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镍都:这片土地仍在续写新的传奇
孔雀石
公元1958年的5月,刚刚成立还不足九年的新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是绿意融融,甚至有了几分暑意,然而在中国西北的戈壁滩上,时光仿佛冻结了,这里还是荒草凄凄、异常寒冷。
此时,甘肃省煤炭工业局145煤田地质队的地质员唐东福和郭春山正在大西北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山村——白家咀村附近的黑虎山上进行放射性普查。
1955年
新中国决定研制自己的原子弹。当时全中国的许多地质勘探队伍都多了一项秘密任务——寻找放射性铀矿。
在一处无名山头他们发现了一堆露出地表、表层充满绿色氧化物的石块,两人判断这可能是含铜的孔雀石,就将采集到的标本仔细的装进了背包中。
回到了驻地,他们马上将这块样品送到了永昌县政府设在河西堡铁厂的报矿点。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块地质学上称之为孔雀石的小小石头,不次于在中国工业史上投下了一枚原子弹。
1958年10月7日
已经是祁连山地质队一分队队长、技术负责人的汤中立,带领巡回检查组来到了当时隶属于武威地区的永昌县,在向县委书记王法虎汇报找矿工作后,来到了河西堡铁厂报矿点,在这里他见到了当地群众报送的矿石样品,这其中唐东富、郭春山报送的孔雀石样品引起了汤中立的兴趣。
问清矿石标本的来历后,汤中立、王全仓和其他同事一行五人,立即驱车赶到永昌县145煤田地质队队部,在得知唐东福等人的工作地点后,又马上赶往宁远堡一个叫“白家咀子”的起伏山冈寻找报矿人唐东福。
汤中立等人采集了样品后天色渐黑,只能无奈地下山。通过目测,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希望,这里可能是一处大型的铜矿床。
第二天一早,兴奋的五位地质队员立刻爬上黑虎山,在初秋的朝阳中仔细的追溯矿源。他们找到了三个矿石堆,发现了许多绿色氧化矿物。
随后的两天里,他们不断地寻找矿石露头、采集样品、勾绘地质草图,随着工作不断深入他们也越来越兴奋。
汤中立叮嘱王全仓看住这条矿脉,他自己怀揣两块孔雀石标本,带着兴奋的心情赶往远在酒泉的队部。
在酒泉祁连山地质队的队部里,时任祁连山地质队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的陈鑫恰好看到了这块矿石,做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指示——“要特别注意,化验矿石中是否含有镍元素”。
几天后,化验结果出来了,陈鑫也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带着这份化验单立即从酒泉夜行400多公里,赶到了永昌县白家咀子村。
这张化验单证实从白家咀黑虎山上采集到的矿石标本中铜、镍均达到工业品位。
从此,揭开了金川镍矿发现的序曲,它标志着中国缺镍少钴时代的终结,探矿的隆隆钻机声也震碎了敌对势力对共和国的封锁。
镍——对于新中国意义重大。
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1955年以来先后建立起来的马宗山队、花牛山队、硫磺山队等9支地质队伍合并到了祁连山地质队,使得祁连山地质队迅速壮大起来。到1959年职工已发展到近千人,开动钻机20台。一时间,龙首山下钻机轰鸣、红旗招展、人头攒动、捷报频传。
为了便于勘探,永昌镍矿地勘组将整个龙首山划分为4个矿区,发现孔雀石标本的一矿区实验性钻探初战告捷。
1959年4月15日
为了加快镍矿的勘探进程,祁连山地质队队部又从酒泉迁至了永昌县白家咀子。
1962年5月
由于粮食紧张,全国许多正在建设中的大型企业纷纷下马。此时永昌铜镍矿的开发建设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一股“下马风”吹到了金川,更使人心浮动。
冶金工业部得知这个消息后,召开了紧急会议,认为我国严重缺镍,以至于影响军工生产,坚决不同意金川下马。
1963年10月
永昌铜镍矿一矿区正式出矿。
1964年
生产出了首批电解镍22吨。
一家消息灵通的外国报纸报道:“在中国的西北方,出现了一座提炼铂族金属的简陋工棚”。
1964年8月至1965年9月
在祁连山地质队提供的详实数据中,一矿区先后进行了三次露天矿岩石松动性大爆破,实现了井下和露天联合开采,大大缩短了金川矿山建设的周期。而此时,祁连山地质队的队员们已经全部开拔到仅隔着一条山沟的三矿区和四矿区进行最后的地质编录和铜镍储量计算。
新中国镍钴工业的开发建设,几乎与矿山的勘探同步进行。
戈壁滩上发现孔雀石,蕴含着丰富的镍元素。这一消息传到北京,党中央和国务院立刻做出战略性决策,责成冶金工业部组织精干力量加快开发建设永昌镍矿。
1959年6月
冶金工业部根据祁连山地质队提供的第一份镍储量报告,抽调精兵强将汇聚金川,永昌镍矿正式挂牌成立,到1961年更名为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再到1964年第一条冶炼生产流程建成投产,并成功生产出高冰镍2041吨、电解镍22.43吨,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只用了5年的时间就奠定了中国镍钴生产工艺技术体系的初始基础。
一座由我国自行勘探、设计、施工和全部利用国产设备的采、选、冶联合企业,崛起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这是在困难时期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从1958年的秋天算起到1965年,祁连山地质队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完成了一矿区、三矿区和四矿区的勘探,为国家探明镍储量112万吨,铜55万吨。相当于为国家找出了22个大型镍矿,11个大型铜矿,为新中国摘掉了贫镍的帽子。
1965年
第四矿区勘探结束,勘探证实是规模有限的贫矿后,地质工作者们将目光投向了二矿区。
其实,早在1959年至1960年间,地质工作者们就已经对二矿区进行过摸底探矿,但结果却让人失望。
整个二矿区地表无任何矿化显示。打了19个普查钻孔,除东部见到贫矿体外,大多数钻孔落空,且西部的超基性岩体有封闭的趋势。此时,一矿区、三矿区和四矿区已经探明,如果不进行深部找矿,意味着地质队就要撤出金川。
何去何从,年轻的中国地质勘探者们面临抉择。
最初的勘探结果是令人失望的,现在又要回过头来继续勘探二矿区,祁连山地质队内部产生了严重分歧。
形势极为严峻!是停钻终孔还是继续打下去?
祁连山地质队召开了紧急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会议最终结果暂不停钻,向省地矿局汇报。
从1958年到1972年,汤中立在金川奋斗了整整14年,为金川一、二、三、四矿区的地质勘探和设计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两年后的1974年
甘肃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对金川铜镍矿的勘探全部结束,满载荣誉撤离金川。
16年来,第六地质队艰苦创业,累计钻孔深度为18.3万米,相当于钻透了21.3座珠穆朗玛峰,向国家提交了一个除镍铜钴外还含有铂、钯、锇、铱、钌、铑、金、银等20余种元素伴生的世界第三大硫化铜镍矿床。
16个春秋的成就是辉煌的,甘肃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的丰功伟绩永远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
一块儿无意中发现的孔雀石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金川镍矿的发现催生了世界500强企业金川集团公司,也让因企设市的金昌市崛起在祁连山下。金昌市没有忘记镍都建设和发展史上的功臣。这是矗立在金昌市金川公园内的镍都开拓者纪念碑,陈鑫、汤中立的名字,作为镍都开拓者的代表被镌刻其上。直到今天,他们发现、勘探出的镍矿,仍然在地下深处源源不断的开采中,为共和国的工业振新和科技强国做出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孕育了孔雀石的那片土地已是沧海桑田
中国镍都巍然屹立
西部花城绚烂多姿
这片土地仍在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