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出了一个陆家是个宰相世家,你知道是谁吗?
天下陆氏出吴郡
“朱张顾陆”自古以来就是吴地(今苏州)四大姓,四姓门风大体是“张文、朱武、陆忠、顾厚”。陆氏是由战国时期齐宣王少子田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因以得姓。后陆氏族人举族南迁至吴郡,故有天下陆氏出吴郡一说。之后子孙不断繁衍,到东汉时,陆氏已是江东士族,人才辈出。
“孝”“廉”兼备赞陆绩
1
怀橘遗亲传佳话
陆绩(187-219年),字公纪,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据《吴郡志》记载陆康“少笃孝悌,勤修操行”,“所在有称”。陆绩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因此,自幼知礼节,懂孝悌。六岁的时候,父亲在九江带他拜见袁术,袁术给了他几只橘子,陆绩舍不得全部吃完,将三只藏在怀里。临别告辞时,因为要躬身行礼,橘子掉落在地。袁术问:“陆郎出来做客,怎么还藏橘子?”陆绩跪着道出原委:“我想留三只给母亲尝尝。”袁术听罢,惊奇不已。从此,陆绩“怀橘遗亲”便传为佳话。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陆绩“怀橘遗亲”便是其中之一。
2
归舟载石千秋赞
陆绩离任时,因船轻带回“郁林石”这件事屡被史志记载,大意是:陆绩任满归家的时候,因行李太少,没有足够的财物可以压得住船,又怕船轻不避风浪,就在岸边随意搬了块石头,聊作压船之物。到了家乡,石头就弃之屋边,留作纪念。此事,一时传为美谈。《吴郡志》也将此事载入“史册”,称“姑苏陆氏之门,有巨石,号郁林石,世保其居”。
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自古以来最值得称道的“官品”,说他是当时的道德楷模,一点也不为过。
3
廉石精神代代传
经历了1400多年的风雨历程,到了明弘治年间,监察御史樊祉巡按吴中,听说了娄门内临顿里(即陆绩故居)有块“汉陆公郁林石”的故事。便对苏州知府史简说:“先哲遗物,应该加以表识,以教化后人!”于是,吴县、长洲将此石移到察院之侧,并建亭覆之,加以保护。樊君将此石正式命名为“廉石”,并在亭楣上题“汉郁林太守陆公”,状元吴宽为之作《廉石记》,记载此事,加以弘扬。
忠君报国将相才
(一)宰相世家数陆氏
姑苏陆氏堪称“宰相世家”。在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苏州陆家官居相位者高达12人,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忠君报国的家风。
三国东吴时,陆家出了两个丞相:陆逊、陆凯。
东晋时期,有四位陆家子孙官至相位:陆晔、陆玩、陆纳、陆缮。
唐朝苏州陆家出了五位宰相:陆元方、陆象先、陆希声、陆贽、陆扆。其中,陆贽(754—805年),天资聪敏,学术精粹,贞元八年(792年) 四月,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出任宰相。永贞元年,卒于任所,他的归葬地在苏州齐门外六里,这就是陆墓镇名字的由来。
(二)至今犹称陆状元
姑苏陆氏不但是“宰相世家”,而且堪称“状元家族”。在1300年的科举史上,苏州文盛出状元,达到半百之数。苏州历史上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状元都是陆家的,分别是唐代陆器和清代陆润庠。
清代苏州有三位陆状元:
一个是太仓人陆增祥(1816—1822年)陆增祥虽科举出身,却以守城、捕盗、平讼见称,并能“在官不废学”,“著述甚富”,堪称文武双全。
陆肯堂(1650—1696年)是写作好手,“日诵数千言,为文信笔而成”,“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陆肯堂临去世前,留下了三句话12个字的遗训:僧道无缘、不吃牛肉、不置田产。
陆润庠(1841—1915年)字云洒,号凤石,元和县(今苏州)人。居吴县阊门下塘,是陆肯堂的七世孙,也是苏州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苏州创办的苏纶纱厂、苏经丝厂,这是苏州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企业。
陆氏家风的现实影响
苏州的清官,包括来苏公务或任职的官员,他们来到富庶的江南,被苏州的人文环境影响,推崇和倡导清廉的为官之道;也有从苏州走出去到外地任职的官员,他们从“廉石”边的府学启程,踏上仕途,谨记教诲,不辱使命。千百年来,苏州的清官廉吏形成了“民本”思想、“务实”之道,实在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源。
时光流逝,那块其貌不扬来自广西郁林的“廉石”还在,高2米多,形似风帆的赭红砂砾岩石,矗立在苏州文庙。它已经成为苏州的廉政品牌,时刻提醒着当代的公务员,要以先贤为榜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严于修身,严于律己,严于用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谋事创业,再立新功。(苏州市纪委政策法规研究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