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犍为清官李拔:诗品即人品,文风即官风

嘉廉话

乐山市纪委监委官方微信

《犍为八景·金粟秋芳》 王林富/作

在犍为,很多人还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犍为人李拔。

前年,四川省纪委监委“廉洁四川”媒体平台曾播出过一部李拔的廉政人物专题片,关注廉政文化和家风家训,我才有机会熟悉了李拔的人生履历。

乐山犍为籍循吏李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
打开APP,提升3倍流畅度

去年,犍为县委宣传部牵头成立李拔研究会,群贤毕至、百家争鸣,我有幸与学者们一起走进了李拔的人文世界。

今年,犍为县纪委监委准备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打造一代循吏“李拔馆”,我又一次深味了李拔的载道风雅。

犍为的李拔,写进了历史。

历史的李拔,回到了现实。

李拔,出身寒门,勤学上进,成长在犍为县城“文人如林”的文林街。乾隆六年(1741年)恩贡,乾隆九年(1744年)中举,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进士,先后任湖北钟祥、长阳、江夏知县,汉阳府同知,福建福宁、福州知府,湖南长沙知府、衡州知府、岳州知府、永州知府,湖北荆宜施道等职。

李拔墓地,在犍为县舞雩镇禄眷山。当地人已搞不清此墓地主人姓啥名谁,只知是古代大官之墓。现在,石人石马遗迹早已成旧闻,只剩黄土一抔。

史官称“循吏”者,重农宣教、清正廉洁,观察为事、廉访为职,所居民富、所去见思。李拔正如民间亲切呼之为“青天大老爷”。为官一任,榕荫一地,造福一方。在福宁知府任上,教民种桑养蚕;在荆宜施道任上,整治险滩恶水。

《一代循吏李拔》 费遇忠/作

诗品,人品,品诗,品人。李拔,字靖峤,又字寰瞻,号峨峰,别号东溪居士,好似神遇古人陶渊明之五柳先生,终其一生,居官服政,以爱为心,以严为用,以勤为主,以俭为尚,以诗为鉴。

这是一本关于循吏的人文诗选,其实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历史印记,也是关于一个地域、一个家族、一个时代砥砺人生的真实写照。

李拔的诗文力求通俗,注重真情实感。如《福州署中即事》的“荷花池畔青铺地,榕树楼头翠接天”,如《寻乐亭讲学示诸生》的“千秋教学归神化,一室行藏任卷舒”,又如《福州府二堂》的“有己求人,无己非人,责人必先责己;天视民视,天听民听,欺民即是欺天”,再如《宁郡五县书院延师课出议》的“一日不学,此生可惜;人生百年,会有穷期”,还有《榕成归》的“只应归去作闲人,西窗展卷,南窗曝日,北窗酣睡”等等。

李拔的诗性力求教化,吐哺后世历代。如《公馀抒怀》之“古人非爱贫,清白患乃脱”,又如《长阳佷山书院》之“师道立则善人多,教化行而风俗美”,又如《长阳公署大门联》之“法重如山,纵狡黠,难移铁案;心清似水,愿僚属,共饮廉泉”,再如《福州府内宅》楹联“报本溯水源,无忘乃祖乃宗;作事循天理,当念尔子尔孙”等等。

李拔的诗品力求真善,体恤民间疾苦。如《观鱼》中“水深广兮鱼所舒”“君子养民如养鱼”,又如《勤民楼》中“勤民楼上望勤民,四野农桑日夜新”,再如《长阳二堂即寅畏堂》中“勤以补拙,俭以养廉,庶无惭于夙夜;学欲匡时,功欲济世,偶或忘此襟期”等等。

刻有“父子进士李”的围墙砖

李拔曾祖父李士廉尝有诗:诗书何日了义,忠孝几时得全。在《李拔家训》中,曾读到过“为人子孙而不知敬其祖宗,是无子孙也;为人祖宗,而不知教其子孙,是无祖宗也”。李拔正是按照这个教义,来践行自己的人生信条,来写入自己的翰墨情怀,来倾注自己的为官准则。

求学,做人,为官,诗文。名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能为后世留下些什么?纵观李拔的生平履历,细品李拔的笔耕诗文。在每一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李拔为民做事,有孟子的民本仁政,有杜甫的家国情怀,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还有程朱理学之“循天理、克私欲”道统之儒家精髓。

薪火相传,大爱无疆,这便是我们今天的文化自信。

仁信体贴,达穷兼顾,这便是我们今天的文人修养。

尊族敬宗,孝悌博诚,这便是我们今天的文学寻亲。

一介书生,入世操舟,克勤克俭;一代循吏,清白传家,无怠无荒。不管是《榕成归》的人生愿景,还是《登黄鹤楼》的志向追求,不管是《谱成书训示后》的教育启迪,还是在福建宁德200余首应景之作的心智情怀,在诗赋、楹联、箴铭、碑文、家训,在文林街、分司街、文昌宫、翠屏山、紫云山、金石井、绿江坝、黄旗坝,在李拔故土山水,在李拔宦海履历,都印鉴了李拔的求学之旅、为官之责和人文之思。

福州乌山上李拔题刻望耕台

古郡犍为的厚重历史、荟萃人文、昌盛文运,铸就了“一门四进士”之李拔、李元模、李锦源、李宗濂,更让李拔随性写进了《女思桥》:“荒郊寂寞苦零丁,子姓操戈似战争;归我汶阳何半取,后人好似起墙羹。”据载,南门外节孝祠,右为中宪公、周恭人携子结茅处。族人争之,坏其庐,后鬻他人。拔赎回,自取半,馀俱让弟,今基址尚存。拔尝牧耕于此。恰巧,两百多年后,费尽周折的一代循吏李拔馆,居然就“无心插柳”正好落址于此。

官人民心,异曲同工。《女思桥》之立意和胸襟 ,恰似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三尺巷》:“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诗如其人,文如其人,我们不仅是读诗文,我们还读贤者创业、愚者守成、天理良心、本性秉持。这一切,都化作朴实的歌者李拔,把历史写进诗歌,把诗歌鉴照现实,把现实照亮灵魂,把灵魂启迪后人。这就是李拔和他的诗选。

正如当时文坛顶级流量“明星”岳麓书院山长旷敏本为之墓志铭:

泽傅东南深得民情爱戴;

学宗濂洛直探道统渊源。

“立志不在温饱,读书岂为科名”。修城垣、建桥道、筑三坝、禁停棺、劝农桑、课书院、谋教养,殚精竭虑、百废维新、士民欢戴,这就是李拔,这就是循吏李拔,这就是诗人李拔,这就是中国诗人应该有的文人李拔气质,这就是党政干部应该有的公仆李拔气质。

李府,李公麦,李青天,两郡争守,一门四进士,乾隆皇帝召见五次。李拔从犍为走出,又回到了犍为,还把孝、善、仁、忠、信、义、勤、廉、节乃至案牍之暇每一首诗文的翰墨字符,都渐染在故土犍为的山川阡陌。

落叶归根,一抔黄土。

如是而已。

作者:犍为县委宣传部 段礼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