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个人转型:“熵增定律”指出了这两条明路

为什么睡懒觉很容易,早起很难?

为什么吃美食长胖容易,减肥很难?

为什么玩游戏、刷短视频很容易,自律读书那么难?

答案是:熵增。

熵,它是一个物理名词,衡量的是体系混乱程度,是系统里的无效能量。

从无序变为有序难,从有序变为无序容易。

搭积木需要30分钟,拆积木只要3秒钟。

把复杂的事情做成,需要无数个环节都考虑周密,而毁坏它,可能只因其中一个要素。

熵增,是一个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

一个官僚型企业,僵化教条,面临衰退,这说明企业体系熵增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再发展下去,可能濒临死亡;

一个人临近中年,在职场上原地打转,这说明个人体系也早已累计了大量熵,如无突破,个人也将面临时代抛弃。

熵增,是一条自然界的规律。

薛定谔说:人活着的意义就是对抗熵增定律,我们以负熵为生。

01 什么是熵增定律

1854年,德国人克劳修斯提出了“熵增定律”,克劳修斯认为,在一个封闭系统里,热量的流向总是从高到底,并从有序到无序。

这就如同你走进酒店的房间,刚进入时,一切都被打扫得整洁有序。但当你在房间里活动,书桌开始变得凌乱,洗手台上沾满水渍,沙发椅子到处堆积衣物……

如若没有外界向系统输入能量,熵增的过程则不可逆,最终达到熵最大化,系统陷入一片混沌无序。

“没有外界”意味着“系统封闭”,“没有输入”意味着“无外力做功”。

100多年后,柯达死亡、诺基亚没落、昔日巨头被新生事物革了命,更多不知名僵化企业一个个倒下,无不验证着“系统封闭”、“无外力做功”的熵增必然导致最终溃败。

个人的熵增也很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自然沉积。

当一个人还是孩子,他的世界每天充满输入,此时接触的新事物被视为“天经地义”。

学校毕业,工作头几年,虽然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但他还年轻,当他看到新科技、新发明不仅能快速适应,还会认为它们很可能“改变世界”。

35岁后,每天的生活和工作开始有了“套路”,上班,下班,周末休息,熵增开始不断累积,新鲜事物“不再可爱”。

年过半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差,这些超出自己认知的东西,第一眼就可能觉得“离经叛道”。

没错,个人熵增伴随着“系统封闭”和“无外力做功”越来越明显。

如同酒店房间房门紧闭,一个人住在里面,门把手上却挂着“请勿打扰”。

02 我的个人转型

2015年12月25日,圣诞节,那天也是我所在传统制造企业的班组长培训日。

当时我的头脑里完全没有“熵增”概念。

但我恰好坐在培训所在酒店的房间里,思考自己的人生。

在这天之前,我是这家企业的培训和生产经理,管理着5位生产主管,50多个工人。每天7点30分准时进入工厂,了解前一天晚间生产结果,9点出厂房,和其他生产经理一起,向厂长报告情况。

虽然头衔尚可,薪水不错,在他人看来工作颇为稳定,但对我来说,却感觉深陷泥淖,止步不前,似乎一眼可以看到自己的结局。

在这天之后,我开始履行自己思考后的决定。

2016年,我坚持5点起床,每天使用5点到6点的这一个小时读书、写作。

写得多,曝光的机会就多。

有一天,有人私信问我:我觉得你的文字和我们的项目很匹配,要不要写一本书呢?

写书?好的。我们一拍即合。

于是,第一本书《博弈心理学》成稿;紧接着,第二本书《营销心理学》在2017年4月5日,于常州清明踏青的酒店中(对,又是酒店)上交最后一稿。

现在看来,以“文字”突破工厂的“封闭系统”,与“外力”对接,共同“做功”,促成了接下来的际遇。

03 跳出传统行业

2017年5月,我偶然看到了自己最喜爱的手机app正在招募培训经理,特别要求“热爱学习,文字功底强”。

我以“已写成40万字,两本书即将出版”为重要论据,获得了这家梦寐以求企业的面试机会。

然后,又在面试后,立刻将当天与公司副总裁讨论到的话题写成一篇推文,并发送给对方。

仅仅隔了一天,我收到了offer,我从传统制造业完成了个人转型,成为了互联网独角兽企业的运营经理。

在这之后,我感觉自己融入了一朵巨大的浪花中,从活动运营到社群运营,从用户运营到与国内知名企业商务洽谈,彻底与一个“开放系统”对接,不断地与形形色色的外力“协同做功”。

与此同时,仍旧利用每天早上5点到6点的时间,完成了第三本书《行为上瘾》,并在国内知名电商网站进入心理类畅销榜前九。

我对到目前为止取得的进展感到幸运,也深深地感恩所有对我释放善意的人们。

但我今天更想说:

接入开放系统,向外界主动做功,这是回头看来,是“对抗熵增定律,以负熵为生”的有效行动。

我当时不知道这是窍门,但“今天的我”和“看到这里的你”已经开始明白。

明白归明白,但具体要怎么做呢?

04 如何接入开放系统

第一,警惕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一种惯性,是指人们一旦做出了某种选择后会不断自我强化,以致轻易走不出去。

当我们年龄渐长的时候,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于使用熟练的套路、熟练的工具去处理事务,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路径依赖”。

但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新科技每天都在更新,现有的套路和熟悉的工具未必是最高效的。

比如15年前会点PS来P图在旁人看来已经是神技,但今天的美图秀秀早已能高效实现基础的P图功能,对于简单P图,如果依旧坚持使用PS来进行,反而不适宜移动场景,速度上也未必能与后者媲美。

第二,远离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又被称为舒适圈。

人性天然好逸恶劳,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更容易睡懒觉,难以早起;更爱贪图口腹之欲,疏于管住嘴、迈开腿的原因。

给自己设定一定的阶段性目标,比如每个月采访1个牛人,并把对话记录提炼和写成一篇文章,就是打破平衡状态,向他人长板学习的方法之一。

第三,注重复利效应。

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从室温加热到99度时仍旧是液态,但一旦达到100度时却会突然沸腾,变成气态;竹笋在地下蓄能三年,一旦破土一日三尺。

这些都是复利效应的体现。

在接入开放系统的过程中,并非一开始投入就能立刻看到结果。

注重复利效应的人要有足够的耐心,把自己接入开放系统的长板打磨得足够的长,再加一点运气,坚持熵减,终将跨越出目前的封闭系统。

05 如何与外界主动做功

第一,习惯有效思考。

每个人的资源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有效的地方,形成产出?

这里就需要思考。

你要思考你喜欢做什么,你擅长做什么,什么是社会的需要,这三部分的交集是所谓的“甜蜜点”,是你应该重点推进的区域。

你还要思考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卡点在哪里,谁和什么方法能帮你消除卡点,谋定而后动,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减少熵增。

第二,习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整理思考的有效手段,可以帮助你先穷尽,再整理

穷尽所有达成目标的可能路径,再从这些路径中找到最靠谱、最可行的几种方案。

过程虽然折腾,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选择做正确的事,才能践行选择大于努力。

第三,习惯建立OKR。

O是你的目标(object),KR是关键结果(Key Result)。

比如当时我在写第三本书《行为上瘾》时,我给自己定的O是3个月完成初稿;KR则为每周完成3篇;再往下拆解,则是每天花1小时写1000字。

把目标分解成关键结果,把关键结果分解成可执行任务,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任务,最终实现每日主动有效做功。

最后的话

熵增定律,是物理学规律。

而我只因幸运,我过去的行动恰好暗合了这些规律。

今天,如果你也面临着个人转型,理解熵增定律有利于你始终在对的方向上做功。

最后,祝福你,对抗熵增定律,以负熵为生,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每次为你凝结一个知识结晶,每次都让你进步一点点。

我是行为心理的研究者和践行者,《行为上瘾》作者,我是何圣君,我的文章会在每周二、四中午12点更新,和你分享我的心得和认知,为了不错过对你有用的内容,请你关注我,让我们保持连接,一起拥有睿智的灵魂。我们下次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