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证与血虚证
什么是“证”?“证”不同于“症”,“症”是症状,而“证”则是各种症状所反映出来的人体内部动态平衡变化的根源和实质。
比如说感冒时会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咳嗽、脉浮等症状,而这些症状综合在一起就称为“表证”,
“表证”事实上就说明了邪气侵袭人体肌表。
因此,辨证实际上就是辨人体内部动态平衡的破坏环节和程度。
通过辨证,我们可以在纷乱复杂的疾病表象背后,找到疾病的真正根源,从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直接的依据。
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往往是由两个因素构成。
一是人体的各种基本物质,如气、血、元阴、元阳、津液等。
这些物质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和动力来源,物质充足,那么人体脏腑的功能就旺盛,从而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是各脏腑的功能状态。脏腑自身功能强盛,脏腑之间能相互协调工作,这是人体顺利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的保障。
当人体的基本物质出现亏损或是脏腑功能发生紊乱,就会造成人体内部动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出现各种疾病。
所以对疾病的本质来说,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人体基本物质亏损为主要原因的疾病,中医称为“精气夺则虚”,所以也称为“虚证”;
另一类就是以内外邪气扰乱脏腑功能为主要原因的疾病,中医称为“邪气盛则实”,所以也称为“实证”。
这两类疾病形成的原因不同、对人体内部动态平衡的影响不同,所以在疾病的表现上也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
弄清楚疾病的虚实,也就在大体上把握住了疾病的本质,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虚证和实证的特点和表现。
人体的基本物质有元阴、元阳、气、血、津液,这些物质如果过度损耗(如起居劳累、纵欲过度、久病耗损、先天不足、失血等),就会导致虚证的产生。
由于元阴、元阳、气、血、津液等物质对人体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根据人体所亏耗的物质不同,也存在着阴虚、阳虚、气虚、血虚。
阴虚和阳虚之前咱们讲过很多次了,今天主要讲一下气虚和血虚。
气在人体内主要有三个作用
第一,推动作用,如推动脏腑运转,推动物质运输、排泄,以及推动心脏搏动和血液循环等。
第二,防御作用。气能周流全身,就像是护卫人体的城墙,能够时刻抵御外界邪气对人体的侵犯。
第三,固摄作用。固摄有两个含义,一是固定,指气能起到固定脏腑位置的作用;
二是摄纳,指气有摄纳人体的精微物质的作用,使各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如血、津液等)能正常在体内循环运输。气的过度亏耗所引起的虚证,我们称为“气虚”。
既然气虚是气的过度亏耗,那么,气虚的外在表现就应该以上述三个功能衰退为特征。
①气的推动作用减弱会导致脏腑机能衰退和物质运输、排泄障碍。
如心脏功能减弱则会出现心跳缓慢、搏动无力、心悸心慌、心神不安、脉象细弱;
脾胃功能减弱,则会出现胃纳不佳、饮食乏味、胃脘饱胀、大便溏泻、饮食不化、食后思睡;
肺脏功能减弱,则会出现呼吸短气、声音低微、胸闷不舒、咳吐无力;
膀胱功能减弱,则会出现小便无力、淋漓不尽;大肠功能减弱,则会出现排便无力、大便秘结;
循环系统功能减弱,则会出现血流缓慢、血液瘀滞;等等。
②防御作用减弱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汗孔开合失常,出现短气自汗、容易感冒等症状。
③气的固定作用减弱,会导致脏腑无法正常固定原来的位置而出现脏腑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
气的摄纳作用减弱,会引起人体血、津液等物质异常丢失,出现月经过多、出血不止、自汗盗汗等疾病。
中医对这种由于气虚而引起的出血,称为“气不摄血”,因为气主要储藏在脾,所以也称为“脾不统血”,中医有个治疗这种出血的方子,叫“归脾丸”,其中“归脾”的意思就是使血液重新归属脾的统摄。
这个方子以补气药人参、黄芪、龙眼肉为主,搭配养血收敛药物,对治疗气虚引起的出血有很好的疗效。
我之前治疗过一个月经中期出血的情况。她当时来就诊时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胃口不开,神疲乏力,中期出血多呈咖啡色或淡红色,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是很明显的气虚证。
我取过她以前用过的药方一看,所有的药方用的药都是以清热止血为主,并且患者还告诉我说,她之前看过的中医生都说她是血热,还叮嘱她平时不要吃任何热性的食物。
我说,从你的症状、舌苔和脉象来看,我认为绝对不是血热,而应该是气虚。我们对一个疾病本质的判断,不能一见到出血就认为是热,或是一见到瘀血就认为是寒,而是要根据疾病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运用中医“辨证求因”的方法去分析和推断疾病的本质。
就拿这个患者的症状来说,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胃口不开、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象细弱都是气虚的表现,如果是血热的话,那在症状上就应该表现为面红、月经量多而颜色鲜红、舌红、脉数有力等热象,没有这些热象,怎么能诊断为血热呢?
于是我参照归脾丸的思路,给她开了一张益气摄血的方子:高丽参6克(另煎成浓汁,兑服),黄芪45克,白芍10克,当归炭10克,炒白术30克,阿胶珠10克(烊),远志10克,炮姜炭10克,木香10克,海螵蛸10克,升麻炭6克。并告诉她以后不需要忌热性食物。
这个方子共吃了14帖,患者的中期出血就止住了,后来随访一直没有复发。
血是滋润和营养人体的物质,所以血虚就会导致人体脏腑组织的滋润和营养性下降,从而出现各种症状。
血虚的主要症状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叫“一黄五白四不养”,这是什么意思呢?“一黄”,指面色萎黄,在谈望诊时我们解释过,就是淡黄枯槁、无光泽的意思,血虚患者往往会表现出这种萎黄的面色。
“五白”,指面色苍白、嘴唇淡白、指甲淡白、舌体淡白、眼结膜淡白,这五种白色都是血虚导致组织供血不足而引起的。
“四不养”,指血不养心、血不养肝、血不养头目、血不养肢体。
血虚不能滋养心脏,就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心神不宁等症状;
血虚不能滋养肝脏,则会出现耳鸣耳聋、月经量少或闭经、两胁疼痛、情志不畅等症状;
血虚不能滋养头目,则会出现头晕眼花、视力减退或雀盲、健忘多梦等症状;
血虚不能滋养肢体,则会出现手足麻木、皮肤干燥起白屑、肢体震颤、关节拘挛不利等症状。
造成血虚的原因,一是消耗过度,如大出血、久病耗损、思虑过度等;
二是生成不足,如长期营养不良或是消化吸收功能差,导致人体没有足够的精微物质来生成血液。
除这两个常见原因之外,人体的气不足也会导致血虚的产生。有句话叫“气能生血”,也就是说,气充足是保证血液能正常生成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于血虚患者,中医常在补血药中加入补气药,以增强补血效果。
中医有个补血的名方,叫“当归补血汤”,就是在这种思路下制定的。方子仅两味药,一是补气药黄芪,二是补血活血药当归,而且黄芪和当归的比例是6∶1,就是通过大剂量的补气药和小剂量的补血药配合来到达治疗血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