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孩子“争”与“不争”
非常感谢家长的信任,但我愚鲁执拗,对孩子教育上的很多问题都缺乏根本性的思考,睿智二字如何敢当?
面对这样的问题,对于真正的睿智者来说,可能完全不在话下,三言两语就能开示;而我因为自己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同样深陷其中,真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
叫人“放弃”,要懂得“量力而行”,不是谁都能实现自己想要的——这总不行,哪有这样劝人的?说两句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又过于皮毛。
怎么办?
今天早上,突然想起过去的一件事情:
几年前,班里有两位女生:A同学、B同学,两人关系很好,而且都刻苦用功,A同学基础好,天分也高,成绩稳居班级前三,B同学除了特别用功,肯吃苦外,基础、天分两方面都略显不足,成绩勉强在班级三十左右。
但是,B同学暗暗较劲,一定要追上A同学,赶超A同学。接连几次考试都不如A同学后,她找到我说,她很苦恼,她已经非常用功了,比A同学都用功了,怎么成绩老是不如她。我安慰她、鼓励她。
有一次,终于在某学科某次测试中,B比A高出了两分,她非常开心,她说,老师,我终于超过她了,战胜她了。我祝贺她、鼓励她。
之后,B还是老“败”于A,只能偶尔“战胜”A。B的喜怒哀乐完全都被这学习竞争中的“胜负”所控制了。而且,随着B用功的不断深入,她越来越困惑,也越来越怀疑自己,她一次一次找我诉说。
我该怎么办?
我知道,单纯的安慰和鼓励没有用了,而且过去我对她的安慰和鼓励,都显得有点“敷衍”,有点“不负责任”,因为我没有向她揭示学习的“真相”,也没有告诉她学习的另外一些问题。
“真相”不用说了,说另外问题。我说,你听说过老子的一句话吗?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她说,没有听到过。
这句话的原话是: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我说,老子这句话当然有更深刻的意涵,但我们今天取它最浅表的一层说说,你过去的学习,完全建立在与A同学的竞争上了,你的喜怒哀乐完全被它控制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战胜别人,打败别人。学习的根本性快乐应该建立在学习本身上,应该建立在因为学习而自我成长上,而不是建立在因为用功追上了多少人,打败了多少人,因而获得了什么利益和荣誉上。
你尽可能地放下与A的竞争试试,少一分计较争胜,多一分平和坦然。我们这样做,不是放弃,不是为自己战胜不了别人而自我开脱,而是进入了学习的一种更高境界。如果你真能到达这一境界,你的成绩自然也不会输于别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她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答应我试试。
后来,我也把这句话跟A同学说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之后还有许多的反反复复,从初一到初三,我们不断地交流。到初三的下半学期,B同学终于渐渐的“追”上来了,这时候的她也早已经变得非常的开朗、坦然和自信。但我知道,她的自信并不仅仅建立在所谓的成绩上。
中考,A考了600多,B考了590多,具体几分忘记了。两人都以全市前几名的成绩进入了市一中。之后,高中里,她们又各自经历了起起落落的三年,依然有困惑有迷失,但还好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虽然高考成绩都不是太如人愿,但她们都坦然欣然。大学里,都在非常努力而且快乐地学着自己的专业。
今天讲的这个事情,依然不能回答那位家长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现实很残酷,竞争很激烈。分数和名次差不多决定着孩子的一切。我们家长的喜怒哀乐都非常容易被孩子的分数名次所控制,何况孩子本人。
但是,正因为这样,我特别心疼自己的孩子,我知道自己的孩子没有具备那么强大的竞争力,在学业竞争中非常容易处于“失败”的行列,所以,从小我就不断地向他“灌输”:
1、你要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如果你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超过对分数、名次、荣誉、利益的兴趣,你就成了。
2、你的自信和骄傲应该建立在因为学习而带来的自我成长上,而不是建立在你考了多少分,上了什么学校上。
3、哪怕你的班级名次不断下滑,但你依然在努力学习,因为学习,你的知识总量在增长,眼界在拓宽,思维在深入,意志在加强,你就是在进步!名次不能说明一切,我们也不可能要到一切!作为一个学习者,学习本身才是你的根本。把握住这点就可以了。就像现在的我,是个培训班老师,好好教书是根本,至于通过教学能挣多少钱,那是枝叶,枝繁叶茂固然好;但如果没有根本了,枝叶从何而生?
不困不惑,何其难。把握住最根本的,适当放下一点枝节问题,也许能多一分明朗和坦然。
是不是这样呢?我也不自信,谁来开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