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向预测】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光、热、水等能量和物质,某地的气候因素往往决定了该地农业特色和发展目标。
温度
(1)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积温决定了农作物的熟制和作物的差异。比如我国南方的一年三熟、北方的一年一熟。比如我国东北地区的春小麦,华北地区的冬小麦。
光照/日较差
(2)气温的日较差和光照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白天气温高,日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夜间气温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被削弱,减少了对能量的消耗,有利于营养物质(糖分)的积累。
水分
(3)水分条件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形成不同的农业部门。如降水较多的地区形成种植业,降水较少的地区形成畜牧业。
光热、水分的组合
(4)光热、水分的组合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比如我国南方的水热组合较好,我国东北地区地区水分条件较好,但热量不足;我国西北地区光照充足但水分欠缺。所以要考虑气候因子之间的组合情况。
不同气候类型
(5)不同气候类型与农业生产,这是考试的重点。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需兴修水利设施。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强烈,雨热不同期——需解决灌溉问题,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均匀,热量不足,不利于谷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可发展乳畜业。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需解决灌溉问题,有利于优质农产品,如温带水果、棉花等的生产。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炎热,但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所以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也要注意加强水利工程,防治旱涝灾害。
热带沙漠气候:水分是影响其农业限制因子,所以节水农业、耐旱品种是其主要的发展思路。如以色列,用滴灌让沙漠开满鲜花。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利弊共存,但不利影响较有利影响更为显著。
一、对种植业的影响
1.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气候变暖,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延长生长期,作物生产潜力增加。
2. 气温升高,作物种植界限北移,适宜种植的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3. 气候变暖,农作物低温冷害减少,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有利条件。
4. 但另一方面,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气温升高,农作物生育期将缩短,生长量减少;
5. 气温升高还将使农业病虫害加重、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化肥释放周期缩短、灌溉成本提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成本;
6.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作物吸收更多碳而减少氮的吸收,蛋白质含量降低,进而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
7. 气候变化将会增加我国东北、西北和青藏地区等地可耕种的土地面积,我国农业复种指数将普遍增加。
8. 在未来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作物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
9. 我国水稻主产区双季稻、单季稻将呈现不同程度的减产趋势,其中,早稻减产趋势最大、晚稻最小、中稻居中。
二、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
1.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水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影响海水鱼塘的养殖面积,原来在潮间带构筑的鱼塘、虾塘被淹没变为潮下带,养殖面积减少。
2. 全球变暖,暖水性的养殖种类将有机会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转移迁徙,改变海区生物群落和生物地理学的结构,如大黄鱼由福建沿海扩增至江苏、山东沿海,实施人工养殖将成为可能。
3. 气温升高,水温也随同升高,海水鱼类胚胎和胚后发育期加快,养殖鱼类的新陈代谢加快、生长率提高,产量随之提高,同时水温升高将延长养殖期,养殖鱼类个体加大而提高了产量。
4. 水温上升,会带来病害多发。海水鱼养殖常见的病毒性、细菌性引发的充血病、溃疡病、烂鳃病,以及寄生虫引发的指环虫病、孢子虫病、锚头蚤、车轮虫病等都是高温季节易暴发和流行的疾病。
5. 高温会诱发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在养鱼池形成“水华”,在海区造成“赤潮”。赤潮生物覆盖水池表面或进入鱼类腮腔,致使鱼类窒息死亡。赤潮生物死后会分解大量有毒物质,对养殖鱼类造成危害。
三、建议
1.在种植制度与结构调整中,应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选育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和适合不同气候类型的作物种类及生态类型,增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进农业技术措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改善农业气候生态环境,推行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和防御工作。
2.在水产养殖方面,可以通过养殖更多品种、提高养殖数量来积极、有效应地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加大对高温疾病的防范力度,推广耐高温养殖技术,对极端气候事件早做预判提前应对。
综上,“搞好土肥关系,应对气候变化”时间越来越紧迫!
推荐关注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