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的三产融合发展
一、和田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现状(一)和田地区概况和田地区位于新疆自治区范围内,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处于内陆干旱区。区内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土家族、藏族等22个民族。和田地区是由7个县和1个县级市组成的。截止2019年年底,和田地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9.6%,城市化率19.5%,各项指标仅为全国当年平均水平的18.9%。该地区耕地资源较少,主要集中在绿洲附近,绿洲面积小,年降雨量少,但蒸发量却较大,属于比较干燥的沙漠气候。当地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宝玉石矿产等比较丰富。和田地区的发展主要受人口素质、市场的开放性、科技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组织形态和资源禀赋的影响。(二)和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截止2019年年底,和田地区拥有的人口为252.12万,城镇人口较少,只有57.67万人,其余大部分为农村人口,该地区2019年生产总值280.28亿元,工业基础薄弱,人均纯收入为8756元,相对上一年增速为12%,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较低,生活质量不高,是新疆地区贫困程度最严重的地区,具体见图1。交通资源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和田地区距离主要的发达地区远,缺乏天然的水道、大型公里、铁路等,东、南、北三个方向的陆地通道要么被沙漠阻隔,要么被高原阻隔,因此交通资源禀赋较差。和田地区自然环境决定了当前情况下和田地区还是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同时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观光旅游业,以及配套生活设施。图1 2011-2019 年和田地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速(三)和田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从产业来看,依据2019年,三类产业较上一年均有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长率较上一年增长较少,为3.56%;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和田地区发展综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增长率最大,为42.98%,和田地区三产实现生产总值(GDP)汇总表见表1。由此可见第三产业在和田地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大,促进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三产融合工作的主要方向。截至2019年年底,和田地区各县市形成了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为产业综合体,全地区共有国家级A级景区18个,有库克玛日木石窟、热瓦克佛寺、阿萨古城堡、阿克斯比尔、阿克斯皮力古城、买力克阿瓦提古城、米利克阿瓦特、喀拉墩古城、以及千里葡萄长廊等都是世界知名的古遗址,适宜发展旅游业。表 1 2019 年和田地区生产总值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率第一产业71.563.56%第二产业47.2117.37%第三产业161.5142.98%地区生产总值280.2813.50%(四)和田地区近几年产业融合的现状1、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产业融合模式和田地区三产融合发展,涉及要素多,资金需求量大,需要资金与政策的双重扶持。依托广阔的沙漠,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品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旅游经济发展实体。对当地的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对农特产品进行加工,和田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与工业的融合进一步加强。农业多功能拓展的融合模式既可以改变传统农业单一的产品销售模式,也可以为农民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和田地区的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加强相应的统筹规划,同时还要完成产业深度融合的具体标准,具体可以见图2。利用自然环境、沙漠景观、农耕文化等和田地区资源,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增加收入,积极采取草场喷灌补水,充分挖掘休闲旅游资源潜力,为游客提供集旅游观光、农家乐等一体化的和田地区休闲旅游服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代表和田地区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产业。积极推进7县1市共享,打造产城融合。和田地区建设类型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包括休闲观光型、循环农业型、高效生产型、创新带动型等四种类型。图2 农户对接市场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2、相关规划使各利益体日益紧密联合各经营主体以自身优势从事不同的农业业态,同时各经营主体之间在农业生产信息、市场信息资源、销售渠道、资金等方面进行协作互助,逐渐形成一种无形的协作机制,但是由于政府得规划,对于第三产业的创新要素融入比较少,仅仅停留在产品采摘方面,导致产业融合度不深,第三产业的贡献力度较小。投资主体在出资的过程当中,可以现金或者是资产的方式入股,而农户则以每年的年收入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通过现金的方式折算入股。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利益共享机制,以多功能农业龙头企业为牵头,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体,构建共享产业融合功能拓展增值收益的新机制。对当前的产业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与调整,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对当前的农业经营机制进行不断的升级,还可以更好的激发出和田地区的一些发展活力,同时也可以为之后的三产融合,制定更加完善的发展环境。和田地区农民合作社整体技术效率较低,存在经营管理不善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现状。又因各经营主体同属一个地区的空间内,信用之于协作成为了关键的因素,在此情况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和田地区各经主体的良性发展,以此实现三产整体的融合发展。3、产业融合经营主体不断增加和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多元化主体,不断涌现出的专业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各种主体进行紧密对接。其中,龙头企业资金雄厚,龙头企业资产总量达到94.7亿,营业收入超过66.37亿,占全地区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不断上升。以新型农业种养经营大户和新型家庭专业农场为主要生产基础,跨界整合资本、技术等要素,形成产业联动的聚集模式,紧密相连。以龙头企业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为主要的生产主体,并相互衔接、相互合作的新型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逐步地形成,为和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和田地区三产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产生的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尤为明显的是生产、加工与销售之间的协作。得知尽管存在多个独立经营主体的参与,但其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关系,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以及当前存在于两个合作社之下的产业协会(葡萄产业协会、哈密瓜产业协会)在生产、加工、销售纵向产业链的延伸、产业内部不同业态之间横向的结合、产业内涵价值功能的挖掘等均交叉相关。4、注重农产品市场的品牌化、规模化在推动和田地区三产融合发展中,实现规模化发展和高新技术发展,以及品牌建设对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各个方面都极其必要。品牌培育是目前产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品牌是和田地区三大产业发展的天然宣传册。特别是产业一体化发展,更容易发展好消费市场,提高一、二、三产业产品的附加值。和田区政府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运输、科研开发、技术服务等现代生产要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产业集群。建有多个生产区、产销综合体、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来支撑产业基地。和田地区休闲农业品牌数量不断增加,各地产业文化节的实施,丰富了和田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如葡萄节、哈密瓜节等,吸引了更多人前来消费。和田地区休闲旅游业数量的增加体现了农产品品牌和文化品牌的双重效应。以和田县墨玉县政府为主体,地方企业为主体实施主体,积极打造“多彩墨玉”的知名公共品牌。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策划、商务活动、特殊节日等形式,不断提高公众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二、和田地区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一)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三大产业间的融合程度不够,虽然产业链不断扩张,但是力度有限,价值链并未充分挖掘产业间的融合,包括产业自身内部的融合和不同产业间的交叉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程度低,产业带动能力弱。和田地区企业引进开发的产品新品种、新技术大多应用于第二产业加工业。一是和田地区产业整合链单一,产业链延伸不够长,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一部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只有极小部分应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甚至部分和田地区还没有将科技创新要素注入第一产业种植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其次,旅游产业发展形式过于单一,和田沙漠农业地区主要以观光和农业采摘旅游为主,没有独特的旅游吸引力,导致产业融合过程中产值的差距过大,影响融合效率。从和田地区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体来看,普遍存在实力弱、带动能力弱,甚至部分没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主体小,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经营能力弱,抵御风险的能力弱,总体而言,其特点是基础薄弱、规模小、数量少、产业链短、创新能力差。大部分农产品仍采用传统的产销方式,深加工转化率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一、二、三产业没有深度融合,产品附加值没有更好的体现,许多产业整合项目性质相同、发展相同,表现出审美疲劳、资源利用不足、整合模式过于单一、水平低、效率低、管理机制缺失等问题,亟需进一步壮大。(二)产业融合规划不科学从一二三产业融合结构来看,和田地区在政府政策支持中大多重点关注农业生产,对第二、三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涉及较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建设盲目和重复的问题,直接照搬别的地区的试点模式,不结合本地特色,不发挥自身优势,导致推行的模式单一。和田地区发展普遍存在前期投入大,发展期长,见效慢的情况,而和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具体的方面。另外规划的眼光还不够长远,和田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基础虽然不好,但是形成了产业聚集发展,有一定规模,而在规划中,只是单纯按照和田地区产业发展的区域性进行了简单划分,笼统提出发展方向,而没有具体支持措施。和田地区在网络电商销售渠道虽然有优异的成绩,但是相比较其它地区在网络电商的做法和措施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缺少对新型销售模式和发展方向的捕捉和引导。产业集聚效果不明显,产业优势发挥能力有限,特色产业挖掘力度也不足,和田地区的特色优势仍未被充分挖掘,产业融合与地区实际结合程度仍不够。和田地区产业的经营和竞争同质化非常严重,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吸引顾客和保留回头客的能力弱,造成了景点“一次性”消费,得不到长期的发展,致使一产、二产、三产各自的潜力挖掘不深,不能实现产业功能的拓展,阻碍产业融合度加深。(三)经营主体和专业人才队伍不健全以人才促创新、促转型的氛围不强,企业引进人才、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和田地区工业的发展不再是简单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更需农民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文化。首先,在整体发展中,高新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和田地区企业生产的产品利润低,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不高,农产品加工业总量比较大但是深加工的产品少。其次,在人才发展方面,存在着无法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的问题,和田地区的年轻人和农村精英不断外流,和田去人才的缺乏使得地区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促进三大产业融合的力量薄弱。再次,和田地区一、二、三产业整合缺乏科学的管理整合模式,复合人才的缺乏使三大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比较缓慢,而且人员整体的素质相对不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传导机制不通畅,而且企业人员对新技术的学习兴趣平平,当地资源发展同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科技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不能立即转化为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主体的发展,制约了和田地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现代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农民耕种土地,更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农民。和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缓慢,缺乏辐射力强规模大的合作联社,缺乏村集体参股的龙头企业,缺乏全面的专业协会和产业联盟,行业影响力不足。政府引导企业精准吸引人才的点对点对接方式上组织力度不够,缺少创新和探索,将整个和田地区的人力资源统筹起来做好面全规划来帮助企业转型和升级做的力度不够,以及吸引高端人才聚集的效果不明显。(四)政府调动市场积极性差和田地区政府管理体制僵化,大部分政府部门工作只从自身责任出发,死板迂腐的恪守自己部门的相关准则,国家政策层面,现代农业科技由于社会性这一特征,决定了其不能市场化国家的资金、政策扶持才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农民与企业或者农民合作社与企业之间多靠订单维持一个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买和卖之上的。发挥市场与第三部门作用力度不够,由于和田地区产业融合处于边发展边探索过程中,政府在推进其发展时还处于一方独大的境地,使得结合市场与第三部门的力度相当不足。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普通的农产品品种已经不能为满足市场对高标准农业的需求,因此政府引导农户种植高标准的农业品种,这就意味着农户需要先将农田里的树苗处理,再重新引进新品种,面对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存在的风险,大多数农户不愿意舍弃既有的利益,而政府在引导过程中,不断强调要求,反而农户积极性不高。从市场意识上来看,和田地区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低下,无法形成品牌辐射效应,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市场知名度低下,政府未能有效发挥主体参与作用。一方面,政府主体带动能力不够强,产业发展覆盖力有限,多数一产与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主要集中于城区周围、镇区周围,对农业和田地区的覆盖面积、服务范围及力度还需加大,所以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的合同价格时,在衡量收益的基础上,无论是农民、合作社还是企业都愿意通过违约的方法即时止损或获取其他收益;而当市场价低于订单合同价时,企业可能对农产品进行压等压价。另一方面,各个短产业链关联程度不高,且第三产业的休闲农业观光与一产种植和二产加工的融合程度更是不深,导致一二三产融合产业链条短,没有实现真正融合,价值链不完善。三、和田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一)增强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多要素融合,提升各产业关联度。和田地区功能拓展型产业融合发展是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及区位优势,围绕农业产业进行产业融合发展,将现代农业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的结合。功能拓展型产业融合发展区域包括和田市、墨玉县、洛浦县、于田县、民丰县和皮山县等县城规划面积213平方公里,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合作形式,分享合作和持股,建立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对空闲土地的整合利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在产业整合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通过完善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实现农业生产前、中、后的整合发展。培育大型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流通的企业,推动建立合作社经营网络,推动新的流通方式和业态不断创新,把沙漠旅游作为聚拢人气、增加消费收入的根本措施,因地制宜开发休闲采摘、农耕体验、观光旅游、养生度假等多种项目,同时做好农家乐等配套项目建设,真正做好“引得人来、留得人住”这篇文章。通过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管理,开展抱团经营,打造联合品牌,探索共同的创新机制,从而能够更好地开拓市场,抵御市场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生产、流通、营销垂直一体化,积极探索创新能够使居民参与到产业融合各个环节地融合模式,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植结构,向市场批量供给,通过主导产业带动、新兴产业推动,加深一二三产业融合。(二)准确定位,做好三产融合发展规划为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政府应加强规划管理,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形成合理有效的空间布局,同时促进和田地区产业融合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和田地区科技体制改革,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导向,优化整合各产业创新资源,积极营造创新产业融合氛围。要融合产业链的“断点”,就必须拓宽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在特定的道路,有必要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战略,专注于解决专业农产品深加工问题,并建立新的现有的农产品深加工机制,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依靠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在和田地区进行绿色农业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的建设,延伸特色产业链的发展区域,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开发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在和田地区要突出地方资源的特色,并推动和田地区的三大产业的发展。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实现三大产业的有效融合,按时间节点安排好长期规划以及工作任务,制定分步计划,按分工任务分步完成,更多技术创新要集成到第三产业的发展元素之中,挖掘第一产业的功能,使产业的发展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并分析不同产业的发展方向,按照成本最低的原则,每个产业的发展的比例应合理分配。(三)招引人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和田地区职业教育体制建设,加大应用型人才和新型专业化农民的培育力度。政府建立专项招引人才基金,完善企业人才开发机制,促进和田地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留住和田地区劳动力,甚至于吸引城市劳动力。培育和发展主体需要开办众多规模适度、类型多样的三产融合新产业,招引人才扩充到和田地区科技人才队伍,结合地区重大科研项目来培养科技领军人物,发挥内生产业融合在和田地区三产融合发展中的主动性和主导作用,也就是常说的典型引路的作用。坚持优化资源向优势主体倾斜,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与生产一线相结合,鼓励专家学者与新型产业融合主体的对接,实现专家学者担任和田地区产业融合经营主体的顾问,为其发展提具体的知道意见。培育起大量的能够积极参与和田地区三产融合的外生型产业融合主体,目的是扩大产业规模和和田地区三产融合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产业链条上来并从中受益。和田地区构建的实用人才团队应以复合型人才为重点,新型经营主体也要起到带头作用来促进人才成长,各级政府也要对其人才培养以及上岗实训提供资金支持。(四)深入调研,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在组建专职调研队后,要多方开展调研工作。针对当地居民,调查研究居民生产习惯、生产方式和收入情况,摸清居民对土地流转、转变种植模式的意愿以及急需解决的难题;针对政府部门,调查研究产业发展情况、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作计划,通过多方调研,全面掌握和田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现况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同时运用大数据统计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综合分析及时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和居民,全面发挥市场在产业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念,突出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健全的政策是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和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保障。想要保护居民既得利益,完善市场秩序,就需要加强监管,减少前审批,并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的标准。突出政府在和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引导、规范和服务作用,最终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主体在和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过程的协同合作格局。完善土地流转补偿等相关政策机制,根据市场价格商定补偿价格,保障居民自身利益的同时,整合土地资源,实现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需求,促进和田地区—二三产业的融合进程。四、结论当前,新疆和田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产业发展模式和有效路径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为促进和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三产融合的各项功能,在和田地区建立新的三产融合发展体系。近年来,基层政府在推动和田地区三产融合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三产融合是当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的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但和田地区三产融合度较低,协调发展能力弱,无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和田地区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难点也是重点,当下基层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抓住时机去发展,不断推动和田地区三产融合发展走向成熟。而小规模三产融合的成功模式和有效路径还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未真正成型,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在完善政策引导、加强设施保障、密切利益联结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解决当前和田地区一二三产融合中的突出问题,本文对和田地区进行的研究,对农业和和田地区工作三产融合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政府在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2020年,和田地区三产融合的目标是整合实体规模持续增长,产业链不断扩大,价值链显着改善,供应链不断重组。在产业经济学理论中,三产融合发展的前提是打破产业的产业边界固定理论,做到区域内产业相互连接、融合发展,这就要求产业边界在横向与纵向上有所突破。和田地区三产融合发展可以为和田地区乃至全国城乡地区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成功的示范试点案例。最后,和田地区三产融合能够有效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拓宽农业生产领域,促进和田地区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为使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农业提质增效、和田地区繁荣富强,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符合和田地区经济发展实际的产业融合的路径,是加快推进该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