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七十七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此章名曰:奉天下者常生。
老子在这一章,以张弓比喻道;以自然之道与人道相比,明见人道与自然之道之相反。自然之道损有余补不足,平衡万有万象之大势,益于万物之依存。人道则损不足以奉有余,让富者加富,贫者益贫,造成贵贱由命之人为,使贵者高高在上,贱者自安于低下。
为此,老子提出,只有大道与“替天行道”的圣人,能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
从自然之道看,为而不恃,指的是自然之道做了损有余补不足这件事,并不恃又以报。功成而不处,说的是完成了损有余补不足,不处有功之位。不欲见贤,更不想以此来居功显名。这样说,于自然之道是不相干的,自然之道,浑然无知,无欲无为,老子这样说,是说,圣人也可以如此去做,如此“不恃,不处,不欲见贤”。
读这一章经文,需要理解几个问题:
1、天之道其犹如张弓乎?
拉弓与天道有何可比之处?我们可能会从这一句话的下文得到解释。但老子以张弓喻天道,根本的意义在于,弓不可拉得太满,太满易断,也不可不足,不足则弓无力。自然之道,中和中正。这是张弓与天道的根本可喻处。
当然,张弓中的,弓不可高,不可低,应上下调整,用力不可过足,亦不可不足。这也是张弓之象,以此物象喻天道,当然也很形象。
2、老子第一次把他所观之人象,用“人道”这一词语表示。人道之道,与天道之道,不是同一个道。天道之道,是在自然的规律和本质,人道之道是人处世之术。天道之道恒常而具妙用,人道之术因知而生,因欲而妄,因为而有大害。
3、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可在第四章得印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赋予万象以自性,但又不辞于天地万物,挫天地万物自性之锋芒,解天地万物自性之纷争,和天地万物自性之光色,同天地万物自性之大小强弱。道在化生化育天地万物时,以化育使天地万物不具有余和不足之别。
4、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悖逆天道,是人离道叛道之为。人的这一有为,是有知有欲之为。所以,从古至今,贫富不均,贵贱相别,全都是人有意而为。均贫富,等贵贱,当为替天行道。
5、圣人者,是老子理想化的替天行道者。
理解了这五个方面的意思,更接近于老子在这一章中所表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