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或许是好的开始,但也只是中国电影新的起点——影片观后
这些天在朋友圈发了不少关于这部电影的文章,置身影片激起的“舆论场”内,我的兴趣点不仅在电影本身,也在与电影相关的讨论里,由电影引发的观念碰撞中……
首先,片子值不值得看?好不好看?
当然,值得看也很好看!作为一部重工业风格的硬核科幻片,它的灾难视觉效果和影院体验,达到了世界级水准。因此,无论豆瓣高评分还是票房领头羊都不为过,那是它应得的!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内心和细节刻划得怎么样?
坦率说,按商业片水准要求,也就达标;按优秀片水准要求,不及格!当然,这里边有改编、剪辑等因素,使对白、人物性格及剧情的连贯与合理性变差。
导演给自己打70分,综合可看性与人物塑造,还是比较客观的。说明制作团队是清醒的,无论票房最后冲刺多高,那体现的是观众水平(尤其对中国真科幻的支持与包容),这是另外一回事了。
第三,必须说明我的观点:我们不要'地球流浪'!“流浪地球”更是一场十足的灾难!
这里涉及到原作者刘慈欣的科幻想像与创意源泉问题。
我知道他获得了什么什么奖,得到了专业的认可……但正如西方的所谓获奖科幻基本也对不上我的胃口一样——我不喜欢《三体》!也不认同大刘的主要科幻基调。不为什么,就是不喜欢……很本能,也很简单。
当然,这纯粹是就作品说作品,就创意说创意的。具体就不展开了,一句话:刘慈欣脑子里的那种对宇宙及其法则的理解,缺乏真正的想像力……太受制于物质维度了!
就以《流浪地球》的基本创意而言,他要构造多少个'前传',才能达到最后这个灾难性的后果呢?
试想一下,在把地球改造成一座“超级宇宙飞船”之前,我们得完成多少科学上的突破?而这些科学突破,又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集体意识来与之匹配呢?
所以,从这里开始,大刘第一步就坠入了误区……
在他那里看不到人的意识进步,仅有的是一些硬科技——主要还是牛顿物理,连爱因斯坦都很少,更不谈基于量子和意识科学的前沿物理学!
我们随便想像几个情况:
1、足以容纳几十亿人口的地下基地建造,对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对现有组织系统有何要求?
2、地表(日-地-月)生态系统,向地下(人造光源)生态系统的转换,涉及多少复杂的生命科学研究?
3、替代性能源系统,行星级动力推进系统,是核反应级别的吗?地球旧有的核设施污染解除了没有?还不够吗!
4、外太阳系的提前考察,类太阳系的生存实验,都啥时完成的?如何跨越巨大的系统级差,而跳跃到整个星球的搬迁与可持续存在?
5、巨大生存环境改变造成的人类基因变异问题——不要说2500年,几百年会变成啥样,有数据吗?
6、世界政府/联合政府的成立问题,资源有限的分配,秩序恶化的维护;
7、人类命运的决策与选择机制问题;
比较这些随便列举的问题,哪一个是短期容易解决的?仅以世界政府/联合政府而论,人类社会进化了几千年尚都无法解决——且在已知地球远不需'流浪'的危机水平下,真实地球的“1.0升级版本'中,就有了一个要灭绝90%人口,仅留5亿人口为更少量的精英服务的“新世界秩序(NWO)议程”。
仅人类这些内部问题,比如避开专制与法西斯陷阱就非常棘手!因此,也许在“流浪地球”之前的无数个世代,我们就自相残杀地先一步把自己搞死了!
又或者地球生态圈发生不可逆恶化,需要及早考虑'弃球逃生'……
最后想一想,'流浪地球'的本质是什么?
从本质上讲,'流浪地球'或者“带球流浪”,只说明了人类离不开地球这一事实。同时,地球还离不开太阳——这个更大系统的自然秩序。也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我们恰恰又无法“基于一个地球”、达成“共享共生共荣”的行星意识……这表明:我们的存在,根本上是违背自然、背道而驰的!所以,才会有失衡、有脱序、有流浪……
总有一部分人,试图通过种族的、资本的、科技的优势,去获取决定另一部分人命运的权力……这个过程你死我活、前赴后继地一代又一代重演着!
而在这种情况下,有关行星整体发展与未来的设想,难免不被扭曲和投上阴影……甚至是严重失常的、欠缺方向的、充满悲剧的!
刘慈欣的科幻基本反映了这一趋势。它代表着相当一部分人对暗淡未来的集体意识……确实,除此之外,也无法可想了!
本片最大的意义,还在于电影之外。它让中国的电影工业恢复了初心,获得了信心;形成正确的做业程序,进行有效的配合;既锻炼了主创,也打造了团队……正如一位参与者看了首映之后激动地说:“拍了这部电影,够我吹一辈子牛逼的!”
无论如何,世界正狠狠地奖励用心做事的人!他们的成功实至名归。
彩虹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