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红专:商河,家乡的往事
“不竭商河水悠悠,勾起游子思乡愁”,读了商宏志《茶儿古镇探文脉》才知道,商河村不但水清田沃,人杰地灵,历史还很悠久。在明清时期,商河村是黄梅县三十六个乡镇之一“茶儿镇”,在战争时期商河村也走出了许多热血青年,他们怀着一腔热血,立报国之志,在战场上英勇顽强,奋勇杀敌,有帮首长牵马的战士,有屡立战功的英雄。听我二伯说他还有一个伯伯,他参加革命时帮小平同志牵过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杀敌无数,当过团长,在江西的某一次战役中就一直没有回来,家里的兄弟姐妹多方打探至今杳无音讯,还有被国军抓去当兵,后来又被带到台湾的抗日积极分子,他们人虽然在海峡的另一头,心却在大陆的这边,他们带走的是思念,留下的是牵挂。
读了曹锦军《我在商河边》这篇文章后,瞬间把我的思绪带到了30年多前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没想到他和我也有同样的经历。那是在3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还只有十来岁,连续多日大雨导致河水猛涨,宽宽的河坝被洪水无情冲刷,大片大片坝体被喘急的洪水撕裂只剩一米宽左右,坝上的大树都砍下来护坝防浪,大雨还在无休止的下着,危险随时都会出现。为了大家的安全,乡里的领导和村里的干部立刻作出决定,各家各户迅速转移到对面的周冯墩躲避随时溃坝危险,当时父亲不在家,母亲带着我和两个弟弟准备淌过连接两村之间的小路到对面地势较高的周冯墩躲避,因路面被淹,水深过大人的膝盖,一片汪洋,又下着大雨,我不敢往前走,母亲急得直跺脚,在危难之时,记得三组有个人抱起我就走,安全地把我送到地势较高地方,接着又把去抱两个弟弟,当晚我们在周冯村冯细佬叔叔家安心地住了一晚,第二天雨停了,我们又各自返回家中。
商河村因河而得名,商河大屋因八组、九组相连,人多,村子大,所以叫商河大屋。两组之间有所老学校,也许就是商宏志提到的“茶儿镇(商河村)商姓族人创办的义学吧”?我小学一、二年级就是在这所学校读完的。老学教室十分简陋,课桌是用木板搁在70厘米高的砖头上,我们双手交叉扑在上面,认真聆听冯水娥老师讲课的那个场景还历历在目。学校旧貌目前还在,只是经过多年风雨的洗礼,倒塌的部分经过多次整修,现已改为民用。学校背东朝西,前有宽阔的操场,后有一条清澈的小沟,沟底下是随水而滚下来厚厚的沙层,赤脚踩在上面舒服极了,课余时间我们还在沟里玩过。跨过小沟就是辽阔田野,天空蓝的如洗,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绿色的稻海在微风中连绵起伏,宛如延绵不断波浪。
大屋中央有座商氏祖先建造的一进三重两天井的商氏宗祠,门前石狮子把守,门头上“商氏宗祠”四个苍劲有力大字在风雨的洗礼中,边缘已经风化剥落,彰显出年代久远,它承载着商河族人悠久的历史,进门第一重的左边墙壁上镶着一块石碑,石碑上记载着道光年间一些事情,祠堂里面部分都是用上好木材建造,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古朴典雅。
祠堂门前有口池塘,池塘成四方形,早在20年以前,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北岸有一条小沟一直通到村前的小河,河水经久不息地流淌,鸭鹅成群悠闲自得,岸边水草茂密,鱼儿众多,每天总有几个小孩拿着鱼竿,在明媚的阳光下,坐在岸边瞪着圆圆的眼睛,注视着用鸡翅膀上的毛杆做的浮漂,耐心等待鱼儿上钩,站在岸边经常看见水里的大鱼带着小鱼在岸边游动,被小孩的尖叫声“鱼,好大的鱼”惊吓的迅速游进深水中。洗衣的地方经常有小孩从家里拿来火钳夹出村里人洗衣服时无意中掉进水里的硬币,然后高兴地跑到村中的小商店买上自己喜欢的小零食,和同伴们分享。
夏天池塘是村民的“澡堂”,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每天下午总要到池塘里潇洒游一回。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我每个月都要回家几次,下班回到家刚好太阳落山,此时正是游泳的好时机,脱下衬衣,带块香肥皂、毛巾,换上人字拖鞋,来到岸边,脱下鞋纵身一跃潜入水底,再慢慢地浮出水面,然后手划脚蹬游向对岸。人多的时候也呆上一个小时或更长一点,尽情地享受池水的清凉。
每天早晨池塘边聚满了妇女们,她们有说有笑,面对面浆洗着家里替换下来的衣服,彼此间无拘无束,欢乐的笑声随着棒槌的声音响彻整个村庄。池塘里的水缓缓流进村前生机勃勃的农田,村民赶着他们忠实的朋友笔直地犁地, 农妇则握着锄头大声吆喝翻转着无法耕耘的田角。前几年由于河床降低,河水流不进来,池塘周边干枯见底,只有中间留有一潭死水还长满了水草,池塘里失去了往日的灵秀。
祠堂旁的大树底下,村里的人经常聚在一起有说有笑谈论着所见所闻,有打毛衣的,有提着篮子在树下剥花生的老奶奶,有手中抱小孩的年轻妈妈,她们教孩子唱着一些简单民谣。村民吃饭时也都喜欢聚在树底下,劳累了一天的村民回家时也要坐在大树底下歇一会儿再回去,就连村小组开会时都在下面完成,村里的老人们没事就在树下静静地坐着,望着远方,期盼在外打工的孩子们能平平安安,满载而归。
村里每天总有几个做生意的人,有鸡毛换灯草的,他们拖着长长尾音吸引着许多的妇女和孩子们,她们围上来挑选着各自喜欢的物品,买头饰的小姑娘,这个颜色试试,那种颜色戴头上瞧瞧,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有补锅配钥匙发镰刀的铜匠,他们卸下担子,放下炉子,管子连接风箱,坐在树底下左手拉风箱,右手用火钳拨着炭火,不一会儿就招来了拿着破锅、旧锁、镰刀的老婆婆和老爹爹们,这锅怎么补,这锁怎样修,跟铜匠讨价还价。小孩子们最喜欢就是叮当叮当敲板糖发出清脆的撞击声,他们围在箩筐边,这个拿出五分钱那个拿出一角钱,津津有味地吃着敲下来的板糖,笑得像糖一样甜,板糖在手中变换着各种图案,边走边像拉面一样拉着,回到家掐掉一点递给自己的弟弟妹妹们,和他们一起分享这难得的美味。那时物质匮乏能用一毛钱敲一点板糖就是一件很快乐很高兴的事。
夏天的晚上,树底下也很热闹,村民们吃过晚饭后,简单的在河里或池塘里洗个澡就带着小孩,端着竹床,也有拿着长条凳的,聚在一起,躺在上面轻松愉快地享受这夏夜的清凉,劳累了一天的村民,此时和家人坐在一起乘凉是多么幸福快乐的一刻。远处的田间还有几束手电筒的光柱在田间摇晃,夏天是农民最忙的季节,他们白天管理着秧田,晚上还要相互轮流着给田间灌水非常辛苦。树底下大人摇着蒲扇,大一点的孩子们相互追逐,做着各种游戏,有的为了逮住萤火跑了很远才逮住,然后放在玻璃瓶中散发出点点“星光”。村里有位健谈老人当时在县城里上班,每天晚上他准时到树底下给大伙讲县城里发生的事情,以及给我们讲传奇而又神秘的故事,他讲的故事我们都爱听,我特喜欢听鬼神之类的故事,对神仙鬼怪充满了好奇,每当听到鬼神之类的故事时又有一种恐惧感,眼神惊恐的向四周张望,生怕鬼啊神啊就在身边,整个人不知不觉的往里面靠了靠,虽然家中灯光清晰可见,一个人就是不敢回家。
如今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家家户户都建起了高楼,安装了空调,年轻的夫妇在外打拼,年纪大的一边务农,一边照看着小孩,晚上很少串门,无论是春夏秋冬一到天黑就关上大门,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节目。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商河村许多有志青年,他们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迈开步子,精心创业,在外面干出了一番新天地。
作者: 商红专 供职于黄梅县供销社
围炉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镜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