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家训品读: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宋朝有个文人,名叫汪革(字信民),说了一句话:“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没想到这句话顿时传遍城市乡村,被人们大加赞赏,成为名言。

咬得菜根,说的就是要能够吃苦耐劳。这句话,对于生活越来越富裕的当代社会,尤其有意义。

一个人开始懂事,就应该给自己立下志向,有意识地造就自己。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巴不得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长大成为人中人,便给孩子立下十分高远的目标,起早读英语,接着上学校,回来练钢琴,读名著,做作业……早起晚睡,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提高智力上。

从孩子到家长,很少人意识到这种培养孩子的方法从一开始就有问题,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往一条没有前途的路上驱赶。

一个人成才,是由多种要素并配合环境条件才能达到的。就自身的内在要素来说,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树立坚强的意志,还要有高的智商、情商和灵商。智商是大家所熟知的,反映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意。情商则是情绪控制、自我认识与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灵商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表现个人在处世中对真伪是非的判断能力。后面二者比智商要重要得多。这么一列,就可以看出片面提高智商的问题来了。

对于事物,能不能够认识和愿不愿意去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许多事物,我们并不缺乏认识能力,却因为各种成见而不屑一顾,蒙蔽了自己的眼睛。要破除这一点,首先就要放下内心深处的傲慢与偏见,不要自视过高,而要怀着谦虚的态度,把自己放在应有的位子上平等地、心平气和地去观察认识事物。菜根是大家弃之不顾的东西,能够咬断菜根,就表明你能够吃苦,还表明你愿意吃苦,这时候,心中阻碍你去认识事物的障碍被破除了,你就可以立志去做各种事情了。也就是说,吃苦耐劳、谦虚平和,是立身处世最重要的第一步。

孟子曾经列数历史上做大事业的人的成长道路,例如舜耕种于历山,从田野发迹;傅说原是筑墙的泥水匠,后来得到重用;胶鬲贩卖鱼盐,周文王提拔他;管子更是从狱官手里获得释放,被齐桓公委任为相;孙叔敖隐居于海滨,楚庄王以他为令尹;百里奚流落于楚国市井,秦穆公用五张羊皮将他买来,授以国政。这些人都起自乡里,懂得民间疾苦。故孟子总结他们的经历,说了一段名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原文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明〕洪应明《菜根谭》)

今译

能吃得了菜根,就什么事都能做了。

(0)

相关推荐

  • 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菜根谭》5句经典语句,一生至少读一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内涵,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文化不仅陶冶情操,更能教我们为人之要,处世之道. <菜根谭>是一部千古奇书,作者洪应明用简练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慧.书以& ...

  • 《菜根谭》: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菜根谭>是洪应明的一本语录体作品,融汇了儒家自强不息.佛家宽忍宏大和道家超脱玄妙的思想,蕴涵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 书中有很多这般闪光的语言.试举几言:"处世让一步为高,退 ...

  •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段非常知名的话,出自<菜根谭>. 在我大一一段非常心浮气躁的黑暗时期,我在学校图书馆拿了这本书,那时候我喜欢抄书,抄了几天之后豁 ...

  • 【新书开卷】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菜根谭》

    菜根谭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霁日风光,处之泰然 什么是<菜根谭>? 省流:语录集 是作者洪应明对"为人处世之策略,求学问道之真假,功业政事之智慧,修身养性之要义,生死名利的玄妙, ...

  • 咬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菜根谭》:天不渡人,人需自渡

    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人生就是一条路,路上关卡重重,往前一步是陷阱,后退一步是悬崖,可上帝不会怜悯任何人,你有勇气自救,才有机会闯关成功. ...

  • 印海拾珍丨钱瘦铁刻“咬得菜根百事可为”

    刊头题字:辛尘 第 20 期 8月1日,正在火热进行中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田径运动员苏炳添先是在奥运百米半决赛中跑出9秒83,成功晋级决赛,创造亚洲纪录,成为电子计时时代第一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亚洲选 ...

  • 千古奇书《菜根谭》全集:咬得菜根,百事可成

    每日一首古诗词 赏中华诗词,品国学经典,寻文化基因,享生活之美. 3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每日一首古诗词推荐搜索 菜根谭 千古奇书丨<菜根谭>01 千古奇书丨<菜根谭>02 千 ...

  • 家训丨私塾教学法057 简单的事重复做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我们读<家塾教学法>第57节,欢迎你留言交流. 唐彪曰:天下事,未经历者,必不如曾经历者之能稍知其理也:经历一周者,必不如经历四五周者之能详悉其理也: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