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16):谍影重重的谋反大案(2)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16)
尔朱焕和桥公山带着铠甲走到豳州(bīn,陕西省彬县)这个地方,就停了下来。他们找到当地领导,说有个极其重要的情况,要立即向皇上报告。
紧急情况、又是太子府上的人,地方官不敢怠慢,立刻用快马将二人送到仁智宫。
见了皇上,他俩说啥呢?《通鉴》记载:‘告太子使文干举兵,使表里相应。’他们揭发:太子和杨文干是现行反革命,要里应外合谋害皇上。
这时,庆州旁边宁州(甘肃宁县)一个叫杜凤举的人,不约而同来到皇上驻地,也紧急告发相关情况。
李渊听到这些消息,什么反应呢?
首先是很恼火。反不反先不说,好容易休个假,这帮小子又来搞事,而且是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
然后是找人。派人把这两个反革命嫌疑叫来,先问问情况吧。太子那边亲自写了封信,也没说反的事,随便找了个理由叫他来一趟。杨文干那边,后来派了个部长宇文颖去。
接到皇上的亲笔信,太子第一反应是惊出一身冷汗:‘太子惧,不敢赴。’
手下有人告状,老爹不明说,而是找其他理由叫自己去,这说明什么?说明有猜疑了啊。皇上对太子有猜疑,从历史统计数据看,能活命的不多。
手下人也分成两派,一派说反了算了,一派说咱别干蠢事,赶紧轻车简从,去皇上那里请罪。
李建成头脑还是清醒的,听了第二种意见,迅速前往仁智宫。见到皇上,痛哭流涕、叩头谢罪。李渊一来还在火头上、二来杨文干那边情况还没弄清楚呢,先给他看起来再说。这个时候就派出了宇文颖。
为什么派宇文颖去不是很清楚,但结果是清楚的:人没选好。宇文颖去了以后,不但没把人领回来,不知道哪句话没说好,杨文干一激动、真的起兵了!领导派你去,希望搞清楚问题。现在反而激化矛盾,显然是办砸了。
宇文颖把事情闹大,自己也没什么好下场。有的说抓回来审问后处斩,也有的说在庆州被逮住就灭了口。总之成了两党斗争的牺牲品。
杨文干这一兵变,犯罪可能就成了犯罪事实,李渊不得不采取进一步措施:派兵讨伐。派去的一个叫钱九陇、一个叫杨师道。杨师道是灵州(宁夏灵武)都督,相当于宁夏边防军司令;钱九陇是李渊家奴,后来做了禁军将领,也是久经沙场。两支精锐力量南北夹击,这个布置应该说万无一失了。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杨文干六月二十四日兵变。六月二十六日,史书记载了一次李渊和李世民的谈话。
李渊问这事怎么办呢?李世民的意思:杨文干不过一个小角色,翻不起什么大浪。皇上这么处置,非常英明。
李渊接下来说了一大段,中心意思两点:一个是说杨文干事小、牵连太子事大,要用全局的眼光看问题,你还是亲自跑一趟庆州;另一个是说建成这个样子,看来是不行了。我打算立你为太子,到时候把他弄到别的地方去……类似这样的话,在史书里已经出现过几次,一到关键时候李渊就拿出来说。我们也不知道他是真说了呢,还是后面李世民改史的时候,硬安到李渊头上。不管他说没说,关键要看行动。
李渊的实际行动是什么呢?李世民前脚走,他后脚就把李建成放了。不但放了,而且让他官复原职、回长安去接着看家(‘复遣建成还京师居守’)。
简直不可思议!
谋反这样的十恶不赦之罪,哭两声、骂几句,底下人劝一劝(说是李元吉、封德彝等人从旁劝说)就了事了?
李渊那时候,底下敢提意见的人还是不少的,赏罚也算是分明的。李建成哪怕坐实一条谋反的证据,李渊、包括李世民等一干大臣,绝不能饶他。
有人对这个处理提出过任何意见吗?没有。
我们说过,帝王是一个高风险岗位,太子又是他那个高风险中的高危因子。一个被控告谋反、已经看管起来的太子,没过两天又回京主持日常工作。除了搞错了安抚一下,实在想不出别的理由。
但是弄出这么大动静,对整个事件总要有个交待吧。
‘(上)惟责以兄弟不睦,归罪于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天策兵曹参军杜淹,并流于巂(suǐ)州。’
此一事件,定性为家庭内部矛盾、兄弟间闹不团结,处理结果是拿李建成、李世民几个手下开刀,通通流放去四川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