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寺人披见文公(左传)

【作品介绍】

  《寺人披见文公》写寺人披说服了晋文公,使得国家又避免了一场动乱的事情。宽宏大量、不计前嫌、虚心纳谏,晋文公正是具有了这些品德才逃过灾祸,并终成霸主,而这也是《左传》所宣扬的为君者的美德,并成为后代衡量君主是否贤明的标准。

【原文】

  《寺人披见文公》

  出处:《左传》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1)。寺人披请见(2)。公使让之,且辞焉(3),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4)。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5)。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6)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7)。若犹未也,又将及难(8)。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9)。蒲人、狄人、余何有焉(10)?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11)。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12)?”公见之,以难告。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13)。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14)。

【注释】

  (1)吕、郤:吕甥,即前篇的阴饴甥。郤芮,晋大夫,都是晋惠公的亲信旧臣。晋文公逃亡在外时,惠公要杀死他,所以文公即位后,吕、郤都怕被逼害。畏逼:害怕遭受迫害。弑:古时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2)见:谒见。

  (3)使:派人。让:斥责。

  (4)一宿:隔一夜。女:同“汝”,你。

  (5)田:打猎。中宿:隔两夜。

  (6)袪:衣袖。

  (7)入:回到国内。其:在这里表示推测语气。之:指为君之道。

  (8)及难:遭遇灾难。

  (9)唯力是视:即“唯视力”,只看自己力量多大,就尽多大力量。

  (10)余何有焉: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11)齐桓公置射钩:鲁庄公9年,管仲奉公子纠与齐桓公战于乾时,管仲曾射中齐桓公革带上的钩,后来他投奔齐桓公,齐桓公能听鲍叔牙劝说,置射钩之仇而不问,任用其为相。

  (12)刑人:这里是披自称,国披是受了宫刑的阉人。

  (13)潜:秘密地。

  (14)诱:诱骗。

【译文】

  吕甥、郤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逃到狄国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样快呢?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袖口还在。你就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为君之道。如果还没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灾难。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您当时是蒲人或狄人,对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会再发生蒲、狄那样的事件吗?从前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您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您下驱逐的命令?这样,要逃走的人就会很多了,岂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于是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将发生的叛乱报告了文公。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商量应付的办法。三月的最后一天,晋文公的宫室果然被烧。瑕甥、却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逃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他们过河把他们杀了。

【简析】

  “读史使人明智。”从历来的历史故事中,我们应该已经读出应该怎样对待前年的仇敌。个性化的语言使我们看出了晋文公的宽容大度,捐弃前仇,化敌为友的胸怀。而寺人披又是随机应变,机智善辩,足智多谋。对于晋文公,以前自己的攻打对象能够毫无保留的诉说自己所知的情报,体现了待人的真诚,是何等的为人境界!文章虽然不长,但是精简的笔墨描绘将来龙去脉得淋漓尽致,令人叹服。

                  评价寺人披

  重耳归宫,晋国换主,原文写得不露声色、平淡无曲,难道真的如此风平浪静、相安无事、皆大欢喜、群臣恭贺嘛?答案显而易见。恐怕有些人沾沾自喜,坐等封侯赐赏;有些人居功自恃,心怀鬼胎;有些人战战兢兢,寝食难安;有些人图谋不轨,蓄意谋反......每个人心里想的都不一样,这个时候恐怕人人心里都绷着一根弦,表面不漏声色,内心风起云涌。这时的晋国恐怕是乌云重重压境,万一处理不当,恐怕暴风骤雨倾袭,晋国治乱难料,前途未卜。其实寺人披其后的辩词中也可略见一二“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可见局势不稳也。不过,从现在看来,我觉得那种局面挺有意思的。旁观者便可说风凉话,而身处其中之人,冷暖自知吧。

  所以,寺人披未必是大摇大摆的走到公宫,告诉重耳“我要见你”,或许他睡不着觉,吃不进饭,听不进话,整天坐着想啊想、思啊思、愁啊愁也不一定,然后实在没办,既然陷入死地,干脆孤注一掷。所以这个两次杀重耳未遂的人去见重耳时,背后可能藏着极大的勇气、卓绝、惶恐与智慧。

  然而也可能恰恰相反,那时有些人的考虑、想法、行为,现代人根本无从理解,只能叹一句“不可能吧,怎会有这样的人,杜撰历史吧”。或许当时他丝毫没有惶恐和卓绝的必要,他就认为认为自己毫无错误,只是尽职尽责,你怪罪于我只能说明你是昏君、是非不分,就算自己无辜被“昏君”杀死又何惧,死生皆命也,他拥有的全然是勇气、智慧和一腔正气。不过我觉得从他后面的语言来看,他当时得心情更像是这一种。不过,不管寺人披主观是怎样的态度和想法,客观事实是他此一行生死未卜、前途难料。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这不就是一种截然相反的处理方法吗,或许他们还没有寺人披那样的得罪重耳,就如此猴急、恐惧,更加凸显寺人披的与众不同的选择,超人的勇气和信心。

  再来看他的辩词,“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我觉得这更像是责备,潜台词“你说你这个老东西年龄这么大了,游历了一番了,回到国家连为君的道理、方法、原则都不知道,白活了一生。再不让我来教导教导你,你又要遭遇灾难了,还不感谢我。”当然寺人披就算在内心中也绝对绝对不会用如此不敬之词,他应该是一个忠君、敬君观念相当强的人,但我又觉得他的忠和敬和介之推的有所不同,待后述之。在此戏谑古人了,不过他的大概意思该如此吧。甚至暗示没有我你将有灾难了,你必须得见我,因为我好像知道了点什么似的。

“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他确实是以实际行动做到了“除君之恶,唯力是视”,晋献公命他一天之内到蒲城杀重耳,他当天就到了,晋惠公命他三天之内到狄城杀重耳,他两天就到了,“何其速也!”。他究竟是为君之忧还是为己之功,这是个不确定的问题,如果换成介之推,必定是前者,以最快的速度解除君主之忧。但换成寺人披,有待商量。接着他甚至又提出“蒲人、狄人,余何有焉”,这两句话可了不得,这可以说是对君主不敬,甚至有可能加重他的罪过,“你在蒲城、在狄城,就是蒲人、狄人,和我有什么关系?”用今人的话就是“我认你谁”。幸亏他遇到的是重耳,幸亏他处在的是春秋战国那个言论相对自由的时代。在那个士人崛起的时代,士人可以口无遮拦,孟子大骂国君,国君还是把他置为上宾,以至礼待之。然后他更加狡猾“现在你当了国君,难道没有在蒲或是狄那样的反对者吗?潜台词“如今你刚即位,更是局势不定,我如此尽忠效力,我如此有能力,你难道就用不到我了?”这也是对自我的认定和肯定。读古书时,常常感慨,今人整天在为着名和利算计这算计那,要是他们碰到了古人,怕是鸡蛋撞石头,他们的智慧和心计哪敌古人的万分之一,连被整个男权社会瞧不起的女人们也比不上,就说引起这场风波的骊姬,今人谁有她的心计和手腕,所以还是别不自量力了,别让古人笑话咱了。

  “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此时引经据典,更高明的是下一句,“你要是不同于齐桓公,我怎会让你的命令受侮辱?”其一、就算前面有所不敬之处,此时已有所缓和,潜台词,“我知道啊,你和桓公一样啊,都是明君。所以我才来见你。”。其二、把重耳悬在一个很高的台阶上,下不来了,你要是不和桓公一样、治我的罪,你就是昏君。为何?因为桓公之举传为佳话,世人推崇,你违反了,你该知道会背负怎样的舆论了吧? 重耳此时就算不和齐桓公一样也得和他一样了,不计前嫌、任人唯贤吧。下面一句也很高明,“走的人怕是很多吧,难道只有我这个受过刑的人”。这是警告重耳,如今之势你要妥善处理,你不要以为你赶走了我,你心里舒坦了,但是后患无穷,赶走我一人,你会失掉更多的人才。我勇敢,我做那第一人,现在人心惶惶,大家都隔岸观火呢,你怎么处理我,直接导致他们会不会渡河来救火,这其中利益你自己好好衡量衡量吧,你自己就看着办吧!”

  这一番话置地有声,重耳能不见否?估计他就算捉发、吐哺都得见。估计还得恭恭敬敬。“我不开窍啊,请您指教啊。”历史事实证明他见是正确的,免于一难,否则可能流亡19年,连国君的宝座还没坐热,就得落个不得好死。

  这里有个花絮,寺人披,是个阉人,不知其由。是不是阉人聪明些,缘何这么多阉人留名青史?

  孟子说只事一君叫小忠,不违背君主叫中忠,忠于道叫大忠。寺人披连小忠也算不得,我觉得介之推倒可以算的上是大忠,他忠于他信念中的道“天置重耳”。道是什么,糊里糊涂的,大概是规律,天道即是规律。古人信天命,重耳当君是上天注定的事,你们搞什么论功行赏。寺人披和介之推的出发点有本质不同。介之推,此人定是个善良、正义、无心计的人,他可以主动为君主割下大腿上的肉,但换作寺人披我觉得他不会如此做,除非君主强求,这样的话,是谁都得从命呀。寺人披不是个死板的人,他聪明、灵活,如果比起心计、陷害,他绝对不会逊于人,所以他可以连事三主,毫不愧颜,可以认为自己一点也没错,他更注重是自己在世间的作为。换做是介之推估计面对有事二主的可能,他也会拔剑自杀。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信仰,又有什么要责备的吗?

【故事背景】

  晋献公有九子,因听信宠妾骊姬之谗,改立其子奚齐,而逼死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即晋文公)出奔蒲,献公命寺人披攻打蒲,重耳越墙而逃,被披追上砍掉一只袖子。晋献公死,重耳的弟弟夷吾继位而为惠公,惠公又派披到狄追杀重耳,重耳再逃,流亡国外十九年后回国为晋文公。又遭惠公旧臣吕、郤谋杀。

  这篇文字写了寺人披——勃鞮(di)向晋文公提供情报、助其避难平乱的过程。勃鞮应是晋文公的仇敌,但是重耳逃亡十九年,历经事件不枚胜数,在不同的过程中,其宽阔的胸襟所展现出的人格力量,和应对事件的谋略所预示的必能振兴国家的前景,使各类的人物,在他入主晋国之初,都会重新考虑自己的抉择。勃鞮就是第一个。他得知叛乱的确切情报,也认定了即使是不以此觐见,晋文公也能够不计前嫌,最起码是不会杀了他。事情的进程完全证实了他的预想,也使他决心投靠重耳。这一起个人恩怨的理智处置,为晋文公赢得了时间,使他能够在紧急的关头避离,最后借助秦穆公镇压了叛军;也为他随后一系列稳定政局的策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先例。文中几位主人公,即晋文公、勃鞮、秦穆公、吕甥、郤芮,我讲《阴饴甥对秦伯》一文时,曾有简略的介绍,这里,对他们整体的状况,以及在该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再作一个梗概的说明。

  晋文公,名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继位时他已经成人,很有贤名,身边逐渐聚集起一些贤士辅助。后来晋献公宠爱骊姬姐妹,准备废掉太子申生,这也牵涉到申生的弟弟公子重耳、夷吾,重耳为避开骊姬的谗害,他带兵离京守备蒲城。申生自杀后,晋献公派兵讨伐蒲城,宦官履鞮——即本文的另一主人公勃鞮——率军攻入蒲城,并逼迫重耳自杀。危机中重耳逾墙逃命,履鞮去追捕,却只割断了重耳的衣袖。重耳逃到母亲的娘家狄国,此时他已经四十三岁了。

  五年后晋献公死,里克杀了骊姬姐妹的儿子奚齐、悼子,要迎接重耳为君,重耳斟酌后谢绝了。于是他们迎接另一位公子夷吾继位,这就是晋惠公。晋惠公畏惧重耳的名望,又派履鞮带领壮士潜入狄国刺杀重耳。重耳与谋士赵衰商议,狄国太小很不安全,最重要的是无力辅助他们,决定去投奔齐桓公。重耳与赵衰曾在狄国娶妻,她们是姐妹二人:季隗(kui)和叔隗。辞行时重耳让其妻耐心等候二十五年,如还不回来任凭其嫁人。季隗说:“这二十五年,我坟上的柏树也成材了,放心,我等你回来!”

  在齐国,齐桓公厚待重耳一行,并选王室的女子婚配给他,这就是后来的文姜。齐桓公死后,虽然国内战乱不断,但后来的国君也很敬重重耳,给予他优厚的款待,重耳又很爱齐女,就不顾齐已无力帮助他的现实,再也不愿离开齐国。齐女大义凛然,规劝重耳:“你是一国的公子,被迫害才来到这里,那么多的贤士为了你奔命。你不想回去,为安逸不能回报他们的苦心,我都为你害羞!现在还不行动,什么时候才能成就大业?”她和赵衰等商议,借机将重耳灌得大醉,放置车上一行人疾驶,待重耳醒来已经出了齐国。重耳大怒仗剑要杀咎犯(另一贤士,重耳的舅舅),咎犯说:“你成了大事,杀了我我也心甘情愿。”重耳冷静了下来,仍然狠狠地说:“大事若不成,我吃舅舅的肉!”咎犯回答:“要是成不了大事,我的肉是又腥又臊,怎么能吃?”

  一路上,他们途径卫、曹、宋、郑等国,有礼遇也有冷落,最后到达楚国。楚成王以诸侯的礼节厚待重耳。过了几个月,晋太子圉逃出了秦国,秦穆公大怒,下决心迎接重耳以帮助他入主晋国。楚成王为重耳分析了形势,力促他依靠秦穆公,厚送他赴秦。见到重耳,秦穆公说:“我知道你是急于回国的。”重耳和赵衰再拜:“我们仰望君王,如同禾苗盼着春雨!”秦穆公送怀赢等五女给重耳,开始重耳不想接受(因为涉及怀公姬圉),谋臣们说:“他的国家都将属于我们,何况他的妻子!不能只拘小节。”

  晋惠公死晋怀公继位。秦穆公发兵送重耳归晋,晋国的大臣多欢迎重耳,只有晋惠公的宠臣吕甥、郤芮不附。秦军渡过黄河,围困令狐,晋军屯于庐柳对恃。后来由咎犯出面,与秦晋大夫会盟,重耳入晋师、入曲沃、入武宫,逃亡在外十九年,即位为晋文公已六十二岁了。怀公圉逃亡到高粱,被晋文公派人刺杀。

  吕甥、郤芮不愿附和晋文公,谋划在晋文公还没有稳住局势时,率军焚烧王宫杀重耳。其阴谋被勃鞮得知,于是有了下文:

  吕甥(即阴饴甥,晋惠公、晋怀公的旧臣)和郤芮担心被害,就准备孤注一掷,焚烧王宫杀死晋侯。这时宫人勃鞮(寺人:即后世所说的宦官,披:即勃鞮,亦称履鞮)求见晋文公。但是文公派人斥责(让)他,并推托拒绝相见。来人传达晋文公的话:“在蒲城那一仗,君王命令所允许的时限是可以过一夜,你(女:古通汝)是当天就赶到了。我跟狄国国君在渭河边打猎(田,古通畋:tian打猎),你奉惠公命令赶来设计谋杀我,他所允许的时限是可以过三夜,你却第二天晚上就赶到了。虽然是有君王的命令,可你怎么那样行动迅速呢?那只衣袖(祛qu)现在我还存着呢,你赶快跑吧(别等到我后悔,那就会杀了你)!”勃鞮回答说:“我以为您进入国内掌权,就已经懂得了作国君的道理了。如果(若)仍然还没有明了,就还要遭遇灾难啊!对君王的命令必须要专注,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为国君除掉他所憎恶的人,执行者只能是全力以赴。至于这人是蒲人还是狄人,和我有什么相干!您现在即国君之位,难道就没有蒲城、狄国的仇人了吗?齐桓公能放下被射中带钩的恩怨,拜管仲为相,您如果和他不同(不是胸怀宽阔),那何劳您命令(我走开)呢?要走的人还很多,岂止仅仅是我这受过宫刑的臣子呐!”

  于是晋文公接见了他,勃鞮把将发生的灾难告诉了文公。晋文公秘密地离开晋国,到王城会见了秦穆公。三月底晋国王宫起火,吕甥(瑕:一说是吕甥的封地邑名,但是他原封地应该是阴邑;另说阴饴甥复姓瑕吕)、郤芮没有抓到晋文公,就追到黄河边,秦穆公设计骗其进入王城,扑杀了他们。

  寺人披说服了晋文公,使得国家又避免了一场动乱。晋文公宽阔的胸怀和气魄,和齐桓公应属比肩,这是他们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齐桓公也曾流亡国外,回国即位途中,被管仲箭射带钩,及至管仲被押解回来,桓公却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拜其为相国,奠定了他称霸诸侯的人才基础。重耳即位时所面临的状况和齐桓公类似,百废待兴、政局动乱,而且他已经是六十三岁,能用的时间无多。但是磨难赋予了他智慧和经验,也为他拓展出了博大的容量。在国家和个人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正是这一切,给了他理智、机遇、灵感、对策和最后的胜利。晋文公开始听说勃鞮来,动怒但没有报复,只是劝其逃走——晋文公也是常人,有着人所共有的情感:“别呆在这里了,也许我一会儿越想越恨就杀了你”——胸襟的容量已见端倪,也正是这一表现,才使勃鞮放心了:重耳确是大贤!才讲出了一番大道理,才有了后面的故事,晋文公才能涉险无虞。勃鞮的归附,使得晋文公更加明确了,要振兴晋国,必须团结臣民安抚人心稳定政局。秦国的军队,可以帮他打下江山,可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则只能靠自己了。于是他借助秦穆公杀掉吕甥、郤芮后,立即颁发赦令:在献公、惠公、怀公时期直至此次叛乱中,晋国官员和其他人等,无论他是否吕郤二人的同党,对其任何作为一律不咎既往,都仍在原位供职。但是晋国上下还是人心惶惶。可想而知,重耳受尽迫害,在国外流亡十九年,国内的官员大多是反对派。

  这时小吏头须求见。这个头须,原是跟随重耳逃亡的人,管理一应的财物。在重耳离开齐国的时候,他动摇了。现实明摆着,就凭着这一班人?复国必将是遥遥无期,住在齐国还能安逸温饱,偏偏要跑出来,真是上宾不当去做流浪汉。于是头须卷走了财产悄悄回到晋国。使得重耳两手空空,在曹、宋、郑国备受折难。头须在赦令颁发后——他倒是谨慎,不像勃鞮那样冒险,有赦令在,最少是确保了自己项上的人头——看出了赦令的成效不佳,就仿效勃鞮来见晋文公,说:“你若继续信任、使用我,人们就会认定:'对战时谋杀他的勃鞮、危难中抛弃他的头须,国君都能任用,我们还担心什么呢?’局面就会稳定下来。”晋文公大喜,就仍然让头须为他驾车,也即亲兵,出入都和重耳同行止。这在晋国产生了轰动效应。都知道晋文公不计前嫌,胸怀宽阔。使恶意的流言自灭。

  晋文公打开了局面,秦穆公很高兴,将文赢送来团聚。重耳在蒲城的儿子姬欢,献公征剿时躲入民间,其母死难而姬欢幸免。不久也来都城相聚,文赢认他为己子,被晋文公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晋襄公。狄国国君送来季隗,齐国也送来了文姜。晋文公把她们的事情说给文赢,尤其是文姜大义责难和设计,才使他有了今天的成就。文赢十分赞许她们的品德,并坚持让正位给文姜。开始重耳未答应,文赢请求秦穆公帮助,才最后定了下来。

(0)

相关推荐

  • 【三秦文学周末特刊】王兆民:【《左传》先秦经典文学中璀璨的明珠】

    <左传>先秦经典文学中璀璨的明珠 文/王兆民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简称,为春秋时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是华夏文明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的鸿篇巨制.记 ...

  • 秦晋之好的真相,晋文公连续娶了秦穆公5个女儿

    晋文公重耳为了逃避骊姬的追杀,逃到了秦国. 当时在位的秦穆公对他极尽礼遇,还将五个宗室女子送给重耳,其中包括曾经嫁给晋怀公的怀赢. 重耳此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与秦穆公年龄相仿. 他耻于娶秦穆公的女儿为妻 ...

  • 古文观止14:寺人披见文公

    吕.郤(xì)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xiàn). 1.畏逼:害怕遭受迫害: 2.弑:古时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3.见:谒见,拜见: 4.寺人披:寺人,指内官,披是名字,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 ...

  • 【歪读《古文观止》】八面玲珑——《寺人披见文公》

    不知是受了什么蛊惑,觉得一个人八面玲珑,便无气节,面目丑陋.若一个人真正的刚正不阿,又觉得那人刚正的有点蠢.人到底如何是好? 晋国因"骊姬乱政",国内很不太平.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 ...

  • 月牙儿讲《寺人披见文公》[先秦]左丘明

    一. 关于晋献公的儿子和夫人们们 晋献公一共有八个儿子,为人熟知并有记载的有太子申生.重耳(晋文公,也就是今天文章的主人公),夷吾(晋惠公)(姐姐穆姬是秦穆公的夫人).奚齐.卓子.这是历史上有姓名记载 ...

  • 左丘明:​寺人披见文公

    寺人披见文公 左丘明 [先秦]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 ...

  • 14 寺人披见文公(僖公二十四年 左传)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 ...

  • 《寺人披见文公》

    <寺人披见文公>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 是春秋时期左丘明创作的记叙文,该文写寺人披说服了晋文公,使得国家又避免了一场动乱的经过.文章语句简短,情见乎辞,反诘的错综 ...

  • 古文观止190:潮州韩文公庙碑

    潮州(今广东潮安县)知州王涤在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重修韩愈庙后,写书请苏轼为此庙撰写碑文.苏轼慨然从命,作<潮州韩文公庙碑>.碑文写得感情澎湃,气势磅礴,被人誉为"宋人集中 ...

  • 古文观止:刘伯温旷世奇文《卖柑者言》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卖柑者言 刘基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 ...

  • 古文观止56:晋献文子成室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 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1.献文子:即晋卿赵武,"献文"是其谥号: 2.发:送礼祝贺: 3.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