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达芬奇:晋朝杜元凯
杜预注《左传》
7月11日,阿里巴巴举办的2017天下网商大会上,作为一名淘宝店主,相声演员小岳岳也发了言。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工作了,他们在业余时间进行更多的职业探索,学习更多的职业技能。人们把这些年轻人称为“斜杠青年”,视为流行。其实在千百年前的魏晋,早就有人体验过这种“斜杠青年”的生活了。
精通律法
修正《汉律》,还写了2900多条注
作为一个斜杠青年,杜预(字元凯)从小就是学霸。
他祖父杜畿,因为不大受曹操待见,所以曹丕称帝以后,仕途才稍微顺了一点儿;他的父亲杜恕,为人刚正不阿,和同事们的关系不大好,长期处于半隐居的状态。杜预在这两辈人的影响下,将心思更多地放在了学习上,长大之后更是精通法律、经济、历法、史学、工程等学科。这在中国古代极为少见。
咸熙元年(264年)七月,司马昭下令修订律法,杜预当时担任河南尹,兼任修订律法的工作。在这之前的《汉律》,条款琐碎,内容也有很多重复的地方,实用性并不强。杜预认为,法律这种东西,就是拿来用的,要是老百姓都看不懂,那还怎么执行?因此在汉律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修正,不但内容更加有条理,文字还特别通俗易懂。
减法要做,加法更要做。条款删减了很多,要是有误会怎么办?当然还得作注解了。某条是什么意思,某条和某条类似的地方在哪里,某条和某条不能混用……诸如此类的,得说清楚吧?不然到时候真遇到案子了,怎么破?这两千九百余条的法律,都是杜预给写的注。
他做事就是这样,也不怕麻烦,更不怕琐碎,甚至这些细细碎碎的事儿,他还挺爱做,不做就不自在。有人讽刺他婆妈,杜预一点儿也不在意,觉得只要做的事能有利于百姓,甚至有利于后世,婆妈一点儿,又算得了什么?
凭着这一点,杜预就能做好会计工作。
从泰始七年(公元271年)一直到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杜预做了七年的度支尚书。度支,是管钱财开销的,最开始就是曹魏时候设立的。杜预管钱,不单单是管钱,还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他跟晋武帝司马炎提了许多治国的建议,什么调整谷价啊,怎么管理盐运啊,怎么制定课税啊,等等,都是他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
聪明绝顶
钻研历法和《左传》,还会造桥,没事儿还搞小发明
他还造桥。
当时交通不是特别便利,孟津那一片地方,水势湍急,舟船很容易覆灭,过河特别危险。杜预觉得,该在富平津修一座大桥,方便行人往来。众人纷纷反对,觉得千百年来,大家不是不知道这里危险,可古时圣贤都没修这个桥,你修做什么?杜预不听,亲自上阵,测算、设计、施工,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最后终于把桥给造好了。
您以为这就算完啦?哪儿能呢!
作为一个斜杠青年,杜预根本停不下来。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杜预发现了当时通行的历法不大对,就开始认认真真地钻研,不断地勘测、计算,最后纠正了差错,写了一本《二元乾度历》,从此以后就都用他这本历法了。纠错完了,他就开始搞发明,居然还把欹器给做出来了!欹器又叫歌器,是一种状似沙漏的计时器。因为汉末战乱,所以失传了,谁也不知道到底是长什么样子。杜预参阅了从前的书本记载,再加上自己的创意,新做了一个,连晋武帝司马炎都赞叹不已。
令人发指的是,杜预不光在兵、法、商、工上做出了优秀的成绩,文科竟然也好得很!史书上说,因为立了大功,职位相对比较清闲,没什么事做,杜预就开始钻研《左传》,写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长历》等书。有一回晋武帝跟杜预聊天,说你总笑这个人有马癖,特别爱马,那个人有钱癖,喜好聚敛;那你自己呢,有什么癖好哪?
杜预眉毛一扬,说,我么?臣无他癖,唯好《左传》!
用兵如神
势如破竹,说的就是杜预,可他连骑马都不会
除了这些以外,杜预打仗也很厉害。
势如破竹这个成语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这个成语的主角,就是杜预。
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要扬国威,便发动二十多万兵马,分六路伐吴。行军途中,杜预施展巧计,用最少的兵力攻下了东吴城池乐乡,活捉都督孙歆,又破江陵、占荆州,所向披靡,一路直向东吴的都城建邺进发。因为行军时间很久,有些人觉得支持不住了,说这节奏得缓缓,现在是夏天,咱们的军队到了东吴,人生地不熟的,容易染病,应该等到冬天的时候再攻城。
杜预却说,我们一路上打了那么多胜仗,现在士气正盛,自然要一鼓作气地打下去。打仗这种事儿,就跟劈竹子似的,劈开几节以后,刷刷刷地便顺着刀一路到底了。便坚持继续兴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果然如杜预所说,接二连三地赢了。
打仗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不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怎么也得会些剑法刀法罢?您要是对杜预抱有这样的期待,恐怕就得失望了。杜预非但不会这些,就连骑马都不会,射箭呢,也是磕磕绊绊,经常失了准头。
但他脑子好使啊!
当初打乐乡的时候,他才带了八百人,晚上坐在小船上,点着火把,扬着旗帜,在湖上来回穿梭。人家远远儿一看,见到处都是旗帜火把,还以为他带了多少人来!顿时就吓破胆投降了!
吴国人恨死他了,但又拿他无可奈何,只好往别处发泄。譬如在狗脖子上戴个陶壶啦,看见长了虫瘿的树就砍掉,一边砍还一边说,“这是杜预的脖子”!这类事层出不穷。因为杜预有大脖子病,所以吴国人就拿这个来嘲讽他。
可嘴巴上骂得再是厉害,也抵不过杜预用兵如神哪!
知识渊博
心胸豁达,愿意教人,江湖人称“杜武库”
说起来,人但凡有这样的能耐,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自傲,若再遇到些事情,想要一争高下,谁也不服谁,这种事在所难免。杜预却不然,他心胸阔达得很,只要利于家国社稷,天大的好处都能放弃。
进行伐吴战略部署的时候,司马炎曾要求王濬在建平这一段路上,受杜预节度,听他指挥。杜预却对帐下的将帅们说,如果王濬真能够攻下建平,那么就可以顺流而下,长驱直入,攻入东吴。如果王濬破了建平,那时威名就已经立起来了,如果再接受我指挥,人家怎么看他?所以这事儿,不合适。如果他打不下建平,那我也没理由去指挥他。左右都没理由,不如直接放权算了!
打定主意以后,杜预就写信给王濬:你就按自己的节奏去打仗,也不必想什么指挥不指挥的事儿了!如果你真胜了,天下人就都知道你了。他鼓励王濬直驱东吴,与其他将领生怕王濬抢功的举动,截然不同。后来王濬果然天下闻名,后世也记得是他破了吴。
杜预这人不止心胸阔达,也很愿意教导人。人家向他请教问题,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上知识又很渊博,所以人家都叫他“杜武库”。武库本来是古代储藏兵器的地方,大家用这个来称呼杜预,可见他心中装了多少用兵之道。
文武双全,性格又好,做学霸做到杜预这份儿上,也是没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