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发火,你需要了解这两件事
有位妈妈在后台留言说:
她沮丧地说道:
这位妈妈的心情,我十分理解。养育孩子过程中,总会有无数个令人抓狂的时刻:孩子不听话,顶嘴的时候;磨磨蹭蹭,不好好做事的时候;调皮捣蛋,犯错误的时候······家长们的情绪之火就极易被点燃。
其实,影响我们情绪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反应——即我们如何看待这件事。
因此,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成长中的这些问题,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当家长能够正确、科学、积极地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表现和问题,就会情绪更稳定,孩子也能得到更恰当有效的引导。
就像教育界常说的这样一句话,“养育孩子,也是父母的一场修行。”
首先需要修炼的便是心态,从思想根源上,正确看待一些事情。
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
教育孩子,家长经常陷入一个误区,好像告诉孩子一个道理,他马上就能理解和记住;纠正孩子一个错误,他下次就一定不会再犯;教给孩子做事情的方式,他立刻就能做得又快又熟练·····
然而事实却是,有些道理需要反复“灌输”,孩子才能牢记在心里;有些错误,需要多经历几遍,亲自体验到后果,孩子才会长教训;有些技能,需要反复尝试、训练,孩子才能熟练掌握。
生活中,家长常常嫌孩子慢、磨蹭,忍不住对孩子发火。这种怒火、不耐烦,很多来自于用成人的思维看待孩子的问题,甚至惯性地用成人的节奏去要求孩子。
就像家长催孩子起床,说了很多次“起晚了来不及,迟到了会挨老师批评”,可是孩子还是赖床、磨蹭。
因为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心智发育和行为控制能力都不足,道理从接收、理解到践行,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急不来的。
明白了这一点,家长就能放平心态,站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当孩子因能力不足把水洒了一地、拿东西拿不稳、做题总出错时,如果你觉得孩子是在给自己惹麻烦、孩子笨,那就很容易爆发怒火。
而如果你能看到那个正在通过不断尝试、犯错而努力成长的孩子时,就会觉得那些问题不是错误和麻烦,而是孩子成长的机会。
这让我想起著名医学领域科学家史蒂芬·葛雷的故事。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的人更有创造力,究竟是什么妙法能使他能够超乎凡人?
他的回答很让人意外:
有一次葛雷想自己在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他没抓牢,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
母亲看见了并没有批评惩罚他,她只是说:
之后母亲引导他尝试各种拿瓶子的方法,最终一起找出最稳当的方法,并且让他挑选工具把地上的污渍打扫干净。
母亲对待他犯错时的平和与智慧,让史蒂芬·葛雷从小就形成不惧怕犯错和失败的性格特征,才能不断地尝试实验,在各种错误中吸取经验,最终成就了卓越的人生。
智慧的父母,不会因孩子犯错或表现不好朝孩子发火,而是把它看作孩子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让孩子去体验、探索,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
与其发火,不如听听孩子怎么说,多了解他内心的想法;或者给出具体的示范和指导,教孩子怎么做。
绘本《阿虎开窍了》中,阿虎一开始什么都不会,不会说话,不会写字,不会画画······
“没什么呀!”阿虎的妈妈说,“阿虎只是开窍晚了些。”并劝爸爸“耐心些,你总盯着他,他就不会开窍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天,时候到了,阿虎会说话,会写字,吃饭干干净净,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是的,孩子学习道理、锻炼能力需要时间,身心的发展和成熟也有相应的时机。家长做好该做的事,剩下的只需静待花开,等到时机成熟,会自然而然看到孩子的蜕变。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
有时候,家长容易发火,是源于内心过于焦虑,凡事操之过急。
在“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家长们陆续被卷入了教育竞争中,提前“抢跑”,1岁开始就给孩子安排各种课程,幼儿园提前学小学的内容,小学提前学初中课程,各种培训班齐上阵······
当孩子表现不如自己预期的时候,家长就会产生期待落空的巨大失望感,进而迁怒于孩子。殊不知,孩子被迫接受那么多不符合他那个年龄段的事物时,压力和困难有多大。
而家长却不顾现实,沉浸在自己的想象和一厢情愿的“规划”中,一刻不停地鞭策孩子、责怪孩子。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一路平坦顺畅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曲折漫长的过程。
教育孩子,就像培育一颗种子,它生根,发芽,成长需要适宜的气候、环境和土壤。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干预,才有助于种子健康生长;拔苗助长、催熟,都是有害无益的。
孩子也是一样,在每个年龄段,有他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同年龄段,相对应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
在这个看似“缓慢”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和体验这个世界,独立思考,收获属于自己的经验,不管是性格、人格还是心智发展,都更加趋于健康和成熟。
一味求快、追求结果,不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只会事与愿违。
就像很多幼儿园学了小学内容的孩子,上了一年级,领跑不会超过2个月,到了后期,反而没有其他孩子学习劲头足,渐渐显露出“提前抢跑”的劣势。
很多按照父母设计的争第一、考名校,生活里只有学习的孩子,经常出现内心迷茫空虚、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或是心智还停留在婴儿阶段,无法独立、成熟地思考、处事。
卢梭说:
因此,家长需要多点理智,少些盲目的焦虑、攀比,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可以自由地玩耍、游戏、探索、放空,不要用超过孩子承受能力的压力和期望,让他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
家长还需多点耐心,相信孩子,享受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有欢乐开怀的时刻、也有犯错不听话的时刻,看着孩子点滴的变化和进步,亲子共同成长,这整个过程,才是教育的全部意义。
做有耐心的父母,意味着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和包容他,愿意等等孩子,陪他慢慢成长——
在孩子犯错时,懂得花时间了解孩子,倾听他的心声,跟他共情,教他如何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而不是粗暴地冲他发火;
在孩子尝试独立做事时,愿意给他时间慢慢进步,而不是嫌他做得不够好,或是直接替他做;
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和他一起发现问题所在,调整学习方法,而不是骂他笨,一味地逼迫他······
父母安放好自己的心,情绪就会更加平稳,当父母越淡定,养出的孩子会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