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 跟着《红楼梦》学写作:诗意化的意象表达

《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处处浸透着诗情的芬芳。大量的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天穹里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石头作为小说的中心意象,通过真假宝玉的艺术定位,有效串起了小说复杂的人物关系,聚焦起离合悲欢的矛盾冲突。

  悠远冷寂的石头,与大观园里的人间春色截然相反,也与石头化身贾宝玉的多情世界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朴实与繁华、静穆与喧嚣并举的意象追求,在久远与短暂之间形成了巨大张力,具有很强的暗示、象征和烘托的作用,增强了作品的神秘性和艺术感染力量。

  事实上,石头是最平凡不过的自然物,坚固、顽强、有韧性,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曹雪芹赋予自然形态的石头以生命,并且通过宝玉的生命历程,来实现这个生命化倾向的转换,独具匠心,意味无穷也。

  第一二〇回,宝玉被僧道挟走。那僧道说:“情缘尚未全结,倒是那蠢物已经回来了。还得把他送还原所,将他的后事叙明,不枉他下世一回。”幻形成石,复归如初,这就是石头的结局。

  石头中心意象的表达,也是曹雪芹的心灵观照与心灵自传,展示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纯粹的审美情趣。其意义在于,与其他小说中的历史演绎和道德评判不同的是,直接指向了生命的本源以及人性的迷失与救赎,实现了广泛社会意义上的追寻与回归。
2.诗意化的意象表达
  将诗赋直接融入故事情节,形成一种诗意化的意象表达,是曹雪芹的发明创新。
  意象源于中国古代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诗人通过对自然山水的体验和感悟,表现出一种“身与物化”“天人合一”的状态,以超越具体的物象,行云流水于笔端。曹雪芹有意识地将诗赋及诗人品性融入小说中,由此创造出诗情画意的文化意象。
  阅读《红楼梦》会领略到一种诗中有画的快感。曹雪芹能诗善画,才气纵横,将自己高深的艺术素养融汇于小说的诗画中,通过小说人物的诗作,营造深化小说的文化意象。黛玉的《葬花吟》就是最杰出的代表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如泣如诉的《葬花吟》是《红楼梦》的情感枢纽。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以花为媒,借花寄情。她凄惨的身世与她本身具有的伤春悲秋的诗人秉性融合在一起,更加凸显了悲痛与哀愁的诗化意象。

  《葬花吟》不仅是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格精神的表达,而且含蕴着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既有“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所寄寓的对世态炎凉的悲愤,又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所发出的对无情现实的控诉,以及感悟到的人生亦有“红颜老死时”的遗憾。

  《葬花吟》与其说是林黛玉身世遭遇的写照,毋宁说它是一种凄清哀艳的人生境界。它如咏菊诗、海棠诗、螃蟹咏等一样,都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诗化意象,表现诗作者的性格、气质和精神,蕴含着各自独特的人生感慨。其意蕴虽各不相同,但其意象之美同样引人入胜。即使是俚俗如《好了歌》,也自有其豁达、超脱之美。
  第七十回,大观园吹来了杨柳风,众人便以柳絮为题,倚声填词。同是咏柳,林黛玉《唐多令》中的“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与薛宝钗《临江仙》中的“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一边婉约,一边豪放;一边悲情惆怅,一边自负不羁。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将人物与诗词的意象紧密结合。
  《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处处浸透着诗情的芬芳。大量的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天穹里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红楼梦》就是一首婉约的诗,生命和美是它吟诵的主题,而意境则是它的灵魂。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如此诗意化的意象,《红楼梦》将会成为一场轻描淡写的红粉丽人秀。
  诗情画意的大观园,山石流水,楼宇亭阁,一花一草,一木一石,都流淌着诗的意境。大观园的题诗,每一首诗都与四周优美的环境息息相关,都深沉地表达着一种寓意。用诗句来点缀院落的特点,让诗意与环境融合,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真可谓诗情画意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