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受益颇多的5点人性认知
前言
我在夏令营里做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员,里面的小孩都特别闹腾。
所以大多辅导员对孩子都特别凶,非常强硬,只要孩子违背规矩(比如吃饭的时候打闹)就必然会惩罚,不管孩子怎么撒娇都不管用。
我刚去的时候,还挺排斥这种方法的,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应该给予更多宽容。
于是,当他们犯错的时候,我就哄着讲道理,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
没想到,孩子不听话不说,甚至还常常对我调皮捣蛋,比如把我的水杯藏起来,在我背后拍打我。
反而是对那些严厉的辅导员,他们会既尊敬又想亲近,夏令营结束后找这些辅导员合影的孩子也是最多的。
为什么我对孩子们这么好,他们却不领情呢?
因为我这种滥好人的管教方式,让孩子失去了对规矩的敬畏心理,也失去了对我的尊重心理。
这就是因为不懂人性造成的问题,自以为好心却没好报。
为了让你能少吃点这种亏,我特意梳理了5点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的人性,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有次坐火车回家,手机没电,我就在车站小摊花100块随便买了个充电宝,没想到充一次就充不了了。
就在我自认倒霉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在一次亲戚聚会上,我居然撞见了卖我充电宝的那个小伙,他还是我某个远房亲戚。
小伙看见我,没等我发火,就主动把钱退回来了,还请我吃了顿饭道歉。
为什么小伙会主动赔偿呢?是因为他良心发现了吗?
不是的。原因主要是,在车站上,他以为我们只有一次接触的可能,所以他会无限放大自己的自私本性。
但后来他发现我们有亲戚这层关系,可能还要多次重复打交道,他有所顾忌,为了以后的名声(更长期的利己)选择了暂时牺牲一点金钱(短暂的利他)。
这就是人的本性,偶尔也会出现短暂的利他。
但咱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绝大多数情况下人都是自私的,这种短暂的利他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更好地利己。
特别是一次打交道的环境下,人都倾向于采用背叛策略交往,自私的本性暴露无遗。
比如火车站周围餐厅的菜品质量一般都好不到哪去,因为那儿基本没有回头客,做的都是一次性生意。
所以,面对可能只打一次交道的人,你需要谨防背叛。
在可能多次打交道的合作场景下,人虽然会选择一定程度的利他行为,但这种利他也是为了换取更长期的利己。因此,你最好能采取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弱化对方的自私、继续强化对方的利他行为:
1、回报善意,比如朋友请你吃了一顿饭,下次就一定要找机会请回去,不然送点小礼物也可以,这样你们的关系才会深入持久。
2、果断报复背叛,以形成威慑,防止人人都爱占便宜地上来踩你一脚。
我们都知道应该经过长时间、多角度的观察,才能给一个人下定论。
但可惜的是,我们很难做到,因为人类大脑的偏好就是以偏概全:用一个人的局部特征,有时甚至是毫无相关性的细节,给一个人下了全面、绝对的定论。
比如射手座的男人最花心这个标签,就是我们大脑为了偷懒,从出生日期这个毫不相关的细节,给人贴上了一个“花心”的标签。
人性的这种以偏概全,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齐普夫在《人类行为与最小努力原则——人类生态学引论》一书中提出的最小努力原则可以完美地解释。
最小努力原则就是,我们总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
像给人贴标签就很好地符合了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效益的做法,它大大压缩了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认知成本。
基于最省力法则,我们都不可避免贴标签识人。
所以与其让别人给你贴标签,还不如你自己做好印象管理,主动给自己贴上好标签。
特别是第一印象的营造至关重要。
因为对方往往会根据第一印象给你贴上标签,万一被贴上一个不好的标签后,你得要花上10倍的努力才能扭转过来,甚至彻底扭转不过来。
比如,如果你让对方给你贴上好奇心重的标签,你可以主动自我介绍说我特别喜欢了解新事物,下班经常会换不同的线路,喜欢尝试做新菜式,跑步常常挑不一样的线路。
再比如,如果你想让对方给你贴上活泼、欢快的标签,首次见面时就可以采用有个性的T恤和牛仔裤的搭配等等。
我以前还挺喜欢刷微博的,因为能看到下面的各种评论。
看到一条喜欢的微博,我就喜欢不断刷下面的评论区,在各种有趣的留言中流连忘返。
但近几年,我基本不怎么刷微博的评论了。
因为看多了后我发现,任何一个热点话题的留言,最后剩下的都是对立双方的情绪宣泄和互相攻讦,哪怕一开始有点理论探讨,但最后都不可避免地会发展成对观点相反方的人身攻击。
这不是微博独有的问题,抖音、知乎这些平台下的留言讨论都存在同样的现象。
互联网上的这种站队谩骂充分体现了人的一种本性:党同伐异。
我们都倾向于喜欢与自身相似的人,排斥不一致的事物。
我们会天然排斥那些立场、观点和自己不同的人,而不是尝试去理解和接受对方。
再怎么高度发展的文明、再怎么理性的人都避不开这点人性,区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比如,欧美的文明程度高吧,但种族歧视的事层出不穷。
既然知道我们有党同伐异的这个臭毛病了,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就要适当地做一些纠正了:
1、强迫自己多听一些相反的观点
面对他人的观点,不管你觉得多么不好,可以先听对方说完,再做批判性地吸收。
因为你不清楚这确实是对方讲得不对,还是你党同伐异的抵触心理在作祟。
只要你能逼着自己多听一些相反的观点,你就可以避开古人所说的“偏信则暗“,做到”兼听则明”,成为一个更智慧的人了。
2、多跟与自己不同的人接触
在党同伐异的驱使下,我们本能地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混在一起。
这个好处是让你觉得舒适,也有群体归属带来的安全感。
但弊端也很明显,你会变得坐井观天,以为世界就是你们这个群体所认为的这样了。
互联网上的人的观点之所以会变得越来越狭隘偏激,就是因为观点类似的人更容易抱团在一起,再加上智能推荐算法只推荐给你你喜欢的内容,久而久之就误以为自己的观点代表世界主流,是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了。
所以,为了避免成为一个狭隘固执的人,我们可以多去跟不同的人接触接触,这样我们的思路就会更开阔、想法也会更开放。
假如你有一个要好的朋友,突然和你减少来往,反而与另一个你有些讨厌的人来往,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样的?
1、这个白眼狼,我对他那么好,他居然恩将仇报。
2、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惹他生气了。
前者可能有高自尊倾向,后者则可能有低自尊倾向。
根据自尊倾向的不同,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面临不同的障碍。
高自尊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冲突、自尊受到威胁时,更容易做出补偿反应,责怪别人,以保护自己积极的感受。
而低自尊的人则更容易自责或放弃努力。
因此,在遇到一些挫折时,高自尊的人会更喜欢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低自尊的人则习惯于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所以,假如你发现自己是一个高自尊的人,以后在遇到失败准备第一时间责怪别人时,就可以先停下来回顾下是不是也有自己的问题,这样一是能你让跟别人的交往更顺畅,二是能帮你找到自身差距不断进步。
但假如你发现自己是一个低自尊的人,那么处理方法则相反,在遇到失败后可以多找找外部的原因,而不是只是一味地苛求自己,这样能帮你变得更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出现以下两种自我错觉:
1、焦点错觉: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比如,不小心发型剪差了,走在路上你会有种大家都盯着你看的感觉,觉得大家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你,怕人家嘲笑自己。
实际上,别人根本注意不到,或者注意到了但很快就会忘掉。
2、透明度错觉:高估自己心理状态被他人知晓的程度
比如你喜欢一个女生,可能在心里连孩子叫什么都想好了,然后你自觉和她有种种的默契,比如拐角的一个对视,于是,在无数次自我感觉的眉目传情和会心一笑之下,你决定表白。
那你得到的可能只是对方的无比惊讶:哇,我不知道你喜欢我哎!这个好突然,要不咱们还是继续做普通朋友吧。
焦点错觉和透明度错觉给我们造成的自我感知偏差是非常广泛的,广泛得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刻意做一些调整,以避免这两种错觉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障碍:
1、不要怕丢脸
因为焦点错觉,我们总会觉得自己尴尬的时刻会被别人注意到,而且会记得很牢,因此出于怕丢脸的想法,我们往往不敢去尝试。
其实,你的尴尬和丢脸的时刻被人记住的概率很低,所以碰到各种可以锻炼自己的时机时,你完全可以冲上去,做砸了也不怕,反正也不会有多少人记得住,而你却很好地锻炼了自己。
2、多表达和展现自己
因为透明度错觉,在与人交往时,我们常常会误以为别人已经注意到自己了,实际上,我们的自我展现程度和与人沟通频率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少,你要多主动表达和展现你自己。
1)多主动沟通,把你自己的想法袒露出来,而不是等人去猜。
2)在重要的场合下,多展现自身的优势,不要害怕被人说“爱表现”。
人性会驱使我们产生一些本能的行为,这些本能的行为因为太顺其自然了,我们往往意识不到。
就像在水里的鱼儿一样,压根感受不到水的存在,只有离开水面后才能意识到。
大多数的本能对我们都是有益的,毕竟这是我们老祖宗经过大自然的优胜劣汰后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传。
但因为人类社会的演化远远快于自然界的演化,我们的一些本能不可避免地会不适应于当今的社会,导致我们会吃一些亏。
因此,我给你挖掘了5个需要克服的人性:短暂利他、党同伐异、以偏概全、自尊障碍、自我错觉:
1、对于短暂利他、以偏概全我们需要加以利用,让别人的本能对我们产生积极的效果,而不是负面的影响。
2、对于党同伐异、自尊障碍、自我错觉,我们要加以克服,主动纠正自己的本能行为。
只要你能利用好别人的本能,又能克服好自己的本能,你在日常生活中吃的亏就会越来越少,得到的收益就会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