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张富海:利用谐声构拟上古音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利用谐声构拟上古音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张富海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摘 要: 汉字的谐声是构拟上古音的重要材料,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利用谐声构拟上古音应该注意的问题:一、《说文》的谐声标准过宽,其谐声分析多有不可信者,如“尼”“冀”“良”等字,需要做一番甄别工作;二、谐声材料是不同时代的累积,所谓谐声时代早于《诗经》时代的说法不可信,利用谐声构拟上古音是可行的,但也应考虑到其中的异质成分;三、必须充分利用出土古文字中的谐声材料,作为《说文》谐声的补充。
关键词: 上古音 古文字 谐声
汉字中的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构成,形旁表意,声旁表音(但不等于拼音文字的表音),声旁的表音功能就是所谓谐声。谐声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音近(包含音同),[1]如果甲字用乙字谐声,甲字和乙字的语音在创造甲字的时代必定相近。因此,利用汉字的谐声,可以反过来推断语音关系,从而构拟古音。例如:“悔”字从“每”声(这一点从文字结构上看毫无疑问),“悔”的中古声母是晓母h-,“每”的中古声母是明母m-。如果该谐声创造时代“悔”的声母是和中古一样的h-,则两字的声母相差过大,绝不能说语音相近;如果将该谐声创造时代“悔”的声母构拟为清鼻音*m̥-,则两字的声母相近(韵母当然也相近),符合谐声的音近原则。
一
、
,而“異”作
,[4]可知“冀”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而非从“異”声的形声字。
、
,[5]徐中舒说象走廊之形,即“廊”之初文。[6]小篆从“亡”是字形的讹变。
、
,[11]早期金文作
,[12]从倒口(或口)从心,不从今,[13]所以“念”的构形本来会心口相念之意,其为会意字而非形声字。
),《说文》分析为从戈雀声。按“截”与“雀”仅声母相近,韵母相差很远,“雀”不能作“截”的声旁。苏建洲先生根据北大《苍颉篇》简71“截”(
)从少(同《说文》),认为“截”从“沙”声,[16]可备一说。
”字(义同“舂”),《说文》分析为从臼屰声,但读若膊(即《广韵》匹各切)。“
”字不见于古文字,或疑“屰”是“午”(象杵形)之讹,[17]亦无确证。
; “裘”,甲骨文作
; “齿”,甲骨文作
;“烕(灭)”,甲骨文作
(象用扇子扇灭火之形[19]);“雹”,甲骨文作
;“豭”,甲骨文作
; “视”,甲骨文作
。[20]商代已经出现而且后世一直沿用的形声字也有不多的数量,比如从王声的“往”、从至声的“室”、从束声的“速”、从人声的“年”、从畀声的“鼻”、从屯声的“春”、从舟声的“受”、从立声的“翌”[21]等,这些都是最古老的形声字。“翌”字从立声,与后世读音不合(“翌”在上古音职部,而“立”在缉部),应该是反映了商代语音与周代语音的不同,可能“翌”“翼”等字在商代是收*-p韵尾的,后来转为*-k韵尾。
,[22]在表意字上加注氏声(即氐声);“铸”,西周早期作
、
,仍是表意字写法,到西周中期出现加注
声的形声字写法,如作
;[23]“豹”,西周金文作
,[24]从勺声;“裘”,西周金文作
、
、
,[25]加注又声或求声,加注求声与“裘”的韵部不合;“疑”,西周金文作
,[26]在表意初文上加注牛声(《说文》讹作子);“囿”,商代甲骨文作
,[27]为表意字,春秋中期的秦公簋铭文作
,[28]变为从有声的形声字。
声的“祷”、从寸(肘)声的“讨”和“铸”、从付声的“僕”、从墨声的“牧”、从青声的“旌”、从门声的“闻”、从胃声的“位”、从羔声的“窯”、从示声的“视”、从
(疑)声的“色”、从予声的“野”等。当然,说有容易说无难,初见于战国时代的形声字中至少有一部分字的产生年代实际要早于战国。
”,用“
”字表示{位},“
”是加注“胃”声的分化字。“胃”是物部字,收*-ts韵尾;“位”是“立”的派生词,本属于缉部,收*-ps韵尾。战国文字用“胃”作表示{位}的
字的声旁,证明当时{位}的语音已经发生变化,即*-ps>*-ts。在*-ps>*-ts这个音变发生之前,表示{位}的“
”字是不会被造出来的。
三
虽然《说文》保存了极为丰富的谐声材料,但毕竟主要限于秦文字系统,年代更古老的商周文字以及与秦文字差异较大的六国文字中的谐声未能完整保存下来。因此,收集古文字中不见于《说文》的谐声,是上古音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期基础工作。充分利用古文字中的谐声,一方面可以避免古音构拟中的一些错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一些构拟提供有说服力的新证据。举例说明如下:
1.兄,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作上口下立人的
、
等形,象一人张口发号施令,结构同小篆,而西周早期金文出现加注“
(往)” 声的“兄”字,如叔䟒父卣铭文的
。这种形声字写法的“兄”西周春秋金文常见,[35]战国楚文字沿用不废,而且还另造了一个从人
声的后起形声字,如清华简《芮良夫毖》简8:“
(兄)俤(弟)慝矣”,
陵君鉴(《集成》10297):“㠯(以)会父
(兄)”。而在战国其他文字系统包括秦文字中,从
声的“兄”大概已经被淘汰,所以《说文》未载。“兄”字的中古声母是晓母h-,由于中古晓母有几个不同的上古来源,所以“兄”的上古声母不能据中古音直接推定。郑张尚芳先生以及白一平-沙加尔均据“兄”与“孟”可能的语源关系,分别构拟“兄”的上古声母为复辅音*hm-和清鼻音*m̥-。[36]从上揭“兄”谐“
(往)” 声的事实来看,“兄”的上古声母应与m-无关,而与“
(往)”的声母相近,所以应当构拟为*qʰʷ-。
2.“聖”和“聽”音义相近,是一对同源词,古文字一般不分,都用“聖”字来表示。“聖”的中古声母是书母ɕ-,“聽”的中古声母是透母tʰ-,由于书母和透母都不止一个上古来源,所以“聖”和“聽”的上古声母需要根据谐声上的表现来确定。“聖”字(即“聽”字),商代甲骨文作
、
、
、
等形,[37]商周金文作
、
、
、
等形,[38]均为表意字,不含表音成分,但古文字中有谐“聖”声的字,提供了语音信息。西周中期㺇簋盖铭文“馨”作
、
,[39]从鬯聖声;又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简7“倾”作
,从倒山形聖声。“馨”“倾”的上古声母分别是*qʰ-和*kʰʷ-,证明“聖”的上古声母亦应属于牙喉音一类,比如书母的“聖”构拟为*qʰl-,透母的“聽”构拟为*kʰl-或*qʰl-。白一平-沙加尔将“聖”构拟为*l̥eŋ-s,“聽”构拟为*l̥ˤeŋ,而将“馨”构拟为*qʰˤeŋ,“倾”构拟为*[k]ʷʰeŋ,与谐声所表现的语音关系明显不合。
3.壶,商代甲骨文作
,[40]西周春秋金文作
、
、
等形,[41]象壶形,结构同小篆,或加注意符作
、
,[42]均不含音符。但战国楚文字中“壶”字有形声字的写法,如:仰天湖简30“二
(蔡)鈲(壶)”、包山简265“二少(小)鈲(壶)”、信阳简2-01“二芋(华)
(壶)”,一作从金瓜声的“鈲”,一作从
[43]瓜声的“
”。“壶”是鱼部一等字,上古开合难以根据中古音确定。郑张尚芳先生根据“壶”与“瓠”的同源关系,定为合口(构拟为*ɡʷlaa);[44]郭锡良先生也定为合口;[45]白一平-沙加尔将“壶”的上古音构拟为*[g](ʷ)ˤa。[46]由于“瓜”是确定无疑的鱼部合口字,从“壶”字有谐“瓜”声的异体来看,“壶”为鱼部合口是确定无疑的。
4.鼠,《说文》小篆作
,秦简作
,[47]属于象形字。“鼠”的中古声母是书母ɕ-,其上古声母难以据中古音确定。郑张尚芳先生将“鼠”的上古音构拟为*hljaʔ,[48]白一平-沙加尔构拟为*[l̥]aʔ。[49]按清华简《郑文公问于太伯》甲本简9、乙本简8“鼠”字作“
”(原形作
、
),是在象形字上加注音符“予”的后起形声字。“予”是中古以母字,其上古声母是*l-,既然“鼠”可以谐“予”声,那么“鼠”的上古声母构拟为清流音*l̥-是完全可以确定下来的。
古文字中不见于《说文》的谐声还有不少,见于战国竹简者,如“津”从廌声(“廌”读齿音文部),“戴”从止声,“迟”从弟声,“地”从豕声,等等,其所提供的语音信息都不能忽视。但是,另一方面,古文字字形变化多端,情况复杂,有的谐声关系的认定可能会存在疑问,其用作构拟上古音的证据的有效性因此也会大大降低。下面以“身”的上古声母的构拟为例来说明。
身,商代甲骨文作
、
等形,[50]西周金文作
、
、
等形,[51]象人之腹,无表音成分。《说文》:“身,躳也。象人之身。从人
声”,乃误将下部后加的饰笔看作声旁,不可信。“身”的中古声母是书母ɕ-,其上古声母可能是*qʰ-、*l̥-、n̥-等,究竟为何,需要通过可靠的谐声关系来判断。《说文》唯一谐“身”声的字是“㑗”,训为神(段注认为“神”是“身”之误)。“㑗”与“身”读音相同,所以这组谐声没有提供新的语音信息。《玉篇》《广韵》有从身声的“㧶”和“銵”,音义皆同“铿”。“铿”的上古声母是*kʰ-,这组谐声表明“身”的上古声母属于牙喉音一类,可以构拟为*qʰ-。不过,“㧶”和“銵”不见于《说文》,产生时代可能比较晚,能否用作构拟上古音的证据有疑问。战国楚文字习见从心从身的“仁”字,如郭店简《老子丙》简2-3“古(故)大道癹(废),
(焉)又(有)
(仁)义。”原形作
。“
”字的结构,通常认为是从心身声的形声字。白一平-沙加尔据此“身”与“仁”的谐声关系将“身”字的上古声母构拟作*n̥-(“仁”的声母是*n-)。按“
”为形声结构,这一点无可怀疑,[52]但是否一定谐“身”声,犹可作进一步讨论。《说文》“仁”字的古文作“忎”,上从“千”,亦见于郭店简《唐虞之道》简2、简19、简28与《忠信之道》简9及清华简《管仲》简23等,而《唐虞之道》简3、简7等“仁”字作
,上从“人”。“仁”与“人”同音,从心人声的“
”才是此字的本来构造,而“忎”和“
”都完全可以看作“
”的形变。作为偏旁,“人”是可以变作“千”或“身”的,同样的变化发生在“信”字上。“信”字本从人从言,但从“千”和从“身”的“信”字也常见于战国文字。[53]另外,“允”字也有从“身”的写法,如郭店简《缁衣》简36“允也君子”之“允”作
,即将“允”字下部的“人”旁变作“身”。总之,根据楚文字“仁”字的异体“
”而将“身”的上古声母构拟作*n̥-,仍缺乏谐声上的坚强证据。
注释: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基于古文字谐声假借的汉语上古音研究”(19VJX115)的阶段性成果。
[1] 参看张富海:《谐声假借的原则及复杂性》,《岭南学报》复刊第10辑《出土文献:语言、古史与思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95—106页。
[2] 林义光:《文源》,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影印本,第180页。
[3]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03—305页。
[4] 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79、165—166页。
[5] 刘钊主编:《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43页。
[6] 徐中舒:《怎样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古文字研究》第15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页。
[7] 张守中撰集:《睡虎地秦简文字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86页。
[8] 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355页。
[9] 白一平-沙加尔拟作*tˤak-s,见“The Baxter-Sagart reconstruction of old Chinese”(version1.1,September20,2014),http://ocbaxtersagart.lsait.lsa.umich.edu。下文引白一平-沙加尔的构拟,出处皆同。
[10] 藏文同源词nyam(s),可证,参全广镇:《汉藏语同源词综探》,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第65页。
[11] 刘钊主编:《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第617页。
[12] 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第714页。
[13] 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念”字作
,已变作从今。
[14] 清华简《筮法》有字,
即“杪”的来源。关于“杪”“秒”“眇”“妙”的字形分析为邬可晶先生说,引见边田钢、杨建忠:《上古汉语清鼻音声元音位化构拟的一个尝试》(未刊稿)。
[15] 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2版,第504页。
[16] 苏建洲:《释与“沙”有关的几个古文字》,《出土文献》第9辑,上海:中西书局,2016年,第132页。
[17] 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第4册第13卷,第134页。
[18]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48—153页。
[19] 林沄:《先秦古文字中待探索的偏旁》,《古文字研究》第21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61页。
[20] 以上字形分别见刘钊主编:《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第557、501、119、592、654、553、517页。
[21] 甲骨文原形作
,从立从“翼”的象形初文。
[22] 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第619页。
[23] 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第908—911页。
[24] 董莲池编著:《新金文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第1369页。
[25] 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第589页。
[26] 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第989页。
[27] 刘钊主编:《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第387页。
[28] 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第426页。
[29] 黄德宽等:《古汉字发展论》,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358页。
[30] 王力:《王力文集》第5卷《汉语音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68页。
[31] 余廼永:《上古音系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85年,“自序”。
[32]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页。
[33] 杨建忠:《楚系出土文献语言文字考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19—322页。
[34] 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第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待刊。
[35] 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第616页;董莲池编著:《新金文编》,第1229—1230页。
[36] 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二版)》,第508页。按郑张先生已经指出“兄”字金文有从往声者,故云“疑初与孟同源”,拟音写作hmraŋ>hwaŋ。
[37] 刘钊主编:《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第677—678页。
[38] 董莲池编著:《新金文编》,第1588—1589页。
[39] 董莲池编著:《新金文编》,第975页。
[40] 刘钊主编:《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第605页。
[41] 董莲池编著:《新金文编》,第1452-1459页。
[42] 董莲池编著:《新金文编》,第1453、1455页。
[43]
,《广韵》徒口切,《说文》训酒器。
[44] 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2版,第355页。
[45]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51页。
[46] 表圆唇的音标外加圆括号表示不能确定其有无。
[47] 张守中:《睡虎地秦简文字编》,第157页。
[48] 郑张尚芳:《上古音系》第2版,第471页。
[49] 清流音音标外加方括号,表示不能确定。
[50] 刘钊主编:《新甲骨文编(增订本)》,第497页。
[51] 董莲池编著:《新金文编》,第1136—1137页。
[52] 或说“身心为仁”,以为会意,显系附会。
[53] 参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135—1136、1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