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古诗十九首》

我眼中的《古诗十九首》

                     文/落叶半床

背景

《古诗十九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历来受到普遍赞誉。

《古诗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当时下层知识分子。它们每首各自成篇,但内容风格又大体相同,因此又是息息相通的整体。它们围绕着共同的主题,抒发各自感触生活的不平与牢骚。反映那个时代的哀愁和苦闷。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那个时代可谓是黑暗腐化堕落到了极点,皇帝多数年幼,由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政权。

当时,社会一片混乱,外戚和宦官连带各自亲近的官僚们互相倾轧,你争我夺,冲突持续不断。因为东汉王朝实行的是选举制和养士政策,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官僚的援引,通过征辟等途径才能进入仕途。但身处东汉末年,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冲突尖锐,卖官鬻爵公然进行,贿赂成风,结党营私屡屡不绝……种种迹象表明,上层统治集团腐化堕落无极,政治统治黑暗无比。而在农村,是一片凋残破落。即使丰年,农民仍面有饥色;灾荒一到,惨象不绝,人吃人不足为奇。

因为生活时时陷入危机之中,农民暴动时有发生……社会中充满了不安定的因素,似乎预示着一场大风暴的即将来临。与此同时,人民大量流亡,本不安定的社会又增添了末日的骚动。在都市里,商人十倍于农夫,流浪汉又十倍于商人。这些流浪汉无固定职业,空虚无着,飘荡四方。而汉代的知识分子,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末期,仍遵循着传统的游学方式,希望在游京师、谒州郡的权门奔走中,可以博得一官半职。

徐干《中论·遣交》篇叙述汉末游宦风气之盛以及公卿大夫、州牧郡守,下及小司,莫不以接待宾客为务,“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己”,“送往迎来,亭传常满”。于是士人“乃离其父兄,去其邑里”,“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这一社会现象造成不良影响,“且夫交游者出也,或身没于他邦,或长幼而不归,父母怀茕独之思,思人抱东山之哀,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其实,这些游子不可避免的已成为当时流浪者的一部分。这本身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

游宦

既然《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长年漂泊在外的游子,那么他们何苦要背井离乡,远涉长道,徘徊在繁华都市,盘桓于权贵之门呢?这些游子不畏千辛万苦,游荡四方,为的是达宦。《古诗十九首》中直接涉及仕宦的,有《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和《回车驾言迈》三首。

《今日良宴会》叙写客居的游子在一次宴会上对酒听歌的感慨。在一次“欢乐难俱陈”的“良宴会”上,筝所奏出的“新声”正好言中诗人的心事,他感到人生的短暂与空虚,概叹“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而这种感情是动乱时代的人们共有的悲哀,是在现实的面前回避不了的时代的共同悲哀。

在这人生如寄的悲哀面前,要想把握住短暂的生命,填补内心的空虚,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是“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这种极于图谋富贵功名、热衷仕宦的情感看上去庸俗不堪,大有汲汲于富贵之嫌。其实不然,藏在这情感背后的是满腔的激愤,是愤俗的自讽。

为什么诗人不去实现这个愿望,而自顾愤慨自嘲呢?这不得不扯上东汉王朝了。东汉王朝为了扩大统治阶级基础和巩固政权,采取养士政策和选举制度,但其内部不可避免的冲突激化时,使得统治阶级内部土崩瓦解。在这冲突中,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寒门之士最先受到压抑和遏制。

政治日益腐败恶化,选举制度名存实亡,卖官鬻爵、贿赂之风却大为盛行。现实社会的腐败不堪使得中下层知识分子投靠无门,虽有“策高足”的良愿,却无占据“要路津”的良方,想要拥有富贵的快意,摆在眼前的只是“贫贱”和“苦辛”。他们无法摆脱现实的困境,无法避免共同的悲哀,也无从实现共同的愿望。如陆时雍所说,“‘何不’‘无为’是欲而不得”(《古诗镜总论》)。

诗人所谓的“欢乐”是“贫贱”之人所希冀的暂时解脱,无根本的快乐而言。在这不假掩饰的“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的不平与愤激的言词中,充满了时代灌注给他们的无法摆脱的感伤情绪。

另一首听曲感心的《西北有高楼》,写的是诗人偶然中听到华丽的高楼的“清商”之曲,曲中之情唤起诗人的同病相怜的同情。

诗中的歌者,不知为谁,她身处西北幽闭的深闺高楼之中,遥远,可望而不可即,大有悲凉伤感之境,寓有深深的悲哀。“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诗人用富于形象性的语言向我们表明歌者同自己一样,有志未申。但不拘泥于此,“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感慨一发,从对歌者的怜惜,联想到天下所有被压抑的同命人,从而完成了对“一人一己”的怜惜到对“天下人”的怜惜,这感慨因而多了一份深沉与凝重。

由于心中抑郁了太多的苦闷与悲哀,诗人产生了不甘于现实的想法,希望与歌者“化为双鸿鹄”,奋翅高飞。然而,这愿望虽浪漫美好,但在现实中没有可能实现,这种良好而充满浪漫色彩的希望更加深了歌者、诗人的伤感成分。作者描绘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同时涉及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述意味。他娓娓道来,仿佛只是述说,然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追求功名利禄的失意人,他心中充满了失路彷徨的感伤情绪。而且,整首诗想像丰富,把人生现实的哀愁摹写的形象生动,不经意的浪漫笔调使人在空阔无边的审美氛围中体味到诗人的感伤情绪。

《回车驾言迈》是诗人在长途跋涉中见到事物迁移,感到时光易逝,生命短促,希望早日建功立业。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诗人看到景物更新,没有想到生命的欣欣向荣,而是生命的衰落,这不能不使人凄然。吴淇说:“宋玉悲秋,秋固悲也。此诗反将一片艳阳天气,写得衰煞如秋,其力真堪与造物争衡,焉得不移人之情?‘四顾何茫茫’,正描写‘无故物’光景,‘无故物’正从‘东风’句逼出。盖草经春来,便是新物;彼去年者,尽为故物矣。草为东风所摇,新者日新,则固者日故,时光如此,人焉得不老!老焉得不速!”(《选诗定论》)

这黯淡凄凉的春景中渗透了诗人的主观心情,渲染和烘托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空虚无着落的悲哀,这样的景色这般的心绪倍增伤感之情。在这样的心境支配下,诗人自然而然想起人的倏忽死亡,不觉死后茫茫,深深感喟惟有“荣名以为宝”。“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这样坦率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强烈愿望。这生前的荣名诚然可贵,只是诗人清醒的意识到“立身苦不早”,到目前为止,他仍沉沦失意,现实处境的无奈与心中良好愿望的反差只能令心绪不佳的诗人凄恻神伤。表面看来虽是自警的语调,内中却包含感伤的情绪。

从以上三首诗中可以见出,《古诗十九首》中游子热衷仕宦,要求立身扬名的愿望十分强烈。然而这种愿望在现实的面前可望而不可即,能感受到的惟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威压及处处抑郁;尽管他们不平、愤激、伤己怜人、自勉自励,但是这种种情感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孤独落寞的感伤情绪。

友情

东汉末年的复杂社会状况,使得游子达宦的成功率很低,多数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正因为如此,身处乱世饱经忧患的游子们最需要的是同情和帮助。然而富贵易交的现实,严重伤害了那些仕宦无门的游子,他们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深切的世态炎凉感。

《明月皎月光》就是描写失意之士对世态炎凉的怨愤,对友情凉薄的无限感伤的。据说在东汉党争剧烈之时,统治阶级内部的宦官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士大夫极力迫害,使他们围绕同一政治目标团结得日益紧密,显得更坚强。但这仅是一面。至于中下层士人,他们只是沉浮在功名利禄的逆流中,没有同一政治目标笼罩下的牢固的思想基础。再加上功名利禄不易得,只有极少数人侥幸跻身仕宦之门,这样一来,同在逆流中建立的友谊随着升沉的不同而荡然无存。而且,天上云泥的区别很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反差,失意者的心中也由此滋生出许多感慨。

《明月皎月光》这首诗以悲秋起兴,从时节的变易写到人情的翻覆,最后以“虚名复何益”的慨叹作结。在这深深的感慨之中,蕴含了不得意之士对人情冷暖的苍凉感触。艺术手法上,此诗以月光星象发端,以箕星、斗星和牵牛星徒有其名为喻结束,中间穿插富贵易交一事,整首诗寒凉而凄清。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在一个凄清的秋夜,明月皎皎,众星历历,寂寂的东壁上传来了促织的叫声,野草上的露珠发出凉凉的夜光,秋蝉还在树间鸣叫,燕子却不知哪儿去了……这样的秋夜,诗人的处境、心情可想而知。“昔日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富贵易交的事实对失意者来说如同当头一棒,他们本已脆弱的神经不堪如此一击,抚今追昔,惟有伤感和怨愤长贮心头。只要想一想当时被比作比胶漆还牢固的陈重、雷义互相推荐的友谊,我们就可以想象诗人内心失望感伤的程度了。

乡情

游宦的苦辛,世态的炎凉,友情的凉薄,在现实面前屡屡受挫的游子,找不到出路,内心深处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日渐显露。家的温情可以暂时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很自然的,他们流露了思乡归家的心情。

《去者日以疏》是一首表现羁旅失意人的乡土之思的诗。诗以“来”、“去”、“亲”、“疏”的关系始,燃起了浓浓的思乡情。到郊外去排遣,不料满眼竟是“丘与坟”。“古墓犁为田,古柏摧为薪”的遭遇,使诗人顿生悲哀;而白杨的萧萧悲风,只能徒增诗人的愁苦。眼前可怖的景象和衰飒的景色给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染上了浓厚的感伤色调。日月易逝,人活在世上最后的归宿都是死亡,何苦要滞留他乡终日挣扎?诗人的回乡之心顿时殷切起来。然而一句“道无因”传出诗人不能归去的无可奈何和诸多心酸。他不直接言明,然羁旅的苦楚和现实处境的悲哀已然使人同情怜悯,这其中有家归不得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怎么能不触动人们的心弦,怎么能不引起人们无限的同情呢?

又如《明月何皎皎》,描写的是在一个明月夜里,久客的游子夜不成寐的日常生活细节,表现的是游子欲归不得,无法排遣的广泛而普遍的客中情怀。

自古以来,明月与诗人结下不解情缘;而且往往与故乡、亲人等联系密切,“月是故乡圆”、“明月千里寄相思”,月成了牵动远离故乡和亲人客居的人们相思情愁的自然因素。在月光中,游子徘徊的身影愈显得孤独与愁苦。自然,他们的情怀更容易引起人们普遍的同情与哀怜。在这首诗中,皎皎明月牵动游子的思乡情,他揽衣徘徊,发出“客行虽云乐,不如早还归”的思乡心声。然而云乐未必乐,言归而不得归,他彷徨而出,愁苦而入,悲不自胜,落下无助的泪水。

整首诗只开头两句写景,以下全是抒情,月光之中的景色和游子的形象都如梦如幻,朦胧而又深沉。在这幻梦般的诗境中,我们不觉为诗人的情绪所感染,被他的情绪所左右。可是其中的万般愁苦恐怕无人能晓吧,那几滴清涩的泪水恰好映照出游子百般孤独万般寂寞来。

爱情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一般是失意的游子,穷困潦倒的他们的思乡情显得悲情苦楚,贮满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情绪,引来的多是同情和怜悯。早在《诗经》中,游子的思乡之作已有多篇,思念对象有妻子,但更多的还是父母,桑梓情中渗透着亲子之爱;《古诗十九首》中其他的思乡情都浇铸在爱情之上。这些表现爱情的诗篇多数是以思妇的口吻而写,但这些思妇诗应该是出于游子之手是游子揣摹思妇的心理而作,情态逼真,俨如出自思妇本人之手。其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游子游宦不成的痛苦无从排遣,他们受伤的心灵渴望女性温柔的抚慰,于是涌现出篇篇动人的恋歌。而且,《古诗十九首》中多抒写夫妻之爱,这不同于后世文人多写情人之爱,此中的游子需要的是妻子的抚慰。

《行行重行行》写女子思念远方的丈夫。游子、思妇两地隔离,充满了相思的离愁别恨。思妇多方猜解,最后暂且撇下万般离愁,尽管游子不归,她还是怀着始终不渝的感情安慰自己,情感真挚动人。全诗用富于形象性的语言给我们刻化了一个多情善感、孤独寂寞、怨恨伤别的思妇形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巧妙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虽着墨不多,然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增添了诗意的含蓄蕴藉,馀味无穷。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样浅近自然的语言,虽不饰雕琢,但异常精炼,含义丰富,同样馀味无穷。透过这段爱情,我们可以发现隐藏在其后的是隐隐约约动乱时代的影子,时代造成了这爱情的悲哀。别愁离恨越是深痛,爱情越是始终不渝,动乱之世的这份感情就越是悲哀,越是伤感。

面对同样的离愁别恨,《青青河畔草》中的思妇少了矜持、顾忌与克制,大好的春光触动了她的孤单寂寞,单纯直率的发出“空床难独守”的喟叹。

诗的开头六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巧妙的运用叠字,深得乐府民歌的神韵,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如同春天般美丽姣好的女子形象。人物与环境气氛和谐统一,给人明朗单纯之感。诗的下半,“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向我们表明思妇的感情也是明朗单纯的。至此,人物、环境和感情都统一在明朗单纯的氛围中了,我们不得不为诗人善描摹刻化的妙笔所折服。然而,这强烈的明朗单纯的感情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丝毫的喜悦,相反,总是让我们感到这份感情是异常孤独悲哀的,让人不觉就因同情而感伤起来。

《孟冬寒气至》是以思妇收到的书信起兴发端,描写寒冬长夜里的深闺思妇怅望星空的遥思,别愁离恨的心底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情。

诗的前半写景,景中含情,露出深闺寂寞的情怀,也为怀人念远作了渲染。“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懼君不识察”,这自然浅切的语言,传达出思妇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对于丈夫三年前的书札,她仍爱如至宝。为什么?因为书札上留有丈夫的笔迹,书札上留有丈夫的话语。诗人巧妙的直接引用书札上的话语“长相思”与“久别离”,来表达对丈夫的深切思念,给我们一种错觉——好像是写丈夫刻骨的相思与久别的怨恨,而不是写思妇思夫心切。

其实正好相反,这种度人怀己的错觉欲盖弥彰,思妇的深切思念与深痛哀怨不言自明。而且,直接引用书信话语,通过书信体面对面交流的亲近感,拉近了距离,有直诉之畅怀而无转述之阻隔,有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让我们身临其境的体会思妇久别离的伤感情怀。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真切感受到思妇对这份爱情的珍惜与心中留存的良愿,她要用她的深情,使我们感受到思妇对这份爱情的珍惜与心中留存的良愿,她要用她的深情,使我们感受到她相信无可奈何的长久离别背后,丈夫一如三年前深爱自己,相信彼此的爱情真实永恒。然而,这“一心抱区区”的思妇仍担心丈夫不能识察自己的真情,上述离情更显得沉重而悲哀。

《凛凛岁云暮》中的思妇,也因丈夫久别不归,深深的思念由现实入梦,梦境的无情惊醒思妇,但她不甘心只是一梦,怀疑良人未必走远……似梦非梦、似醒非醒的她,只觉凉风拂面,蝼蛄满耳,泪水不觉沾湿双扉。这梦醒的惆怅加深了梦的感伤。藉着梦境的描写,诗人用亦幻亦真的笔触向我们揭开思妇因梦而来的感伤,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在惝恍迷离的幻梦中获得的片刻安慰与凉风凄厉的岁暮里落得的泪沾双扉——虚与实的相互交叉与对比之中,我们不知不觉也为思妇的孤寂与愁情而黯然泪下了。诗人用他寓现实于梦幻之中的浪漫手法深深打动许多人的心,赢得后世人的同情与赞美。

《客从远方来》从远方的丈夫寄来的“一端绮”起兴发端,思妇体会到丈夫无言的深情,“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一语双关,着棉,想到绵长的相思;缘边,想到难解的姻缘。虽两地阻隔,但两情契合。虽然如此,这段欢悦的表现和真挚的爱情里面的潜台词依然是无尽的别离的伤感。正如朱筠所说:“‘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于不能合欢时作合欢想,口中是喜,心里是悲;更‘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无中生有,奇绝,幻绝。说至此,一似方成鸾交,未曾别离者。结曰‘谁能’,形神俱忘矣。又谁知不能别离者现已别离。”(《古诗十九首说》)

面对久离别,新婚的妻子有一种别样的愁怨:《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罗。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何来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由竹、泰山想到爱情坚固,由兔丝、女罗想到两情缱绻,相会有期。对丈夫的万般思念,由于终等无归,联想到蕙兰花,不禁顾影自怜,青春不再的感伤随时光的流转蔓延开来。即使是结尾的自慰之词,也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

这以上,是不同思妇面对离愁别恨的不同表现,然而共同的是思妇独处的精神苦闷,“担心游子喜新厌旧,担心真情不被对方省察,担心外力离间”(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274页)。这些不同女性的精神生活反映了处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共同的悲哀。

《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树》都是以采择芳条鲜花赠人起兴发端的诗歌,只不过一篇是游子诗,一篇是思妇歌,表现的都是缠绵悱恻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失意之余思乡怀妻,欲归不得的怅惘之情使他忧伤不已。这份相思里面透露出的感伤情绪让我们不禁想起动乱时代的人们流离失所、有家不得归的共同悲哀。《庭中有奇树》写思妇念远。看到朝夕相见的奇树又开了花,思妇想要送给远方的丈夫,但“路远莫致”,徒留伤感。陆时雍评《古诗十九首》说它“深衷浅貌,语短情长”(《古诗镜》),本诗可谓是最典型的一首。

本来古代男女因接触社会面不一样,对别离相思的感受也不尽相同。男子生活比较丰富,他们的羁旅愁情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而女子,处于深深庭院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相思时刻煎熬着她们孤独寂寞的心灵。忧伤单调的生活,使她们对时间变换、节序转移特别敏感。“奇树”之花固然美好,终因“路远莫致”,只引起良辰美景虚设的久别伤感,徒然罢了,所以,在思妇的心目中,它是没有“贵”可言的。这简短的怨恨的语言中,隐藏的是思妇心中深深的思念之情,是不言苦处而苦处自显的感伤之情。

《迢迢牵牛星》从女子的哀怨着笔,写天上的牛女双星,尽诉人间别离之情。牵牛、织女首见于《诗经·大东》,到了东汉末年,把两星说成夫妇,他们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染上悲剧色彩。这首诗就是最有力的表现。牵牛、织女离别的悲哀,是他们无法支配自己的生活,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这首诗从想像出发,抒写男女离别之情,通篇写景,而情寓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关键是这些景紧扣织女形象和现实描写,虽是泛泛写景,但织女的离愁伤感轻轻点出。这使得本自无情的天上双星,居然像人间绸缪的夫妇,情景相生,妙似天成。

本首诗巧妙运用叠字,民歌的神韵更是给织女平添了一段人间风采。同时,字里行间溢出一股浓浓的浪漫气息。越是如此,现实中夫妇的离别愈使人感到不堪忍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牛女的咫尺天涯的感伤正是人间夫妇感情交流受阻的真实写照。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思妇形象都是孤独的,和游子相比,思妇更孤独。所以,游子假女子之手写思妇之情,一方面这些思妇同而不同的情怀暂时可以抚慰他们的伤口,一方面则加深了他们感伤的情绪。

人生无常 及时行乐

风雨飘摇的汉末,由于时代扰攘,安定生活的不可能,追求仕宦的无成,游子有家而归不得,他们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在现实的不断打击下,实现理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他们彷徨、苦闷,眼见前路迷茫,他们心头充满了被压抑的悲哀与感伤,满腹里积蓄的全是失意人的愤慨与不平。在这黯淡的环境下,怀着一颗黯淡的心,他们满眼是黯淡:景物如此,多凄清的秋冬,即便是“东风摇百草”的春天(《回车驾言迈》)也被涂抹了一层黯淡的色彩,显得冷寞悲凉。

所以,他们对季节的变化、时序的迁移有特别敏感的体验。不管是一天“昼短夜苦长”(《生年不满百》)、一年“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死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还是一生“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在他们看来,都是孤独、惆怅、失落和愁苦的。他们赋予不同时节不同的愁思,这愁思如轻烟薄雾似的弥漫开来,处处散发的都是感伤情调。

然而,这些还不是致命的悲哀,最令他们感伤的是人生无常的悲哀。他们深切体味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情调是悲哀深沉的。只有处于乱离时代,生活上无出路,并且无处排遣苦闷的人们才会迫切意识到生命短促是切身而又无奈的悲哀。当传统的种种道德、信仰、观念等等与社会现实发生极大矛盾时,这些传统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只有在内心喟叹与感伤。既然一切“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只有人必然是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李泽厚《美的历程》第89页),那么怎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自然而然,及时行乐成了他们排遣种种困惑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青青陵上柏》写失意之士见京都之繁华,抒发落寞的不平与不满之感。这是一篇触景生情之作,诗从“青青陵上柏”与“磊磊涧中石”起兴,想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份人生无常的感触使得诗人郁郁寡欢,希望通过出游来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不料“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的洛阳,“两宫”“双阙”华美外表下掩盖的全是互相勾结、朋比为奸的丑恶现象。

“冠盖自相索”的黑暗现实使得“斗酒相娱乐”的贫贱之士无法跨越无形的鸿沟,两相对照,这悲痛的个人遭遇引发出诗人满腔的不平。富贵之人与贫贱之士的高下对比,使得诗人对得意者的嚣张气焰与失意者的孤独落寞有了更切身的体会,感伤情绪愈演愈烈。这么一来,行乐亦不乐,全诗隐隐露出繁华背后的没落感,伤感的情绪正自荡漾在失意人的胸怀。

《东城高且长》写满怀苦闷的失意人见东城一带的萧索景色,不禁暗自感伤,只好借声色之娱去排遣。“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眼前景物的变化,使诗人感到“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时光的流逝令他触目惊心。外界的自然事物无一不被诗人染上一层感伤色彩,就连“晨风”也“怀苦心”,“蟋蟀”也“伤局促”,我们似乎看到一个苦闷憔悴的失意人的孤独身影。现实处境的空虚无着让诗人想到“荡涤放情志”,他选择了追求燕赵佳人。这些“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的佳人是以歌唱娱乐的倡家女,大多来自燕赵之地。由于处于被玩弄的地位,且身处乱世,调笑生活令她们内心深处的苦痛悲哀与日逐增,理出“音响一何悲”的曲子纯属正常。关键是这曲子正好触动满怀苦楚的诗人的心弦,他“沉吟踯躅”,希望与之成为“双飞燕”,同室而居。正所谓“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通过这行乐情节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孤独无聊和苦闷悲哀的感伤情绪。

《驱车上东门》写游荡洛阳的失意者见北邙山坟墓而触发的感慨。诗人登上城东门,遥望郭北的墓地,只见白杨萧萧,松柏凋零,一派肃杀萧索的景象。诗人把这荒凉的景象与长眠于地下的“陈死人”联系起来,让人感到死去的悲哀、凄凉和可怕,见出生命的宝贵;又把这些和“年命如朝露”的现实人生联系起来,见出生命的短暂。生命宝贵而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哀使诗人感到死亡的严重威胁,更热爱留恋有限的生年。残酷的现实使诗人正视生命的存在,认为“服食求神仙”于事无补,还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抓紧时间尽情享受!这充满浓厚的是人生无常的感伤,表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无奈和悲哀!

乱世人生,朝不保夕,即使长寿也不满百年,不必“常怀千岁忧”,况且“昼短夜苦长”,这些话语表面看来似乎是说明一些道理,其实只是诗人一时的人生感慨,是感情起伏的波澜。诗人对人生无常的忧虑、苦闷和感伤化而为一种感情的冲动,不禁脱口而出“何不秉烛游”。他以为找到了一种解脱方式,就是“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还嘲笑那些爱惜身外钱财的人,认为他们愚蠢,是可怜可笑的。这行乐的表现看来是洒脱的,放荡的,不假雕饰的语言中透露出坦率、直接和干脆。诗以“仙人王子乔”的传说作结,全诗因之平添了浪漫色彩。然而在“难可与等期”的幽长叹惋声中,我们除了知道诗人不相信神仙迷信而外,还觉察出了诗人身处现世深感不幸但又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古诗十九首》中,社会动乱,仕宦无成,生活无着,朋友无依,有家不能归的无奈,爱情的孤寂,人生无常的悲哀以及及时行乐的惆怅,处处透露出感伤的情绪;伤时、忧生、忧世的字里行间里跳动着的是伤感孤寂的灵魂。

诗人的情感之中渗透着对人的生存价值和生死观的怀疑,对充满危机的动荡时局的多重失望和无限感伤。而《古诗十九首》中的艺术手法和创新艺术都是为了表现这个感伤的基调。这个感伤的基调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也是他们自己赋予自己的,客观和主观两个条件同时作用,才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在新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没有真正形成以前,这种感伤的情绪就不会自动隐去。

《古诗十九首》就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下层知识分子努力对生命价值、人生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的产物。因此,其中的感伤情调并没有使之流入颓废腐败一类的作品里。相反,经后世三曹、建安诗人直到陶渊明等人的继承和发展,越来越掩饰不住其中蕴藏着的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深度积极情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2003年春

参考书目: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

李泽厚《美的历程》五魏晋风度

文物出版社1981年3月

赵澧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修订本欧美卷

南开大学出版1998年10月

附:古诗十九首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古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视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懼君不识察。

凛凛岁云暮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

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罗。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何来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苑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中带,沉吟了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墓;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万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作者简介

落叶半床:真名张琴。安徽人。贪玩、好静,喜欢大自然,闲来偶尔写几个字,如此而已。

个人公众号:半纸年华

微信号:luoye-banchuan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