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其人如啖蔗(四)
(二)茶之东坡
倘若坡公欲印制名片如同今人之格式,那下列成就皆缺一不可:
1文
唐宋八大家
2诗
欧苏
3词
豪放 苏辛
4书法
苏黄米蔡 《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5绘画
苏文 开湖州画派
6教育
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
7民间歌舞
编插秧歌舞,后发展成地方小戏——“定州秧歌”,至今尚在演唱
8中医
《苏沈良方》、茯苓饼治疗痔疮、始创了我国古代“公私合营”医院——杭州“安乐坊”,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救济医院
9美食
东坡肉、东坡羹、东坡鱼,羊蝎子、生蚝
10建筑
苏堤
11种植
苏氏种松法(方知“明月夜 短松冈”之合句重量)
12服饰
东坡笠,子瞻样(东坡帽)
13茶
东坡提梁壶
每餐后,以浓茶漱口,口中烦腻既去,牙齿也得以日渐坚密。用中下茶漱口,而上等好茶不易得
14、琴棋......
清代张道《苏亭诗话》 :“余尝言古今文人无全才,惟东坡事事俱造第一流地步
《宋史》:“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
如此神仙人物,二十一岁高中,天下瞩目,本当春风得意。然,于党争之中欲求心安,屡遭贬谪,直至花甲之年遇赦死于北归途中。
松颜客以“茶之东坡”文,为纪。
松颜客云:唐人喜酒,宋人乐茶。览盛唐八面来风、上下升平,知唐何止太白纵酒;观两宋群敌环伺、党争升谪,知宋岂独东坡悟茶。启功有云:唐之诗出于“嚷”,宋之诗出于“想”,妙绝!倘斗酒而想,傍茶而嚷,此西装草鞋也!是故,茶之道,发于汉,生于唐,盛于宋。或问:庙堂之茶,江湖之茶,孰茶?且细看“茶”之形,固“人居草木之间”也!陆羽《茶经》言茶“上者生于烂石,中者生于砾壤,下者生于黄土”,由是可知,纵下者亦非膏粱浮华所能产也。古人遭遇左迁疑谤,每欲效巢父屈子二谢寄于山水,宋人再效之,不亦疲乎?唯寄情于茶,更胜于山水!何以言之?茶生于山林,融于水泉,兼得山水之趣者,舍茶其谁?东坡有诗“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深得茶矣!
宋人固好茶也,寻常不过烹茶品茶,唯有东坡,种茶采茶制茶煎茶品茶无不躬行(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蓺;惊雷未破蕾,采采不盈掬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汤雪生玑珠;何如此一啜chuo,有味出吾囿),更能化身为茶,温水不得其味,城邑不得其采,碾压煎熬翻滚起伏之间身形虽不得定,然其味其采持恒于淡而不薄,所谓:“可以利生,不辞粉身”、“久味其言,殊令人爱”、“喉舌之任 ”,谓之坡仙也。
东坡《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意也深矣!凡夫亦知“黄州惠州儋州”更甚乎“黄土砾壤烂石”,故茶之东坡,东坡之茶(“也无风雨也无晴”;“不辞长作岭南人”;“海南万里真吾乡”),超上者臻极品,无异议也!黄山谷云:“东坡岭外文字,读之使人耳目聪明,如清风自外来也”,此言公论。
茶,始于巴,盖巴蜀之地乃烟瘴之地,饮之得解瘴毒、得清神志。余尝问曰:“自然之瘴固茶解之,而人生之瘴唯借东坡解之也!偏东坡亦生于巴蜀,天意乎?” 余长叹曰:“毓气山林出蜀巴,采蒸捣焙净浮华。煎熬翻滚沁滋味,处处清风是我家。”
此之谓,茶之东坡。
又及:在建国初的一些特定时期,部分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蒙冤。事后,他们在回忆中都谈到:当年在前途未知,祸福未卜的时候,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背诵古代诗词,其中尤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给予他们更多的平和以及希望:
《定风波》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很能代表东坡之茶义——与李白一样的浪漫,一样的滋味翻新,却少了一份狂放多了一份清新,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见 “竹杖芒鞋轻胜马”;没有“与尔同消万古愁”,只悟“也无风雨也无晴”。酒是发散的,饮之使人加强某一情绪。茶是收敛的,品之使人淡静某一情绪。一样的浪漫,效果不同,表现不同,茶之别酒,岂不如是?苏轼之别李白,岂不如是?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