什么偏偏要有给她安排这样一个浊世奸雄来传授学问、指引人生的道路呢?这只能是出于作者曹雪芹的匠心独运,巧妙构思。
林黛玉的“超级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人崇尚“天地君亲师”,教师的地位非常崇高,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贾雨村作为林黛玉的老师,自然会悉心传授他的知识本领,而林黛玉接受贾雨村的言传身教,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说来这贾雨村还是帅哥一枚,他“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方腮。”一副高大魁梧、仪表堂堂的大丈夫形象。尽管过后干尽坏事,但在担任林黛玉的老师之初,他却是一位学问、才干非常了得的男子。
贾雨村姓贾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原系湖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贾雨村出身于官宦世家,家族败落后,他在穷困潦倒之中刻苦学习,发愤图强。后来,他得到贵人甄仕隐的资助,进京赶考,高中进士,由此步入仕途。贾雨村在官场上兢兢业业工作,政绩突出,竟然当上了知府。他“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辱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 于是龙颜大怒,即命革职。充满正能量的“穷书生”贾雨村就这样冤枉去职,被迫退出官场,栽了个大跟斗。
贾雨村痛定思痛,洗心革面,从此抱定了“有奶便是娘”、“朝里有人好当官”的理念,渴望东山再起,他特意选择到江南大族甄家教书。后来,又听说扬州的新任巡盐御史是林如海,便主动托人到林家教书。很显然,教书是假,投奔权贵,背靠大山才是他的真正目的。这林如海正是林黛玉的父亲,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位至兰台寺大夫,被钦点为巡盐御史。《红楼梦》第二回文本写道:林如海“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可见,黛玉小小年纪,就开始接受正统教育,而且老师还是前科进士,曾经贵为知府大人。这是何等高规格的学习待遇啊!
贾雨村的因材施教
贾雨村为林黛玉进行的是一对一的讲课,“妙在只一个女学生,并两个伴读丫鬟,这女学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工课不限多寡,故十分省力。” 日积月累,几年光景过去,贾雨村用心授课,为黛玉后来的知识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听冷子兴介绍说,林黛玉的母亲是贾府的千金小姐,名叫贾敏,也是一位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贾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上月竟亡故了。”可见贾雨村很早就发现了林黛玉特立独行的个性,他对自己精心培育的学生也是颇为欣赏的。
由于母亲去世,林黛玉十分悲伤以至于旧病复发。林如海忙于公务,也无法细心照料女儿。此时,正好贾母派人来接林黛玉,那林如海也希望黛玉到外祖母家中居住,换换环境,与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团聚,调整一下心情,恢复身体。于是,护送黛玉到京师贾府的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在了贾雨村的身上。于是,才演绎出了这《红楼梦》悲金悼玉的千古奇缘。
至此,贾雨村韬光养晦,多年经营,终于也得偿所愿。在林如海和贾府的帮助、运作下,贾雨村“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紧接着走马上任应天府,重新步入官场,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段飞黄腾达的仕途生涯。
从林黛玉进入贾府的言谈举止看,她处事风格如行云流水,不慌不忙,应对上下礼仪周全,大方得体,展现出端庄高贵的淑女风范。这让那些贾府里想看她笑话、不怀好心的人真的是大失所望了。其实古代对女子“三从四德”的教育是从小就开始的,其中的礼仪教育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贾雨村因材施教,对贵族小姐林黛玉必然少不了这些最正统的教育,更何况他本人多年混迹官场,应酬对答自然驾轻就熟,教会林黛玉这些人情事故、应对经验料想也是必然。
林黛玉多愁善感,满腹诗书,学识渊博,天生就具备恃才傲物的文人气质。很多人看《红楼梦》总感觉黛玉心眼小,刻薄尖酸,时时流露出大小姐脾气。实际上,林黛玉慈悲为怀,特别对丫鬟、奴仆等下人更是体贴宽厚。她的敏感气质出于女儿天性,她的挖苦讽刺、口舌伤人无非是对“风刀霜剑”的恶劣环境的本能反抗罢了。林黛玉对老师贾雨村教的那一套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庸俗哲学是排斥的,是根本否定的。王熙凤、薛宝钗等人狡猾聪明,左右逢源,林黛玉从小接受贾雨村的影响熏陶,对那些伎俩不是不知,实在是不屑为之也。故而林黛玉的这种“小气”是贾雨村教不了的。
林黛玉的诗学传承
林黛玉有咏絮之才,是大观园里名列第一的女诗人。《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说的是香菱拜林黛玉为师学习写诗的故事。林黛玉问香菱喜欢什么诗,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紧接着林黛玉教了香菱一套正确的学诗方法,要求她从学习王维,杜甫,李白等名家的诗集开始,并为她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路径。香菱虚心请教,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痴心写作,最终学有所成,苦吟出令人侧目的美妙诗句。
林黛玉在书中展现了一套完整精彩的诗歌教学案列,这当然也是作者曹雪芹的诗歌教学案列。那么林黛玉的这一套诗学理论实践又是来自哪里呢?当然就是来自于她的老师贾雨村了。古诗讲究起承转合、声律平仄、词句对仗,这些文字功夫虽被黛玉轻描淡写,貌似轻松,实际上也是必须经历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才能掌握。林黛玉从小接受传统诗歌的教育熏陶,自然能驾轻就熟。中国诗歌还特别注重讲究道学传承,诗学观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文学价值观。很显然,黛玉主张性灵,推崇唐诗的意境之美,而不喜欢西昆体、江西诗派之类的宋人习气。她教香菱学诗先熟读魏晋及盛唐名家,追求自然悟入,作诗要重在意境的营造,而不必拘泥于文字技巧,卖弄文字游戏。这些观点只有经过长期的诗歌实践才能有所体会,黛玉的写诗理念显然深受其老师贾雨村的影响。
我们看,《红楼梦》人物中出现的第一首诗,正是贾雨村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吟出的:“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是一首高雅的情诗。接着,贾雨村在甄士隐家酒后又吟出“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绝句,抒发了他的远大志向、不凡抱负。贾雨村出口成章,信手拈来即成佳篇,他无疑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有这样一位诗歌高手当老师,小小年纪的林黛玉就能对诗歌妙语连珠,见解独特,也就不足为奇了。
林黛玉、贾雨村的“师生之谊”
虽然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两人之间应该具有亲如父子的“师生之谊”,但林黛玉对贾雨村的态度究竟如何?对此《红楼梦》并无交代。林黛玉回扬州安葬完父亲林如海,返回京都时,贾雨村第二次与之同行。第十六回写道:“细问原由,方知贾雨村也进京陛见,皆由王子腾累上保本,此来后补京缺,与贾琏是同宗弟兄,又与黛玉有师从之谊,故同路作伴而来。”。可见那贾雨村又傍上了王子腾这棵大树。对这种趋炎附势、苦心钻营的小人,林黛玉肯定是不屑一顾的。即便贾雨村曾经是自己的老师,她也肯定在内心中加以鄙视。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写道,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登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贾雨村要求见贾宝玉时,贾宝玉极不情愿。有人劝告他要学会经济应酬,贾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可见,贾宝玉对贾雨村这样的“国贼禄蠹”是极其厌恶的。宝、黛二人志同道合,情趣相投,这是他们真心相爱的基础。贾宝玉应该清楚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如果林黛玉真的敬重自己的老师,贾宝玉也不至于对他如此的轻慢无礼。
贾宝玉说过:“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正因为有了贾雨村这样污浊卑鄙的男人作陪衬,才更显现出林黛玉这样的女儿的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生于腐朽封建末世,林黛玉如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是那么的高洁、是那么的尊贵!
莫言、杨振宁、茅于轼、柳传志群星推荐的书,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