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一枝傲梅

在《红楼梦》描写的四百八十多个人物中,我们无疑可以看到,晴雯作为一个丫环却表现出的鲜明的形象,让读者难以忘记!其实这个形象的塑造,是倾注了作者无数的血泪和汗水,她是最具悲剧的女性之一。许多年来有好多对晴雯的论断我认为是不确切的,她不是一个“小人物”,也不是“二层主子”,而是作者别有用心所创造的一种形象,她是对林黛玉的补充,是对林黛玉悲剧的反衬,她与林黛玉构成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反封的整体。作者在描写这个人物时,始终带着满腔的热血,始终保持着一份褒扬。除了曹雪芹的判词外,我觉得她的一生还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一、无意苦争春

晴雯作为一个无父无母无姓的、从奴才的奴才变成主子的奴才的丫头,她没有文化,也根本做不出多少轰轰烈烈的的反抗行动,然而,在那种黑暗的社会大背景下,她深受宝玉等的影响,潜意识中表现出的抗争,是“无意”的,但却表现出一种真正的,一种纯洁的,带有不完美的完美形象。

首先,在王夫人等封建的高层统治阶级面前,晴雯是不屈服的,她不认为谁贵谁卑。她病了,李纨扬言要撵她出去,她气了,“我离开这里,看你们一辈子都别头疼脑热”。人在世上本来都是会生病的,奴才病了,撵走;那主子病,怎么办?她把贵族和自己等同起来,根本就不把李纨当作自己的“上司”。而在王夫人在大观园中实行对丫环的差别待遇时,她“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也受不了这口气”,那种反等级歧视的意识毫不遮掩地流露出来,这也便造成她悲剧的生命昙花一现,也就是由于这样,她嬴取几代读者的喜爱,也从而成为当时在封建社会中敢于抗争的精神的寄托和支柱。

对待王善家的抄检,她横眉立目;对待王夫人的“净身出户”,她绝不跪倒求饶。她一点也不懂逢迎讨好掌握自己性命的主子们,以求得来日的奢华与富贵。

其次,在自己的主子宝玉面前,她显现出的人格光辉更加突出,与其说是宝玉的反抗精神不时影响着她,倒不如说是她的不屈的斗争无时不在影响着宝玉,她和林黛玉的思想,成为宝玉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完善的有力催化剂。

宝玉发少爷脾气,晴雯冷笑:“二爷近来火气大得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日又来寻我们的不是。要踢要打,凭爷去。”毫不保留地揭露宝玉身上所存在的缺陷,让宝玉在反省的同时,也把主子和奴才之间那明显的界限模糊化。

最精彩的要算“撕扇子”那一回。本来,砸破碗是一件非常小的事,她决不心悦诚服决不屈从的性格,让宝玉悟出一大番的大道理来,“你爱砸就砸,这些东西,原不过是供人使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有性情。”从而唤醒了他尊重个性,解放自我的思想意识,这显然是晴雯在争“春”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那时光辉的,不朽的,在后来宝玉的意识和行动中无不表现出来。

再次,她是“嫉恨”的。我反对人们对她“爆碳”说,这只是她的年轻幼稚天真,使她的内心充溢着一种追求平等的渴望。她骂那些小丫头,可以说有一些是稚气未改的耍小孩子气,其实更多的是她内心的一种求全的希望。在她撵走坠儿的事情中出现了很大的争议,但我认为:晴雯此时的内心纠缠的是痛苦!坠儿和她都属于同一阶层的下等地位,在封建统治下的她们,地位已经够低了,坠儿却做出那样丢人脸面,特别是丢尽所以下等人脸面的事情,作为一个比她还大的丫头,满心的“恨铁不成钢”变成满腔的怒火,使她撵走了坠儿。其实,这一切,她显示出了一种奴隶虽卑但不能“以己卑而为卑”的思想,代表着所有的奴隶阶层洁身自好的精神依托。

但是,她对袭人、秋纹、碧痕等是厌恶同情的。面对王夫人的差别待遇,她用“谁比谁富贵些”浇灭了她们向上爬的烈火。她们的逢迎与屈从在晴雯口中毫不遮掩地受到揭露,这种揭露赤裸裸地把当时下等阶层献媚求宠的扭曲心灵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同时在袭人手踢出血时,她也表现出莫大的同情。她是嫉恶如仇的,但是也是爱憎分明的。

第四,作为贵族泄欲器的丫环,她们的爱情是建立在肉体上。所谓“出淤泥而不染”,这是何等难得啊。许多丫环也把此作为向上爬的第一层阶梯,图谋姨太太的宝座。然而,晴雯所追求的爱情,是一种平等的橡树般的爱情,这是包括袭人在内的以献媚求宠的人所不耻的,所以在此中也充分体现她在封建礼教的钳制下不轻身自贱让步的反抗和大无畏的精神。

二、一任群芳妒

有人说,晴雯的死是“自祸”,因为她感情太外露。这种观点是绝对不成立的。正是她的毫不掩饰,她坚贞不渝的性格才鲜活地表现出来,她才换取了几代读者的热爱。她的死不是自己埋下的祸根,而是一种光明在黑暗中无法延续的悲壮。

她和林黛玉一样,甚至比她更惨地得不到贾府内人的支持。王夫人,李纨,王善家的,甚至和她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袭人等人。

她真的是招惹了太多人的嫉妒。

她的美成为“病西施”“浪样子”“狐狸精”的代称。

她的直爽让她戴上“二层主子”的高帽。

她的追求与抗争是贾府所不容许的,所以在一触即发的矛盾中,袭人的一句话,也便使她永远搬出大观园,永远走向另一世界。

三、零落成泥辗作尘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这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晴雯这个光辉的形象流星般的转瞬即逝,她短暂的生命在昙花一现后将黯然消失。

她终于也逃脱不了“群芳妒”的命运,在她带病被逐出大观园时,她表现出和司棋截然相反的性格。她毫不依恋地逃离那封建的“牢笼”。但是,在那封建的大背景下,或许宝玉的房间便是当时“牢笼”中的一方净土。她的离开,也正在宣示她的凋零,如同一朵兰花,离开了呵护她的阳光,她也难以生存下去。于是,她悲剧的人生在最后一刻来了个“回光返照”。

她的悔恨在内心滋长,在残留一口气的时刻,她咬下了自己的手指甲,和宝玉对换了棉袄,对宝玉表达了前所未有的私情,其实是病危时所做的报复行动,是用行动把虚名变成现实,向封建统治阶级作最后的示威。我似乎看到此时的曹雪芹,用蘸血的笔,垂着泪珠,断断续续地为我们低吟一首赞歌,一首"既怀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的赞歌。

她的死,谁也改变不了,她悲壮地消失了,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毁灭在我们面前,不要说贾宝玉,就是我也会经受不了这样的打击。

四、只有香如故

一枝傲梅,在风雪中,辗化成尘泥,但她所残留的暗香,从书中溢出,穿越时空。

晴雯作为一片易散的彩云散尽了。

宝玉借《女危女画词》赞她"口舌香,骨髓香",我觉得重要的是她的灵魂香,思想香。他悲痛地认识到他周围的一切,就是那生他养他的王夫人,又何尝不是他在《芙蓉女儿诔》中所说的"毁波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中"悍妇"呢?

然而,晴雯在毁灭的同时,也用自己的余光照出一方"净土"。

五、结语

我对《红楼梦》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研究,我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然而我认为,在整部《红楼梦》中,晴雯是作者精心雕塑的一个艺术品,她是作为润色和补充黛玉这个形象而存在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者使得封建贵族阶级和奴隶阶级的女性站在同一反封战线,和宝玉的形象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她在表现主题中是不可或缺的,是作为一个以林黛玉,贾宝玉等同等重要的人物而存在的,使主题在表现过程中更加完美与完整,使得林晴的悲剧和二为一,化成一首完整而破碎的可歌可泣的赞歌。

(0)

相关推荐