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清脏腑和气血阴阳补虚

产生虚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脾虚、肾虚、肺气虚、心血不足等,不管哪一方面有亏虚,都会造成身体的亏虚。

但是正是因为导致虚证的原因很多,所以才要在补益的时候真正找到亏虚的一点。只有将这点找出来,才能让亏虚从根本上得以补益。当然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辨清脏腑和气血阴阳。

首先是五脏 《景岳全书·虚损》中这样说:“诸气之损,其治在肺;神明之损,其治在心;饮食肌肉之损,其治在脾;诸血筋膜之损,其治在肝;精髓之损,其治在肾;此其可分者也。”

说明虚损都是根源于五脏的,虽然五脏各有不同的特性,但是在辨证施治的时候,有可以分开的情况,也有不可以分开的情况。比如气的损耗,要从肺治起;神明的异常,要从心治起;饮食肌肉的异常,要从脾治起;血液、筋膜的问题,要从肝治起;精髓的问题,要从肾治起。

相对于脏腑的功能来说,上面这段话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却说明了不同的虚证要从不同的脏腑调治。比如脾虚,重点还是要补脾,肾虚重点要补肾等。

当然,五脏六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同时也是相生相克的关系,一脏虚,其他脏也会多多少少跟着受些“连累”,出现虚弱的症状,因此在重点补益虚弱表现严重的脏器的时候,其他脏腑也要跟着补一补。

我们就以脾胃虚弱为例。脾胃本负责受纳、消化水谷、生化气血、运化水湿等,可是其他脏腑却无法及时受到气血的营养,因此功能上就会受影响,因此在补脾胃的同时,还要将其他各脏腑也跟着补一补。

此外,因为各脏腑之间都是相生相克的关系,这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而言的,比如肝木克脾土、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脾土克肾水等关系,从这一点来看,脾虚其他脏器也会跟着虚。

因此,对于五脏亏虚调补来说,除了要重点调补主要亏虚的脏腑外,其他脏腑也要捎带着补一补。 其次要说说气血阴阳的关系 补虚之前,首先要辨清阴、阳、气、血的虚实,因为这四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和上面的脏腑补益一样,对这四者的调补,既要重点补益主要亏虚的方面,同时还要兼顾其他。

这是因为气血阴阳之间也是相互制约、相互生化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就曾这样说过:“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说的就是补血的时候应适当地加入一些补气的药,这样更有助于血的生化,例如大出血导致人体极度虚脱,此时除了补血之外,更要大补气,以扶助元气,避免出血现象加重。

这一点和中医“气血互生互化”的理论也是一致的。血为气之母,血亏则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血的生化也会不足。 阴阳也是一样,两者是可以相互生化的,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虚到一定程度的话,会导致阳的衰弱,而阳衰弱到一定程度,又会导致阴亏损。

也因此,中医有这样一句话:“善补阳者,宜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从阳中求阴”。 此外,阴阳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也就是阳到了极点就要向阴转换,阴到了极点就要向阳转换,这就需要辨别了,因为这其中虚虚实实,有真假之分,而这种到了极点转换,即便出现虚弱也是一种假象。

这和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一样的,有真寒假热、假热真寒的现象。例如人受了风寒会发生高烧现象,而高烧到一定程度人反倒会觉得浑身发冷,就是这种现象。在补益的时候对这种现象加以辨别,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当然,气血阴阳跟脏腑是紧密相关的,因为脏腑同样离不开气血阴阳的滋养和保护,因此,针对脏腑虚证的补益其实也是对气血阴阳的补益,这一点大家要弄清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