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鍾記郵 | 京剧传承的大师
聞鍾記郵(3973)京剧传承的大师
在中国提起国粹,人们都会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京剧、书法、中医……其中说到京剧,那更是眉飞色舞,梅尚程荀、马杨谭奚,生旦净丑,梆子京胡,从失空斩到大探二,从定军山到沙家浜,各路的名家名段,恨不得扎靠穿莽,扮上相来一曲才过瘾。
9月3日北京本家老师从新街口邮局寄给我一枚邮资明信片,明信片的邮资图是60分的牡丹图,加贴了两枚10分保护环境普票,其中两枚普票用新街口邮戳盖销,牡丹图加盖的是“梅兰芳故居”风景日戳,风景日戳的编号为1号,使用地就在新街口邮局。估计这也是新一轮邮戳使用规则颁行后启用的风景日戳。
明信片是2001年加印的“新时代中国艺术家”系列,主图人物就是梅兰芳大师的儿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艺术传人梅葆玖先生,明信片上有梅葆玖先生的半身像和签名,还有《贵妃醉酒》的剧照,占据了明信片的主要位置。梅葆玖先生在家了行九,很多熟识的人都称梅葆玖先生为“九爷”,这既是一种尊称,又是一种爱称。
以前只知道九爷是位京剧大师,将京剧梅派艺术发扬光大,培育出很多梅派弟子,活跃在京剧舞台上。九爷是梅兰芳先生最小的儿子,从小的耳目渲染,深得梅兰芳先生的教诲和指导,10岁学艺,13岁登台,18岁开始同父亲同台演出,九爷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他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2016年3月19日,京城大运河集邮研究会成立,活动结束之后谢辞了西城区邮协的盛情,想去北海转转。以前多次去京城,多数情况下是办完事就返回,也就无暇其他了。此次开会的地点就在北海和什刹海旁边,也想顺便看看设在北海的大清主题邮局,刚要起身,见到《中国集邮报》蔡总编,他问我是留下还是转转,我说去转转。蔡总编说正好在北海边上,不如一起去探访大清主题邮局,此话正合我意。
在路上蔡总编向我推荐了几处名人故居,除了郭守敬纪念馆,还有梅兰芳故居、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老舍故居、鲁迅故居、李大钊故居、陈独秀故居等,由于时间的原因,只去了郭守敬纪念馆和梅兰芳故居。当走到梅兰芳故居的时候,错过了参观时间,蔡总也很惋惜,只好在故居前留个影聊以慰藉。正当我们要离开的时候,从故居中走出一人,见到了蔡总就说:“您不是《中国集邮报》蔡总吗”,蔡总一看,来人正是梅兰芳故居纪念馆刘占文先生。说明来意之后,刘馆长对检票员说,留给他们20分钟参观时间吧,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
谢过了刘馆长,蔡总带着我走进了梅兰芳故居,纪念馆由两进院落组成,北京典型的四合院构成,冲着大门口有梅兰芳先生的半身汉白玉塑像,外院狭长,有南屋和东西配房组成,现在除了东西配房是纪念馆办公的场所,南屋是展室,用大量的图片回顾了梅兰芳先生的艺术人生。走进二道门,北屋为三间上房,客厅、书房、卧室、起居室等陈设依然保持着梅先生生前的原貌。东西各三间厢房,作为展室,其中西厢房展出了梅先生生前用过的戏装。房屋之间有回廊连接,院中栽有两颗柿子树和两颗海棠树。梅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1961年梅先生去世,1962年梅先生夫人福芝芳女士及子女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艺术资料捐献国家。1984年梅兰芳纪念馆建立后,展出很多资料和文物。
参加了一场在廊坊举办的培训班,2016年6月16日返程时在北京转车,看看时间尚早,就到《中国集邮报》社拜访了蔡总、王宏伟老师、黄玉魁老师、诸强老师,还有欢雪和张莉两位美女编辑,那时候王爽编辑还在报社工作。在宏伟来时的桌上发现了一本书,竟然是梅葆玖先生写的序。只知道九爷是位京剧艺术大师,没想到文笔是那么的流畅。那本书的书名叫《梅骨芳华》,九爷的序言也刊登在2016年《中国集邮报》第43期“文献集邮”专版上。
九爷写下序言的日子是3月19日,那天正是蔡总领着我参观梅兰芳纪念馆的日子。不曾想一曲梨花颂竟成绝唱,4月25日一代京剧艺术大师梅葆玖先生在京逝世。6月17日发表在《中国集邮报》的那篇序言,竟成为九爷的绝笔。尘归尘、土归土,如今5年过去,世间再无梅氏父子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就在今年年初,邢台新冠疫情结束之后,在新华书店中遇到了《梅骨芳华》那本书,毫不犹豫买下,尽管知道网上有更便宜的,还是忍不住买下了,因为在5年前在宏伟老师的书桌上看到了这本书,还曾经写下一篇《“土豪”的邮票“土豪”的书》的博文。
闻锺集邮
有图有真相
关于闻锺集邮
与闻锺集邮有关的
作 者 简 介
杨文忠:
笔名闻锺,供职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邢台市分公司,从事邮政工作37年。集邮写作20余年,在《集邮》《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上海集邮》《河北邮政》《河北集邮》《文献集邮》《觅邮》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集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