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逆由君无不可(二)
(三)、关于以意逆志的层次划分及认识
《松颜诗话》把以意逆志的主客互动行为,由相对客观转向相对主观,依次递分为四种层次,详如下文:
1、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常规层次)
以意逆志,常与读者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结合展开,当读到与自己某种个体经验相似、相合的诗歌时,读者就会情不自禁如同诗僧景云所言“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一般,“对号入座”。如《红楼梦》“香菱笑道:……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 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种即时的“对号入座”,属于以意逆志的常规层次,本文不再赘言。
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进阶层次)
上文谈到,读者的个体差异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以意逆志。然,人是变化发展的,读者本来读过某首诗歌之后无甚感触,但是基于之后某次偶然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情绪心态等发生新的变化后,又感同身受于曾经读过的某首诗歌。正所谓陆游所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再如:周紫芝《竹坡诗话》
“余顷年游蒋山,夜上宝公塔,时天已昏黑而月犹未出。前临大江,下视佛屋峥嵘,时闻风铃铿然有声。忽记杜少陵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锒铛’,恍然如己语也。又尝独行山谷间,古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又暑中濒溪与客纳凉,时夕阳在山,蝉声满树,观二人洗马于溪中,曰此少陵所谓'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者也。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为妙。”
松颜客,黔筑人也。黔地多山,开门见山,群山峻岭之巍峨,已是常态。故每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皆不觉其壮。试想黔地之山,拒之胡马有何难事?还需飞将军乎?待得有幸处于阴山之前,所惑冰释。方知阴山非黔山也,欲守胡马不过阴山,非身临其地,不知其难也!
再者,余初时常笑《篱笆墙的影子》(张藜填词)为“废话歌”,以为“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碾子是碾子,缸是缸哟,爹是爹来娘是娘。”,所云句句废话。待得一日,细思人生,忍看生态污染,悟“星月不变”之幸福;忍看父母花发,悟“爹娘不老”之幸福,不禁泪从中来,知《篱笆墙的影子》言言金石也。
是之谓,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种后发的“对号入座”,仍是比较客观的就事论事,体现了以意逆志对于同一个个体的可变性及进化性。
3、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拔高层次)
由于读者知识结构、人生经历、情绪心态等的差异不同,有时就会导致对同样一首诗歌产生不同的认识(多为感性认识),这好比《水浒传》“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之时,本是一个客观现象,偏能产生出“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例如著名的“推敲”,韩愈言敲字佳,朱光潜言推字佳,皆各依其据,各有其妙。“推敲”之论早已超出了对与错的范畴。
再如李商隐《锦瑟》一诗,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宋代刘攽提到“锦瑟”是令狐楚家丫环的名字。宋黄朝英又假托苏轼名义说此诗是咏瑟声的“适、怨、清、和”。清朱鹤龄、朱彝尊、冯洗、何焯、钱良择以及今人刘开扬先生等则认为是悼亡诗。何焯、汪师韩以及今人叶葱奇、吴调公、陈永正、董乃斌及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诸先生,又认为此诗是诗人回首生平遭际,甚至还特别强调是政治遭际之作。吴调公先生明确此诗属于“政治诗”,须与多首属于爱情诗的《无题》相区分。叶葱奇先生认为此诗“分明是一篇客中思家之作”。程湘衡以为“此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说是以此为序,概括回顾反思自己平生诗作。其实,只要赏析是对《锦瑟》的良性增益,又何必论处孰是孰非?
本层次所说的“不同认识”,不只是局限于读者之间的争议,有时连作者也会丧失其解释权,试看黄升《花庵词选》[c1] :
柳耆卿名永,长于纤艳之词,然多近俚俗,故市井之人悦之,今取其尤佳者。[c2]
《醉蓬莱 庆老人星现》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 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机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声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永为屯田员外郎,会太吏奏老人星见,时秋霁宴禁中,仁宗命左右词臣为乐章,内侍属柳应制,柳方冀进用,作此词奏呈。上见首有“渐”字,色若不怿,读至“宸游凤辇何处”,乃与御制真宗挽词暗合。上惨然,又读至“太液波翻”,曰:“何不言波澄?”投之于地,自此不复擢用。
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案例。柳永善词,一心求仕,适逢良机,有老人星现。所谓“海内逢康日,天边见寿星”(唐·李频《府试老人星见》),老人星在古人而言是祥瑞,征兆国泰平安。宋仁宗想要庆贺“老人星”的作品,柳永得到内侍的消息,简直是千载良机。倾情而作《醉蓬莱 庆老人星现》,献于仁宗。孰料,仁宗读开篇第一字已是不欢喜,快乐怎能“渐”?此处“渐”为一字领,确实太引人注目,让惯写慢词的柳三变始料未及。可惜误会还没结束,巧合更是惊人:仁宗昔日挽真宗之词正好用到了“宸游凤辇何处”,如之奈何?!当仁宗以惨然之态读至“太液波翻”,再难抑制。太液者,皇家池苑也,犹言帝王后院也。今“老人星”现,天下太平,何独有此帝王后院“波翻”?此事,时也命也?谁能公道?
再看一例:
第二届东方风云榜十大金曲之一的《雾里看花》,广为流传,常被理解为一首爱情之作,抑或思辨之作。且看歌词如下:
《雾里看花》
填词阎肃谱曲孙川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涛走云飞花开花谢
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
烦恼最是无情
笑语欢颜难道说那就是亲热
温存未必就是体贴
你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哪一句是情丝凝结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
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
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作者阎肃到底为何而写,答案据《北京青年报》(2010/07/19)原文如下:
阎肃参与策划、撰稿的电视晚会特别多,几乎每个晚会上都会有他的一两首歌,《雾里看花》就是那时诞生的。“当时中央台为搞一台纪念《商标法》颁布10周年的晚会,请我策划,其中有个片段是打假的,要写一首打假歌。我想,直接写太麻烦了,那时假冒商品最多的是化肥、农药等,但总不能写'化肥是假的,农药是假的,皮鞋是真的’吧。”想来想去,阎肃突然想到川剧《白蛇传》中韦驮踢“慧眼”的情节,灵感一闪,“识别真假也得有慧眼啊”,于是“借我一双慧眼吧,把这纷扰看个清楚……”顺应而出。“这首歌最早就叫《借我一双慧眼》,大家唱着唱着嫌麻烦,干脆就用第一句歌词代替了,歌名就成了《雾里看花》了。”这首歌从一问世,可能就没被看成仅跟“打假”有关,有人说它是描写男情女爱,卿卿我我;也有人说歌词里有“禅机”,能从中悟出人生哲理。那阵子,朋友特别爱和阎肃的儿子阎宇开玩笑,“你们家老爷子真行啊,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写出如此缠绵的歌,是不是没事儿,在下雨天儿老跑到公园里'雾里看花’啊?”阎宇听了只能尴尬地一笑,“我心想了:我们家老爷子就算是真有这份儿心,也没这个胆儿啊。”[c3]
这种数说并存的解诗,是在常规认识之上生发的更深更丰富的感性认识,已脱离常规的“对号入座”,开始注入更多的个性主观倾向,属于以意逆志的拔高层次。
[c1]《花庵词选》
[c2]《花庵词选》
[c3]《北京青年报》2010/07/19 记者祖薇:《闫肃我的窍门是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