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禹治水功等
前文谈到治水英雄共工的功绩被磨灭,形象被抹黑,实属冤枉。无独有偶,被抹黑、功绩被磨灭的治水英雄还有鲧,即禹之父。这冤案并非今天的学者们才注意到,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大诗人屈原就提出这个问题。他在《楚辞.天问》中就说:“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其意思是否可解释为,因鲧治水做了很多功绩,才有后来禹治水成功。闻一多在《天问疏证》中解释为,屈原认为“二人之功等也!”徐南洲先生曾以此为题著文“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兼论共工治水”。然而几千年来,人们却纠结于鲧之“堵”敗;禹之“疏”成上。
鲧治水及其死
前文已介绍共工治水的功绩,即发明了挖高处的土填低处,并夯实防洪的方法,可以说是筑堤防洪的雏形。鲧吸收了共工治水的经验,第一个采取筑堤防洪,即所谓“堵”法治水。筑坝防洪是成功的治水经验之一,至今仍在使用。《国语.周语》中记太子晋的话说:“其后伯禹念前(鲧及共工)之非度,厘改制量…共(工)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风物,封崇九山…”可见共工与鲧治水并非只知“堵”——筑堤防洪,同样也有疏导防洪的方法,禹治水是继承了共工和鲧的治水经验。因此鲧与共工一样是治水英雄,值得后人敬仰的。但是,为何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杀?
《山海经.海内经》说:“鲧窃帝之息壤而湮洪水”,此话有两层意思:盗帝息壤之罪、息壤堵水失败之罪。这息壤是什么?顾颉刚先生的《息壤考》,以及武汉水利学院编的《土力学及岩石力学》中指出,息壤就是膨胀土。,主要是含蒙脱石的一种粘性土壤。这种土壤受水浸泡会膨胀,干时会开裂。鲧用这种土壤筑堤,遇洪水而膨胀堤破,必然造成堤坝崩溃,防洪失败。
关于鲧的死,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鲧是被洪水冲走了,并非被杀。可以推测,鲧用息壤筑堤导致堤坝崩溃,在防洪现场的鲧被堤溃引发的洪水冲走了。属于死于事故,应当是因公殉职。
由大灾难想到疏导治水
鲧和禹父子都出生在古蜀岷山,他们为何擅长治水?为何发明疏导治水的方法?人们一直没有解决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样一个山高林深的地方,除了涓涓细流的山泉和一些幽深的清潭之外,几乎看不到什么像样的河流,怎么可能产生出治理大江大河的大禹式人物?生活在这里的人更不要说见过什么大江大河了,有的地方连吃水都成问题。大禹又是凭借什么具备力挽狂澜的回天之力?
中央电视台曾组织了一支科考队到大禹出生的北川羌族地区考察,过后有系列文章,其中一篇是“《山海经》的故乡四川篇(突变铸就的文明)”,该文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是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突然明白了,这片看似郁郁葱葱、云雾缭绕的山峦,其实蕴蓄着非常可怕的力量。这种力量的爆发,除了地震、山崩之外,还有随之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天池——堰塞湖。这些堰塞湖就像悬在人们头顶的炸弹,不知何时发生爆炸。在几千年以前,没有公路,没有现代化的挖掘机,炸药更无从谈起。只能听任地震肆虐,山洪暴发,河水泛滥。
也许正是这种灾难,让大禹看到,在山谷之间迅速形成的巨大湖泊,最终会冲决山崩形成的土堰,汹涌而下,势不可挡。采用筑堤阻挡洪水,根本无济于事。他同时也看到,当洪水漫过土堰,冲击出一条泄洪渠道的时候,可以减缓洪水的势头,使下游的一些房屋得以保全。
如今工程兵们对唐家山堰塞湖采取的导流泄洪方案,与几千年前大禹治水如出一辙。地震和洪水就是产生大禹式人物的原因,特别是在这种灾难频发的地方,更可能产生治理洪水的真英雄。
地震使我们相信了古代传说中的大禹是真实的,大禹的才干是真实的,能够治理大江大河的英才和因势利导的治水文化就产生在暴发洪水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