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从唐诗中追寻唐代茶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最早种植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早在神农氏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茶的药用功效,并开始利用茶了。茶因其性清雅,有修身养性之功效,深受文人的喜爱,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茶兴于唐”,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经济文化璀璨,而饮茶的习气也从南方传到北方,荼饮之风极盛,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唐朝是茶文化兴起的时期,不少诗人爱茶、嗜茶、不可一日无茶,促使了唐代茶艺以及茶道的发展。在唐代,儒释道三家互相吸收融合发展,形成于唐代的茶道,自然也难免打上三家的烙印,唐代茶道蕴含着儒家的和与礼、佛家的清与寂、道家的自然与养生,充满了哲理气息。

一、唐代茶具

唐代时期,开始出现专门的饮茶工具——茶具。在唐之前,茶器和煮器、酒器相互混用,并未分开使用,到了唐代,陆羽作《茶经》,规范饮茶之法,并形成了整套的烹茶工艺,因此,出现了一整套独立使用的茶具。陆羽规定的这套茶具,在唐代流传甚广,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一书中记载:“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唐代饮茶,首要便是煎水,煎水需要用到两种工具:盛水工具和烧火工具,也就是鼎和炉。鼎,质地多样,一般分为金属制成的鼎、石鼎和陶鼎三种类型,其中金属制成的鼎最为广泛,以龙州和舒州一带最为有名,从皮日休的“龙舒有良匠,铸此嘉成样”可以看出。此外,石鼎也是常用的煮茶工具,一般是闲适的文人以及隐士使用,充满了生活气息。

茶炉,又称风炉,功能相当于灶,是用来烹茶烧火的。陆羽在《茶经》中也对茶炉有过详细的记载,“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污堤,凡三足。”贯休的《桐江闲居作十二首》中写道:“静室焚檀印,深炉烧铁瓶。”静室焚檀,柏根煮茶,体现了僧家怡静和美的心境。

茶碗,也称茶瓯,在唐代茶具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唐人非常讲究茶瓶的制作,这与当时饮茶艺术的提高是分不开的,这证明当时唐人已经开始欣赏茶汤的色彩之美了。唐代茶碗以南方越窑的青瓷和北方邢州的白瓷最为有名。陆羽非常推崇越窑的青瓷,《茶经·四之器》中写道:

“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二也。”

经过陆羽的宣扬,越窑青瓷已经成为唐代文人士大夫最喜欢的茶瓯,“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用越瓯泡蒙顶茗茶,绿色的茶杯映衬如白玉般的茶饽,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越窑青瓷又以秘色瓷为上品,秘色瓷因其颜色罕见,釉药配方、制作工艺皆不外传而得名。“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以说是形容秘色瓷的神来之笔,而晚唐时期,秘色瓷成为进贡朝廷的贡品,一般人自然是无福消受。

二、唐代饮茶法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规范了煮茶的方法,被称为陆羽煎茶法,成为唐代风靡一时的品饮之法。煎茶法包括煎水、碾茶、投茶和品茶四道主要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许多讲究和品评标准。

陆羽饮茶法注重煎水,有“三沸”之说,水经过三沸泡出的茶汤称为“三沸之汤”。煮时,水刚开,有像鱼目的小泡并发出轻微的响声,这是第一沸。锅的边缘有泡沫连珠般的往上冒,这是第二沸,如皮日休《茶中杂咏》“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第三沸时,水波翻腾,若再继续煮,水就老了,味道不佳,不宜饮用。三沸除了用眼观察外,有经验的人也通过听水沸腾的声音来辨别水的沸腾程度。唐诗中一般用松声和雨声来形容水沸时的声音。如刘禹锡的“骤雨松声入鼎来”,用骤雨和松声形象生动的写了第三沸。

茶饼烤好后,装进纸袋里,然后用碾茶器碾成细小的颗粒,这就是碾茶。“拒碾干声细,撑封利颖斜”,烤好的茶叶,十分干燥,碾时发出细细的声音。茶碾好之后,讲究的茶人还要用茶筛来进行筛落,从“碾雕白玉,罗织红纱”中可以知道罗底部是用纱质材料制成的。上品茶叶碾后的茶末一般是金黄色的,诗人李群玉的“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松花是淡黄色的细粉,质轻宜飞扬,用松花对照茶粉,突出其颜色金黄喜人,粉末轻嫩的特征。

投茶是煮茶的关键工序,直接关系着茶汤的品味。陆羽在茶经中,对投茶做了十分详细的交代,在一沸时放入椒盐,二沸时,要从锅里舀出一瓢水然后把碾好的茶末放入水中,同时搅动,让茶末沉入水中,这个过程被称为“击拂”,越晚初盛蜀茶新,薄云轻处揽来匀”就写了击拂的过程。

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茶汤出现饽沫,唐人称饽沫为“精华”,并将其视作茶汤中最有价值的成分,到三沸时,需将先前出的水倒入锅中,以免熬煮过度,茶汤苦涩,陆羽在茶经中将这一过程称作“育华”。

唐人对品茶之法也颇为讲究,陆羽在《茶经》中对此作出了专门的规范,“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唐代诗人除了遵循陆羽所创品茶技法之外,对饮茶的环境和氛围也十分讲究。宫廷多设茶宴,文人雅士以及山僧则喜茶会、茶集,以茶助诗性,以诗雅茶事。如鲍君徽《东亭茶宴》描写了宫廷茶宴浑然古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雍然大度: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除此之外,江南茶会文人气息非常浓郁,在花好月圆之夜,文人聚集,传茶行令,风雅清流,充满诗情画意,颜真卿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便记叙了这种江南茶会。

三、唐代茗粥与唐末点茶法

若粥,又叫茶粥,唐代之前就已经有了吃“茗粥”的说法,晋代傅咸在《司隶校尉教》中记载“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到了唐代,虽然陆羽认为茗粥有如沟渠废水,但是喜吃茗粥者,还是大有人在,茗粥不仅并未从民间绝迹,反而文人和皇室也有此习俗流传。如盛唐储光義《吃茗粥作》“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唐人煮茶粥时习惯放入盐和姜。

而唐德宗所饮的茶粥,做法又独出心裁,与众不同了,他喜欢把茶和奶一同放在锅里熬,类似于今天蒙古族的酥油茶,史书记载:“皇孙奉节王煎茶加酥、椒之类。”奉节王就是德宗李适。德宗的大臣李泌也曾作诗记录了德宗独创的煮茗粥之法:“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水乳交融的情状。

点茶法盛行于宋,在唐诗中虽然没有关点茶的诗篇,但是唐末茶史资料却有生动记载。唐代茶学家苏廙在《十六汤品》一书中记载:“且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茗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六分,万一快泻而深积之,茶安在哉!”在瓯盏之中沏茶,因未用瓶缶,可以认为是点茶的雏形。

另外,唐代画家张萱所作《明皇合乐图》也可作为唐代点茶的佐证,画中绘有大盆,里边装满冲好的茶汤,一名仕女正在分茶。显然是先投茶末入盆,然后用煮水冲泡的,这些说明了晚唐时期,已经有点茶的雏形了。

四、儒释道三家对唐茶道的影响

唐代茶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茶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不仅对茗茶、佳水、精美的器皿,茶汤的色、味,非常讲究,而且还逐步开始追求心灵的感受,把饮茶发展成一种精神境界上和哲理层面上的追求,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教化功能的哲学,这就是茶道。

在唐代,儒释道三家并重,三家的文化观点开始相互融合,而推动三教合流的主体力量就是唐代的知识分子。正是这些知识分子,在饮茶过程中,无意识的流露出个人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象,通过茶事活动表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饮茶从单纯的物质消费上升到精神领域。儒家中庸仁礼的人生境界,佛家清寂空灵的禅语境界,道家清静无为的自然境界,相互融合,组成了大唐茶道的基本格调。

儒家信奉中庸的处世之道,而茶叶深受自然的钟爱,不仅性洁,高雅,且具有儒家的中和特性,因此备受儒家的推崇。儒家在人际关系方面讲究“仁礼”,其中仁是君子的德行原则,而礼则是涵养德行的伦理规范。茶因其“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的特性,被用来招待宾客、馈赠亲友以及聚会联谊,从而体现了儒家倡导的“表敬意”、“利礼仁”的社会教化功用。如贯休的“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冰。”生动的写出了文人之间以茶会友的淡泊志趣。

茶以及和寺庙的香、磬等物一般常见。因茶有醒睡提神的功效,可以助僧人禅定修行,因此在寺庙中很流行,佛门信徒众多,僧人以茶招待,后来茶逐渐流入市井,成为备受唐人欢迎的饮料。由此可见,佛家与唐代茶道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

“茶禅一味”是茶道和佛家关系的最好体现。僧人禅定入静,需摒弃杂念,专注一心,从而进入静虑解脱的状态,茶人品茶,也是从品茶的过程中追求空灵澄净,物我相忘的境界,而这与佛家空灵寂静的禅境是一致的。

道教注重自然,强调一切应顺应自然规律,这种思想对茶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饮茶时对自然的亲近,以及品茗过程中在思想、感情方面与自然的共鸣,以及渴望通过茶事活动获取心灵的清静自然,悟得自然和人生的真谛,比如诗人曹松《宿溪僧院》:

煎茶留静者,靠月坐苍山。

露白钟寻定,萤多户未关。

品茗之时,独自在悠然淡雅的环境中,体会自然的奥妙和人生的真谛,使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从而领悟到茶道的奥妙。

五、茶道与养生之道

到了唐代,由于茶文化的普及,使得众多文人雅士参与其中,茶的文化韵味就更加浓郁,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茶道,与此同时,人们还开始注重茶的养生功效,将茶道与养生医学结合起来,使茶道内涵更加广泛。

早在汉代,对茶叶养生的功效,不少古籍就有了相应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写道:“茶味苦,饮之使人溢思、少卧、轻身、明目”,除了医学家之外,唐代诗人嗜茶、爱茶,在长期品饮的过程中也对茶叶的药用功效和养生功效有了深刻的了解。

茶性凉,可以清心爽神,其味甘香清,可以振奋人的精神,从而思维活跃,神清气爽,不欲睡眠。刘言史的“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形象的写出了饮茶之后,昏昏欲睡之乏态便消失殆尽的场景。中国文人一般都好茶兼好酒,如“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就是唐代第一首茶诗的创作者,所以中国文人对茶的解酒功效也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姚合的“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明确的指出茶能解酒,酒微醉之后,饮一瓶蜀茶,酒醉即醒,顿觉身体轻爽。

中医称,茶叶之气轻浮发散,既可泄暑热之邪,又能下泄膀腕之水,除湿气,清热,止渴生津,因而具有解暑的功效。“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在盛唐时期,唐人就已经懂得利用茶汤驱除暑热了。另外唐诗中还提到茶具有治病、消气祛烦静心的功效,“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写饮茶能怯除疾病,洗涤胸中忧闷;“洗我胸中幽思清,鬼神应愁歌欲成”,饮茶可以清除胸中的杂念,从而心静烦恼破除。

小结

在唐代,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饮料,饮茶也不仅仅只是等同于柴米油盐的生活项目,而是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在唐代知识分子眼中,饮茶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品茗技艺也从无到有,发展到了比较精湛的程度。随着茶业经济的发展,饮茶技艺的提高,更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由此产生了茶道。在中国人的心中,“道”是一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生命哲学,因此不轻言“道”。在中国所有的饮食文化中,只有茶能谓之为茶道,因为茶在长期的品饮过程中已经与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深刻的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生志趣。

相关参考资料:《茶经》、《中国茶文化》、《唐茶道的文化特征》

(0)

相关推荐

  • 粥一下,煎一下,点一下,泡茶,茶还是那个茶吗?

    茗粥? 煎茶? 点茶?  如茶工作室 四月茶会开启  2021年4月17日星期六. 晚上八点,在一曲<一叶知心>中,如茶工作室的四月第二场茶会正式开始. 本次茶会是一次尝试,通过生煮鲜叶的 ...

  • 访谈丨唐公子:当下的每一杯茶都是千载难逢

    那时是徽州的六月,我因一次外出采风认识唐公子,以为他是一位僧人,清瘦模样,戴着一串佛珠,言语清简.后来才得知他是爱茶的人.写下文字的人.也许是这类人所呈现的感觉都是如此,他们没有强烈的自我,如同月夜下 ...

  • 宋伯胤:对唐代茶文化理念的断想

    最近,读到日本"文学修士"冈仓天心(公元1862-1913年)在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写成的<说茶>(The Book of Tea)中文译本.读后首先感到的是正如 ...

  • 从“胡辣汤”到水泡茶:还原古人喝茶的仪式感

    本 文 约 361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min 现在的人喝茶,只需要放一个茶包,开水一冲就好了,简单迅速.讲究一些的,就备一套茶具,过几道水,引得围观的人拍掌叫好. 但是,和古人喝茶相比,我们 ...

  • 世人皆晓茶圣陆羽出自唐代,但你可知宋代才是中华茶文化的巅峰?

    自中唐时期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饮茶之风便风靡于神州大地,堪称"比屋之饮",即家家户户都饮茶之意.但是中国茶文化的极盛时期却是在其后的宋代,点茶之法,斗茶之风均兴 ...

  • ​老茶客|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老茶客谈茶 作者:许芳林 喝了几十年茶,从年轻喝到现在,直到几年前,才给自己封了个<老茶客>的称号.老茶客不但老,而且还有一肚子喝茶的心得体会,想向大家诉说. ...

  •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从唐宋茶诗看古代文人的哲理追求

    古人对茶叶的情感十分浓郁,由茶叶而发展出的茶道.茶艺等茶文化,都透露出对茶的深厚情感.饮茶在古代是一种高雅的风尚,文人在品茗作赋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友谊交流以及情感升华.茶文化的氛围与诗文创作的结合,使 ...

  • 煲里乾坤大,饭中日月长

    追着朋友索要地址. 他说蛇口有家老店,做煲仔饭二十几年,门口天天排长龙. 不可不尝. 想起另一个朋友说她老公:"哪里开了一家店,他都非得去尝尝!" 同道中人啊,都是对美食有着强烈的 ...

  • 醉酒: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二目有神盯对手,五指快捷似猿猴,口不离杯喧声嚣,斩关夺魁誓不休.酒一粘唇,关于酒的"飞花令"便脱口而出,顺畅.酣畅,兼带几分舒畅.一杯酒,诗一首:两杯酒,话春秋:三杯酒,情义厚:四 ...

  •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题沈荡酒厂.最近,欠下了太多诗债. 沈荡水悠悠,香醪解客愁. 封成春气味,融作雪绵柔. 古制流芳永,新醅一醉酬. 无穷杯底意,不尽是忘忧. 

  • 醉里乾坤大,酒中日月长

    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古人饮酒,讲得是一个情趣,喝酒是要写文章的,很多的优美的古诗词都是酒后所作. 现在酒场就失了情趣,有酒而无诗了. 酒场规矩倒是定下了,主陪.副陪.主宾 ...

  • 酒里乾坤大,从酒的起源、传说,说说酒里都有哪些乾坤

    酒里乾坤大,从酒的起源.传说,说说酒里都有哪些乾坤 话说"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说起酒文化,洋洋洒洒一箩筐:"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

  • "字"里乾坤大

    我国古代有本字典<说文解字>,到底什么是字?为什么要说"文"解"字"? "字"的古文字形体: 就是房子下面有个孩子,所以,< ...

  • 字里乾坤大,文中日月长:我的汉字世界之旅

    字里乾坤大,文中日月长:我的汉字世界之旅 林志强 我1986年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了两年,于1988年考上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专业是语言文字学,方向是古文字学.虽然此前一直在读书,常常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