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学加入之后才发现,居然真的要自己去读书,在真正的跟读一期后,发现过去望而生畏的书居然也啃下来了。好像也没有那么难了,还能树立一个读书信心,只要愿意去行动,什么书都能读完,什么书都敢去读了,这个读书自信对一个人的未来影响非常大。说实话,这个模式明显吃力不讨好,前期跟读的人压力大,反馈延迟见效慢,自己运营难度也高,需要花大量时间引导培训,非常不符合让用户舒服的原则。如果是娱乐服务项目,这样做早就倒闭了,作为学习社群就不能只做迎合用户的事,更关键的是给用户带来真正的改变。第一种,想减肥的人,来找你帮忙,每天让他跑步健身,控制饮食当然会不舒服,但是最终能看到瘦下来的自己,这个结果才是真正的有效反馈。第二种,也在帮别人减肥,天天带着去吃喝玩,每天过得都很开心,最后比以前更壮了。过程开心又有什么用,不仅浪费的钱,还耽误个人的时间。学习就是短期很难看到效果,需要长期坚持行动积累,才有可能看到反馈的事。让大家开心不是我们的目标,让每个人都有收获,能养成阅读思考习惯,这个才是我们真正交付的东西。虽然过程有些辛苦,最终你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这个才能促使更多人加入。如果过程每个人都开心,最后啥改变也没有,你也不可能继续参加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真正的让大家行动太难了,不去行动又无法带来真正的改变。所以就把心思用在,那些能看得到的地方,过程弄得花俏一点,流程设计得更刺激一点,时间弄得尽量短一点,打个鸡血刺激一下21天过去了,大家都开心不好吗?至于回去之后,是否还能接着学习,这个不是他们在意的,想学习的人那么多,还有那么多人等着他们去收割呢?从开始做读书会,这个问题就不停地在拷问自己,到底是让学员开心,还是要让学员有收获。有过尝试,有过挣扎,最终还是坚守原来的模式,学习只能通过自己获得,别人填给你的都只是道理。但从真正的收获来说,肯定是第二种效果最好,逻辑也很直白,自己动手得到东西,才会印象深刻,自己想通的道理,才能真正影响自己。今天就把这个背后的逻辑,再拿出来给大家讲讲,为什么一定要自己读?我们经常说,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个感慨的背后,就是对知识吸收的特征不了解导致。大部分时候只是做到的知道,并没有体验过知识带来的真正用处,因为没有体验感受,对知识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如果只是知道就能解决问题,那每个人带一本菜根谭,带一本名人警句不就万事大吉了,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学习,说明这个并没有帮助解决问题。他只满足了对金句刺激,对知识焦虑情绪的缓解,对做事本身并没有帮助。反而那些我们从过去经验中,自己的阅读中慢慢思考出的道理,更加容易接受,并且更加深信不疑。虽然学习压力小,但也只能做到向大家灌输知识,无法让你有思考的过程体验,只得到一个答案,怎么得的过程不知道。让你自己从信息中得出想法,并且因为思考经历帮你获得过程体验,有了这层感知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更深刻。体验这东西,谁都无法替代,只能自己去做了才感受得到。一个人被甩了,我们可以理解他,但只有真的被甩过的人,才有切身体会那个感觉多难受。这个感觉,才会给你带来真正的改变,真正刺激你,促使你开始行动起来。光说熬夜对身体不好,这个话虽然对,因为缺少真正体验,大家也只是当道理来听,当你真的因为熬夜头发掉没了,才真的理解熬夜对身体多不好。坑这个东西本身就不容易躲,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掉坑里,那么有经验的人都掉坑里了,你还能指望一个警示就能避开吗?要想真的避开坑,真的学到东西,只能增加提醒,重复提醒,花更多时间学习避坑,才有可能真正躲开。这个也进一步说明了, 学习确实不容易,其实没有想的那么简单。现在有很多内容提供者,都在共同打造一个假象,就是获得知识很容易,成功很容易。哪些厉害的知识,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看就明白、让学习的人感到一种快乐学习的假象。如果你真的相信了,只会在社会上被毒打到崩溃,因为现实并非全是轻松如意的,反而大部分都是事与愿违的。有了这个思考,我坚定地要做的事,带大家真正自己去读书的模式,而没有选择提供听书的模式,虽然第一个模式更容易获得用户,但是我想让跟着读书的人获得更多的收获。参与者真正得到了改变,读书会也强化的护城河竞争优势,结果美好过程辛苦,起码还有所得。虽然行动很难,坚持也很难,经常会想放弃,但是这个事本身是有价值的。
··················鱼堂主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