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能教化一方百姓,即便布衣蔬食,我也乐在其中

郡国秋闱吁俊辰,行修经治以名闻。汉末的战乱影响了很多人,众多百姓被迫背井离乡,相对安稳的生活从此一去不复返,名士在此间还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如本篇要谈及的王烈,字彦方。

案《后汉书·独行列传》,王烈是并州太原人,他也是有宗族的,太原王氏在后世也是赫赫有名,也许王烈能与王允、王凌等人扯上关系。王烈拜在颍川陈寔shí门下,还结交了陈寔的两个儿子,只是史料中没有具体点名是谁,若是陈纪、陈谌chén,那么王烈和陈氏三君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王烈能以陈寔这种级别的名士为师,一方面是王烈自己争气,另一方面他身后的宗族也不简单。王烈在求学过程中结交了荀爽、贾彪、李膺、韩融等人,这几位全都出身于颍川名门,也都是在陈寔门下学习,他们都很佩服王烈的才学,也愿意与王烈亲近。

东汉时期士人们经常相互品评,有“识人之明”这种标签一定会身价倍增,王烈单凭“陈寔弟子”这个身份就能收获一定名气,更何况还有荀爽等人为他扬名。从王烈的年龄反推生卒年,他应当生于永和六年(141年),怎奈垂暮之年遭逢汉末乱世。

王烈学成后回乡,没想到父亲在此时逝世,他先为父亲守孝三年,涕泗横流。遭遇荒年时,他慷慨解囊,把自家的储备粮都分给了百姓,百姓们当然也要记着这份恩情,族里夸王烈孝顺,乡里就夸王烈仁德。接下来王烈创办了学校,专心授学,一心劝人向善。

王烈确实改变了当地的风气,百姓们也都选择亲善远恶。甚至在发生争执的时候,本来是要去找王烈帮忙主持公道,但百姓们要么半路而回,要么看到王烈的屋子后回来,他们相互谦让和解,自己就能把问题解决了,也不想让王烈知道这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於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三国志·管宁传》注引《先贤行状》

这一时期有个偷牛的被牛主人抓住了,这个盗牛者表示自己已经迷途知返,不求别的只求不要告诉王烈,不想给王烈留下什么坏印象,也不希望因为自己败坏风气让王烈的心血付诸东流。王烈听说这件事后,托人送给盗牛者一身体面的衣服,旁人还挺困惑不解“这人犯下偷盗的罪行怎么反而要给他布衣?”王烈认定盗牛者会改过自新,还举了秦穆公的例子佐证。

后来有个老人担着重物回家,就有个行人帮忙背了数十里,快走到老者家的时候才放下,临走连姓名都不愿意留。这个老人光顾着把东西背回家却把剑忘在路上了,当他顺路回去找的时候发现那个帮他的行人还在,就是为了等老人来取剑,这一去一返都折腾到天黑了。

老人这次坚持问来了行人的名字,他表示自己要去告诉王烈,王烈听完这事就感慨“从来没见过如此仁义之辈”,再找人一问,原来是当年的盗牛者,不枉王烈一片苦心。也可见王烈在当地的影响力有多大,连地方官吏都要跑来找他请教问题。当然,王烈并没有出仕,无论是举孝廉还是三公府征辟,他都没有去赴任。

“其诱人也,皆不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三国志·管宁传》注引《先贤行状》

但这一切都被乱世毁了,随着董卓作乱,王烈选择与管宁、邴原等友人一起远走辽东,他在此时的名气是比管宁、邴原都要大的。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度对于他们这种名士的到来十分欢迎,甚至以接待兄弟的礼节来迎接他们。公孙度还想请王烈担任长史,但是王烈自诬为商贾,因为汉代不允许商贾出仕。

“太守公孙度接以昆弟之礼”——《后汉书·独行列传》

王烈、管宁等人继续在辽东发光发热,到哪都是教化一方,虽然生活条件会差一些,但王烈即便是布衣蔬食也乐在其中,辽东的百姓、夷人都很敬重他们,在王烈的谆谆教诲下不再恃强凌弱,商人做买卖也没有欺诈行为。最终,曹操试图召回王烈,但辽东始终不愿让王烈离开,他在建安二十三年逝世,终年78岁。

果行育德,秉义不回。

刘勋:刘勋:我能在曹操阵营胡作非为,意外不意外?

吴范:吴范:术业有专攻,可惜无人传承

管承:管承:汉末豪强,添上一笔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