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变卦之变卦”与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

众所周知,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它表明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即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否定,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即完成了一个周期。但实际上它并没有回到原来那个“肯定的原点”,而是按螺旋式上升的方式进入了更高的维度,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新生,即否定之否定之后的事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被肯定时的事物,已经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新生状态,这也符合事物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相对来讲,对立统一规律比量变质变规律深入一层,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比对立统一规律更深入一层。量变质变规律的特点如果相当于认识中的直观性的话,那么对立统一规律的特点就是相当于认识中的直接性,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则是相当于认识中的间接性,按照康德的划分方法,它们三者依次相当于感性、知性和理性。

由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上升到理性高度,它的特点是隐藏在矛盾的内部,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本质。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理解和认识上都具有很高的难度。自从黑格尔提出这一规律以来,只有马克思才真正从本质高度把握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涵,其他的哲学家普遍都没有能够上升到本质的高度,而是停留在肤浅的表象上。

我们知道,本质内部也是分为两个不同层次的。对本质的现象直接概括出来的观点属于知性层次,对现象的本质进行间接的反映得出的观点属于理性层次。知性层次和理性层次,这是上升到本质内部进行的划分。知性层次的特点是直观性,它与现象之间保持直接的联系,具有统一性。在现实中知性层次解释的辩证法很容易被人理解,因为它具有可以被人们感知到的现象作为实例加以说明。理性层次的特点是间接性,它与现象之间没有直接性的联系,二者之间具有对立性。因此,理性层次的辩证法往往不容易被人理解。因为它需要通过反思间接地认识到。

用《易经》的变卦之变卦的卦变模式就能很好地展现否定之否定规律变化特点。比如最先卜到那个卦叫本卦,本卦就是否定之否定中肯定的时态,变卦就是否定之否定中后续否定的时态,变卦之变卦则是最终否定之否定的时态。

对照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偏重于感性的成分较多,否定偏重于知性的成分较多,否定之否定则偏重于理性的成分较多。正如人们对于《易经》卦变的理解层次,本卦相当于量变质变规律的感性层次,等同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肯定阶段,事物的发展首先要经历肯定的过程,这一切都是正面的生生不息,即道生万物的规律,而《易经》中卜卦、解卦也这个思路,卜出一个本卦先直接本卦的思路进行解读。

变卦之变卦模式 = 否定之否定模式

及至变卦的阶段,则是通过某一爻的阴阳转换而推算出另一个相关联的新卦,即为变卦,其思路遵循了“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的阴阳转换规律,相当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知性层次,等同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否定阶段,事物经历这个否定的过程,就是一切都是负面的,都朝着原来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物极必反的规律。

按照《易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卦变理论,变卦即是到了事物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本质上已经不同于原来那个本卦的卦性,其实这就是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接下来还可以继续进行联系发展,即变卦本身的卦变,这个卦变就比前面的本卦和变卦相对来说复杂和深刻的多,即《易经》中常讲的“错综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六爻,每变一爻即得一个变卦,单纯得一爻之变即可得出六个变卦,如果再算上不同爻之间的排列组合变化,得出的变卦数就会成倍增长,变卦之上的变卦就相对来说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和岔路口可供选择,要在这么多新的卦变之中找出事物可能发展的趋势就变得难上加难,因此变卦之变卦就相当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性层次,等同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否定之否定阶段,事物经历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然后被否定之后的人和事物再涅槃重生、自我革命,自己否定自己,在新的征程上转向更加积极肯定的过程,即否极泰来的规律,进而完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立体式圆周过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