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当上魏王不久,某日召见司马懿,问道:...
曹丕当上魏王不久,某日召见司马懿,问道:把那汉献帝撤掉如何?司马懿答道:'这事儿不难,但影响不好。'曹丕诡异一笑:那如何做得更漂亮?'
司马懿完全明白曹丕的心思,说道:'这事儿,刘备和孙权一定会建立分庭抗礼的政权。'
'难道刘备和孙权现在听汉王室的话吗?'曹丕反问道。
司马懿见曹丕的决心已定,便搁置了分歧,开始谋划称帝的方式。
'自古改朝换代的模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武力征讨,一种是和平禅让。武力征讨需要理由,而和平禅让是比较理想的模式。'司马懿献计道。
曹丕狡黠一笑:'司马大人说得有理,此事便交由司马大人办理吧。'
在回家的路上,司马懿想: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自己只不过是当一回推手罢了。曹丕称帝对自己百利而无一害,于是开始琢磨如何逼宫。
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觑,谁主导了舆论,谁就有最后获胜的希望。所以,司马懿决定制造舆论,给汉献帝施加压力。
于是,司马懿便开始在朝中寻找一个敢于冒天下大不韪的'勇士',他的目光最终锁定在左中郎将李伏身上。
这个李伏本来是张鲁的部下,刚找了新东家,正急着秀一把呢。在司马懿的暗示下,李伏决定做第一个劝曹丕称帝的人。他引用《玉版》(有关预测学的著作)的预言,大肆宣扬曹丕称帝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曹丕内心非常渴望当皇帝,但想到李伏人微言轻,火候还未到,对文武百官说:'吾德行浅薄,不能担此大任,不过大家可以讨论一下李伏的这份上书。'
既然魏王拒绝称帝,为何还要讨论?这下百官们都知道曹丕内心打什么主意了。
了解了主子的意图后,下面的人就好办事了。接着,侍中刘晔、辛毗,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黄门侍郎王毖、董遇等人联名上书,从汉末以来天下大乱的历史现状出发,证明汉朝已经失德,恳请曹丕称帝,拯救万民。
曹丕的态度依然如故:'强壮的小牛像老虎,恶草的幼苗像庄稼,现在的情况有些似是而非。'
狡猾的曹丕此言在暗示百官们,你们说我是真命天子,我就成真命天子了吗?现在缺少服众的内容。
太史丞许芝会意,从众多典籍和官方的旧档案中,寻找曹丕今年当皇帝的预言,最后证明:曹丕就是真命天子。
当舆论的导向对曹丕非常有利,称帝的火候差不多时,曹丕依旧拒绝百官的好意,还说自己是天底下无德和卑贱之人。
司马懿这下有些蒙了,他开始琢磨曹丕到底还想要什么,这日,跑去晋见曹丕:魏王称帝,是顺应天命民心,您这到底是何故?'
听完司马懿的话,曹丕哈哈大笑:'难道连司马大人都不明白吗,我这一个人唱的是哪出?'
这下司马懿一下子明白了,这出戏曹丕一个人是唱不起来的,必须有东汉现任皇帝刘协的配合。
刘协当了三十年的皇帝,过着憋屈的生活,虽然也挣扎过,但得到的是让人撕心裂肺的打击,刘协的伏皇后、董贵人以及他的两个儿子都拜他所赐,死得很惨。
刘协早已厌倦这种傀儡帝王的生活,随时等着被取而代之。司马懿的出现,刘协没有丝毫的犹豫,因为他没有资格说不,也不想说不。
公元220年十月,刘协便下了道禅让诏书,请曹丕顺应天命民心。曹丕这下乐了,不是我赶你下台,夺你皇位,而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曹丕心里虽乐开怀,但并没有立马称帝,刘协又接着下了两道禅让诏书,众大臣也跟着上书劝曹丕称帝。没想到的是,曹丕却'谦让'无比,竟然三让皇位。
此刻,舆论几乎达到高潮,公卿百官们一致要求曹丕即位称帝,刘协又接着下了第四道禅让诏书。
对曹丕来讲,皇帝这个烫手山芋是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他知道不能再谦让表演了,于是接过刘协手中的皇冠。
曹丕实现了当皇帝的梦想,欣喜万分,对于拥立自己称帝的功臣都做了封赏,尤其是司马懿,先是被任命为尚书。不久,便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御史中丞的职责是监察百官,而督军也是监察官员,只不过是军职,这种职位一般都由心腹大臣担任,司马懿能捞到这种职位,可见他获得曹丕足够的信任。就这样,隐忍蛰伏多年的司马懿终于在仕途上实现了完美的一跃。
在这场称帝的游戏中,获得最大胜利的曹丕,虽然以禅让形式重建政权合法性,但君权神授的观念实际上被大大的动摇,皇位的神圣性被打破了,政治秩序也随之不稳,四十多年后就出现了司马氏代魏,以及之后一系列的改朝换代。
#历史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