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晏有材将大用,豫章楼上急飞觞。

刘晏有材将大用,豫章楼上急飞觞。

出处:北宋章衡诗《送程给事知越州》

送程给事知越州

北宋    章衡

雅留威爱在南昌,又拜新恩指旧棠。

一节帝颁严使旆,十州人喜拥壶浆。

彯缨自结凝旒眷,揽辔思澄插笔乡。

刘晏有材将大用,豫章楼上急飞觞。

苏东坡科举不是第一名,那第一名是谁?

962年前的那场科考(嘉祐二年),是两宋最有名的一场科考了。

那一年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和梅尧臣,两位都是文坛巨匠。那一年的考生中有五位后来大名鼎鼎的人物: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前三位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后两位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

这儿,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苏轼被欧阳修错判。

当年欧阳修看了苏轼的卷子,惊为天人,但又觉得这可能是爱徒曾巩的,为避嫌,没把第一的名次给苏轼。

后来事情真相大白,为了这事,欧阳修专门向苏轼道歉。

不过,欧阳修评卷的是会试,所以虽然苏轼没拿到第一,但后来他与其它才子一起都进入了殿试。

殿试,就是皇帝亲自考查,第一名被称为“状元”。

在这次殿试上,皇帝亲选出来的状元并不是以上五位牛人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一位来自福建的才子,章衡。

才华力压苏轼、曾巩当上状元,这位没有名气的章衡,他的水平到底如何?

章衡平生只有一首诗存世,诗名《送程给事知越州》。

送程给事知越州

北宋    章衡

雅留威爱在南昌,又拜新恩指旧棠。

一节帝颁严使旆,十州人喜拥壶浆。

彯缨自结凝旒眷,揽辔思澄插笔乡。

刘晏有材将大用,豫章楼上急飞觞。

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题来看是为送好友任越州知州所作。在诗中章衡写对方新任,这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而对方也将会在越州一展抱负,成就一番事业。

全诗格律是极工整的,而且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看得出这位章衡确实是有水平的。

但是这样的水平与苏轼相比,确实差了太多,就算和曾巩和苏辙相比,也是要落下乘的。

那么,章衡为什么可以当上状元呢?

章衡虽然写诗水平一般,但苏轼对他却很服气。苏轼评价他时却说:“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这又是为什么呢?

章衡字子平,1057年考上状元后,他历任长史、汝州、颍州的地方官员。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发现西湖淤积严重,有心治理,当时他就曾写信向章衡求助。

在信中苏轼恳切地求对方分享治理西湖的经验,而苏轼求助的原因是因为章衡在任真定府时,曾主持修建20多丈河堤,对治水是很有见地的。苏轼在章衡的帮忙下,建成了苏堤。

后来,章衡出使辽国,当时辽主看他是一介文人,便有意让他下不来台,在酒宴时提出射箭助兴。章衡当仁不让,连发几箭,箭箭破靶心,令辽主对他刮目相看,也为北宋保住了一点颜面。

状元章衡,虽然名气不如苏轼、曾巩等人,却也是人才,只是文学方面不如苏轼等人而已,治国方面超苏轼远甚。

状元平时不写诗,送人时随手写了一首,

苏轼评:百年无人望其项背

都说状元才高,但是奇怪的是历朝历代的状元出了不少,但是名垂千古的状元却并不多见。这或许是因为,虽然状元在最后的殿试中拔得头筹,但那毕竟只是一场考试,而一个人的终生成就,绝不可能通过一场考试就被决定。这也和今天很多在各自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当年的高考状元,道理是相同的。

宋代就有这么一个状元,平时不写诗,在送别好友时,随时写了一首人情往来的应景赠别之诗,流传至今。这种诗一般而言,难出佳作,不过是古代社交的必须文字罢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仅有一首诗存世的状元,却被大学士苏轼捧上了天。苏轼毫不吝惜溢美之辞,说:“百年无人望其项背。”对此很多人都大惑不解,难道这首诗别有高明之处?我们来读一读:

《送程给事知越州》

宋代:章衡

雅留威爱在南昌,又拜新恩指旧棠。

一节帝颁严使旆,十州人喜拥壶浆。

彯缨自结凝旒眷,揽辔思澄插笔乡。

刘晏有材将大用,豫章楼上急飞觞。

这首诗的诗名叫《送程给事知越州》,饶有趣味的是,如果翻开《全宋诗》,同名诗作居然多达近十篇。也就是说,章衡这首诗,只是当年诸多赠别诗中的一首。这个程给是在当时应该确实是一个名望极高之人,王安石也曾与之相交不错。王安石还在词中深情地表示:“寄何时得遂扁舟去,邂逅从君访剡溪。”那么状元章衡的赠别诗是不是写得确实很好呢?

诗的一二两句,是叙述诗作的缘起,因为程给马上就要离开南昌,前往越州出任新的官职。不过,章衡在叙写这件事情的时候,写得十分巧妙。他用了一个极为工整的对仗,结尾以南昌对旧棠,意思明朗。所谓“威爱”最为精妙绝伦,作为地方官员,不可不爱民,但又不可纵民,最好的治理方法就是在威严的法度下去施行爱民之策。由此可见,章衡或许诗文一般,但治理一方,恐怕确实是高才。

三四句,写接到调令之后,居然“十州人喜拥壶浆”,这是极言程给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所谓夹道欢迎都不足以表现,老百姓一听说他要来上任,就高兴地提壶携浆,准备好美酒,等待他的到来。中国古代人好酒,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以用酒的方式予以表达。作为一首赠别诗,章衡在此可谓把自己的朋友捧得够高。

五六句,写程给是欲走还留恋,这是从人情的角度,进一步彰显这位先生的德望。当年苏轼离开黄州,也是依依不舍,写下了“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由此可见,章衡、程给、苏轼,都是重情爱民之人。

最后两句,诗的格局和境界一下子宏大起来,前一句是祝愿大展宏图,后一句是回到赠别现场,劝友人高举酒杯,一醉方休。

从赠别诗的角度而言,这首诗算是一首不错的作品,但是要说无人能够望其项背,而且是百年内都无人能超越,则似乎有点太过。毕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赠别诗,才敢说冠绝一时。那么为什么苏轼却要如此盛赞这位章衡呢?难道仅仅因为他是状元郎?但苏轼可不是溜须拍马之人。况且以苏轼的地位,也根本不需要讨好任何一位状元。

要解开这个谜团,就不得不谈一谈苏轼和章衡的关系。说到苏轼,今天都认定他是一个文学家,我们评判古人才高与否,往往就是根据他流传后世的诗文。但是如果苏轼本人评价自己有无才华,断然不会仅仅以诗文来论。古人追求的才学,是经国济世之学,是治理一方之道。苏轼自己就是一位政绩卓著的优秀官员,他之所以盛赞章衡,乃是因为章衡的能力更强。

章衡曾经查出三司有吃空额之弊端,最后被迫离开京城。先后任汝州、颍州、郑州知州,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千古美名。在郑州,他将四千二百顷被豪强霸占的土地,分配给百姓。他还代表宋朝出使辽国,以精湛的射箭技术,让辽国皇帝叹为观止。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苏轼说:“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这里的文才,不只包括文章,还包括平天下之才。这位章衡之博雅高才,确实令人肃然起敬。最后不得不提,苏轼当年修建苏堤,背后真正的参谋者和积极资助者,就是这个章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