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二十七)

今天可以结束这个话题了,开始真没想到会聊这么多。感谢一直耐心等待并阅读点赞的各位读者。

(紧接上期)

袁绍之死

自兴兵讨董以来,凡袁绍亲自带兵出战的战役,从未失败过,灭臧洪、攻公孙瓒、剿黑山军,战绩辉煌,偏偏在兵强马壮时失败了,还败得那么惨。

但此时河北四州还在袁绍手里,得知袁绍回到河北的消息,溃散的部队逐渐聚拢。以河北土地之多,人口之众,袁绍完全有可能在二三年内复原,重新集结起一支强大的武装部队与曹操争雄。

这也是曹操在给献帝的报捷表中仍然不敢冒犯袁绍的原因,也是曹操虽然打赢了官渡之战,但仍然小心翼翼不敢对袁绍掉以轻心的原因。

202年春正月,曹操率军回到故乡谯县,安抚亲友,安置烈士后代,治理疏通睢阳渠,以“太牢”礼隆重祭祀忘年交的朋友桥玄。

桥玄是睢阳人,生前与曹操有约,“死后曹操从我坟墓前经过,如果不以一斗酒一只鸡祭奠的话,车过三步,腹痛勿怪!”曹操不光践约,还以帝王之礼祭祀桥玄,也算是报答桥玄的知遇之恩。

因袁绍尚在,河北未平,曹操在故乡不敢久留,祭祀完桥玄后立即率军再次来到官渡,预防袁绍的进攻。当曹操抵达官渡时,等待曹操的不是袁绍的进攻,而是袁绍的死讯。

袁绍自官渡失败后,身心俱疲,很快发病。五月,在邺城呕血而亡(袁术也是呕血而亡,也许这是袁氏家族遗传病例),享年五十七岁。

汉末政治上最耀眼的明星、最具实力的霸主竟这样郁闷而死。河北民众莫不痛哭失声,如同丧失了自己的亲人一样悲伤。

人死了总得盖棺论定吧,而中国修史中成王败寇的陋习让袁绍死后也得不到公平的评价,被说成一个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心胸狭隘、外宽内忌的伪君子,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审视袁绍兴亡的过程可以发现,政治上,袁绍得到了官僚士大夫集团的支持和拥护;军事上,只要是袁绍亲自领兵出战,除了官渡之战外无一败绩,这种战绩在当时找不出第二个来;经济上,袁绍屯田早于曹操,经济实力也超过曹操,官渡之战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就是证明;民心上,无论名士、士人、百姓,大多数都愿意依附袁绍,从其死后士民百姓的普遍悲伤上也可以看出其深得人心。

遗憾的是,他失败了。他的失败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看错了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人是董卓和曹操,他认为或者希望董卓作为袁氏故吏能遵守潜规则听命于自己,结果错了,丧失了第一个取代汉帝国的机会;他认为或者希望曹操作为自己的部属能永远忠诚于自己,结果又错了,丧失了第二个取代汉帝国的机会。因此说他一败于故吏,二败于部属。

二是不能有效制止集团内部的派系争斗,总是希望能保持平衡,这在政治斗争中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到的,以至于集团实力生前受到派系斗争的内讧而影响和削弱,生后受到撕裂而彻底断送了袁氏家族。

三是因爱立嗣,偏爱袁尚,加剧了集团内部分化和争斗。

四是领袖能力中存在一些缺陷,正如荀彧所说,“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等。

但并不能因此就把袁绍说得那么不堪,如果袁绍真是一个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心胸狭隘、外宽内忌的伪君子的话,怎么能成为号召天下的关东联盟盟主,怎么能一统河北成为最大的霸主?

《后汉书》作者范晔是这样评价袁绍的:“袁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天下胜兵举旗者,莫不假以为名。及临场决敌,则悍夫争命;深筹高议,则智士倾心。盛哉乎,其所资也!”客观准确地描写出袁绍是个既有雄霸之图,又有统御文武的雄霸之才,并深得将士百姓的拥戴。

再想想当初逼迫袁绍献出冀州时,荀谌对韩馥的三问:“宽仁容众,得到天下人的依附,你比得过袁绍吗?临危决断,智勇超过常人,你比得过袁绍吗?几代人布洒恩德,天下许多家庭都接受过袁氏家族的恩惠,你比得过袁绍吗?”

是人都有缺陷,都会犯错误,只有神没有缺陷,不会犯错。袁绍是人不是神,肯定有缺陷,也肯定会犯错误,但不能因此抹煞他的优点和能力。成王败寇,非黑即白的思维太弱智。

古代史中只有一个争夺帝位失败而没有受到史书的刻意贬抑和民间百姓误解的人,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这也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因不属于本书范畴,故不多言,只谈一点,供有意者参考:和血统论意识有关。

项羽是贵族子弟,刘邦是低级公务员,血统太低,只是个农家子弟。那个亭长在士人眼里只是个土鳖小混混,就连本朝人写的《史记》里,也把刘邦写成了一个猥琐粗鄙的乡野村夫,而项羽则是叱咤风云所向披靡的英雄。

袁绍都死了,似乎不应该继续聊下去了,可这才一千多字,当作一篇太短,按四千字以上的惯例还不够,而袁氏家族的最后消亡和袁绍生前行为还有许多关联,天下形势演变中还可以看到袁绍的影响,还是简单给各位读者交待一下吧。

后袁绍时代 手足相残的悲剧再次上演

袁绍死后,近在身边的袁尚在审配、逢纪等人的策划拥戴下,接替了袁绍的位置,成为又一个“使持节、假黄钺、大将军、伉乡侯”;等得知袁绍死讯的袁谭赶到邺城时,已成定局,袁谭只好自号车骑将军,驻扎黎阳。

这里要澄清一个误解,就是袁尚和袁谭的继位之争,从法理上说是不存在的。

袁绍因为袁尚长得像自己,一表人才,所以特别喜欢他,要将位子传给他,并为他扫清了继位的障碍,把长子袁谭过继给从兄袁基,使袁谭失去了继位的资格。

过继仪式公开而盛大,上告袁氏家族列祖列宗,并重新改写了家谱,明确了袁谭、袁尚和袁绍、袁基的继承关系。由于关系的改变,称呼也跟着改变,袁绍从此把袁谭当作侄子,袁谭从此称呼袁绍为叔父。

从袁尚、袁谭为父服丧所遵从的礼仪也可以看出双方都十分明白自己的地位。

袁尚是“斩衰居庐”。古代丧礼中,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是儿子为父亲服丧的礼节。

袁谭是“斋于垩室”,只是在住在四壁涂白(或者没有屋顶)守丧的房子中斋戒,并没有“斩衰”,也没有其他丧服的记载,是子侄辈服丧的礼节。

袁谭自立是一年以后,在辛评、郭图的唆使下发生的。因此,袁尚继位,在袁氏集团中没有任何异议。(其实就算袁谭过继出去,袁尚依然不是长子,袁熙才是,但袁熙似乎没有夺嫡的兴趣,心甘情愿跟随弟弟袁尚)

袁尚曾经让审配给袁谭写了封信,大致有三层意思:第一,袁尚是袁绍所立,是合法继承人;第二,袁尚没有对不起袁谭的地方,反而总是照顾袁谭;第三,要和好也可以,先把郭图杀了再说。袁谭读完此信后怅然若失,独自登上城楼,泣不成声。

袁谭的表现也说明其知道自己夺位的行为是错误的,其实,袁谭此时悬崖勒马还来得及,杀掉郭图,服从袁尚,合力抵抗曹操。毕竟双方的损失还不大,合起来仍然是一支令天下人不可小觑的军队。可惜袁谭陷得太深已经不能自拔,错失了这个机会。

此时袁氏集团拥有北方四州之地,和乌桓族仍然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如果兄弟同心的话,曹操能否战胜袁氏集团还是个疑问。可惜,福不双至,祸不单行的魔咒降临到袁氏家族中,袁氏集团内部派系之争并没有因为袁绍的去世而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直到公开化。

河南派郭图、审配在战胜河北派沮授、田丰后争权夺利,导致河南派分裂,两人从盟友变成敌人,审配与逢纪联手支持袁尚,郭图与辛评联手支持袁谭,袁氏兄弟再一次重蹈父辈覆辙,走上了手足相残的老路。

 袁绍的升级版——曹操

袁绍死后,除了袁家人在为袁绍服丧外,还有一个人也在为袁绍服丧,有没有读者会想到这个人是谁?是曹操。

袁绍死于五月,曹操一直等到九月才开始向袁谭发动进攻,也就是说足足等待了三个月。为什么是三个月呢?因为《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这就是常说的“五服”。

各服的守丧时间不同,其中缌麻是最轻的丧服,适用范围较广,包含为族兄弟服丧在内的十几种亲属关系。守丧时间为三个月。

曹操把袁绍当作兄长,为其服丧三个月。袁绍比曹操大七到十岁左右,曹操从在洛阳追随袁绍起,就把袁绍当作兄长,此时为袁绍服族兄弟之丧,也在情理之中,而事实上袁绍一直是曹操的偶像,后面会提到。

也许有人会说曹操不是在为袁绍服丧,而是遵循古制不因丧伐人,还真不是这样。200年时,孙策死孙权继位,曹操就打算因丧伐孙权,被张纮劝阻。曹操当时也许只是说说,因为官渡吃紧,曹操还不敢贸然兴兵去远征江东,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同意张纮的的意见,表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

这次是有因丧伐人的想法,因为不能分身没有执行。208年七月,曹操南征荆州,八月刘表病死,曹操马不停蹄南下,丝毫没有要遵循古制的意思。

三个月后,曹操率军渡河进攻袁谭驻守的黎阳。由此拉开漫长而艰辛的清除袁氏集团的系列战役。因不在本文内容之内,故从略。

204年七八月间,曹操攻破从袁绍以来的大本营(相当于都城)——邺城。安定邺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祭祀袁绍。

曹操在袁绍坟前痛哭流涕,哀痛无比。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的悲伤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曹操从十几岁的青少年时期就追随袁绍,成为袁绍的马前卒,可以说他在做洛阳北部尉、顿丘令、济南相等时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赢得袁绍的信任,进入袁绍的阵营。

退隐家乡时,也与袁绍的亲密朋友(如张邈、许攸)保持密切联系。袁绍出走洛阳时,曹操并未受到董卓的迫害,董卓还让他担任骁骑校尉,但他毅然弃官不做,逃离洛阳,追随袁绍。荥阳兵败,东山再起时也是带兵到河内依附袁绍,从此一直在袁绍的庇护下东征西讨,逐渐壮大成一方诸侯。

没有袁绍,就没有今天的曹操。不幸的是造化弄人,自己的偶像变成了自己的敌人,曹操不得不与自己的导师、偶像、朋友、兄长决战沙场,并亲自毁灭了这一切。

曹操悲的是故人陌路,偶像陨灭;伤的是造化弄人,身不由己啊!不相信袁绍是曹操的导师、偶像、朋友、兄长吗?没关系,以后你会信,因为从此以后,曹操几乎就变成了另一个袁绍,他的战略、他的作风等等都像是袁绍的升级版。

还记得袁绍那句话吗?“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也是这么做的。

207年,袁绍死后五年,曹操才终于借袁家兄弟手足相残实力分散、消耗之机,历尽艰辛平定了北方,可见袁氏家族势力之大。和袁绍、袁术兄弟一样,如果袁谭、袁尚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对付曹操,曹操要灭袁氏,可说是难上加难。

至此,原袁绍的河北四州之地全部归属于曹操,曹操成为北方最大的霸主。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显赫一时的袁氏家族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东山再起时,已是一千多年后民国。

(全文完,再次感谢一直耐心等待并阅读点赞的各位读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