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读懂传统建筑基因中的12种营造元素

这些建筑营造

你了解多少?

它们和而不同,展现了盛唐的万千风仪

也造就了中式建筑独特的美学魅力

枋上层叠挑出的弓木为栱,栱间穿插咬合的方木为斗,合称斗栱。

▲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斗栱

唐代孔颖达说:“山节,谓刻柱头为斗栱,形如山也。” 有唐一代,斗栱硕大,屋檐深远,盛唐雄浑的建筑气象就此定格。厦门玺樾的斗栱韵味十足,尽错综之美,显技巧之变。

所谓雀替,鸟雀替木,是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

▲ 北京颐和园雀替

雀替的雏形在唐代之前就已出现,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叫“绰幕”,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雀替除了具有一定的承重作用外,还可以减少梁、枋的跨距或是增加梁头的抗剪能力。厦门央著的雀替,以圆雕、浮雕等雕法,展现了栩栩如生的花鸟等多种造型。

四水归堂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每间面阔3至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至1.5米,各间以廊相连,围合成封闭式院落。

▲ 安徽民居四水归堂

因为围合,中式建筑才有了向心的力量。合肥雍龙府,拥有建发房产首个实景展示的四水归堂。晴时阳光自天井泻入堂前,如同“洒金”;雨时雨水从四面落入天井,恍若“流银”,寓意水聚天心、天人合一。

鸱吻,又名螭吻、鸱尾,为中国神兽,龙的第九子。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多有装饰小兽,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不仅能加固房脊,还有避火灾之意。

▲ 五台山南禅寺鸱吻

《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唐代木构建筑的鸱吻一般作鸱鸟嘴或鸱鸟尾状。武汉玺院的知行书院正脊两端安置的鸱吻,神秘威仪,栩栩如生。

照壁,亦称作影壁、萧墙、屏风墙,挡风导气、强化入口空间仪式感。照壁以形论有一字、雁翅、撇山、座山,以材质分有琉璃、砖石、木瓦。

▲ 北京北海九龙壁

唐时,照壁之美就已惊艳世人,诗人司空曙有“云母屏风光照壁”之叹。广州央玺的《百鸟朝凤》照壁,结合岭南灰塑技艺,在长15米、高2米的墙体内塑造了鸟类四方来仪之境,成为现代灰塑不可多得的珍品。

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多指屋檐翼角向上翘起,如飞举之势,《诗经》有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 湖北黄鹤楼飞檐

唐代是一个盛行飞檐的朝代,建筑飞檐翘角、气象万千。无锡玖里湾,扬起的飞檐,可以让雨水抛洒得更远;也能让更多的阳光,充盈檐下屋宇。

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的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这就是平闇。

▲ 五台山佛光寺平闇

唐代建筑,多采用方格平闇,这是唐代天花的一种做法。漳州玺院的平闇,不施彩画,整洁庄重,秩序井然。

▲ 江西滕王阁平闇

铺首的造型在古代多种多样,多以金属冶制成兽首状作为底座,安装在大门上用以衔门环。环则作为主要的受力构件,用来开关大门或扣门,集合实用性和装饰性于一体。

▲ 上海静安寺铺首衔环

▲ 北京天坛铺首衔环

张家港御珑湾的铺首衔环,精美而庄重,营造出人们熟悉而亲切的场景。

大门两侧,放置门当。圆形为武官,象征战鼓;方形为文官,象征砚台。门楣户对,成对突出,纯圆柱为文官,六边柱为武官。每逢喜庆可悬挂灯笼,寓意人丁兴旺、香火永续。

▲ 北京恭王府户对

▲ 北京故宫门当

上海央玺就打造了很有代表性的门当户对,如门口的汉字印章镂空铜狮,即是门当的一种,有镇宅之意。

屋檐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者,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当者,瓦面上带有花纹垂挂的圆形或半圆形挡片。

▲ 山西平顺天台庵瓦当

青砖黛瓦之美,让人倾倒。唐代瓦当以圆形居多,常以植物花草为纹饰。长沙央著的瓦当,轻灵秀美,令人想起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的诗句。

《说文》中记载“桥,水梁也”,或石或木,或平或拱。是连接,是仪式,也是记忆。

▲ 灞桥遗址

唐代,人们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大多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岸边柳枝相赠。建发房产的中式产品,广泛运用了拱桥、折桥等形式。太仓泱著的桥,展现了小桥流水、蜿蜒曲折的江南建筑美感。

马鞍墙流行于闽北,是风火山墙的一种。承袭唐代分段筑墙的传统,多由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围合庭院,御风防火,祈福镇邪。

福州央玺的马鞍墙,墙体形成马鞍状流线,墙头瓦片累叠,脊顶青灰抹平,造型丰富,自由舒展。

▲ 陕西马头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